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知识起源

浅谈知识起源

浅谈知识起源——经验论药学1班陈睿 90707102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

———洛克提要:本文系统科学的对知识起源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合独到的见解,从作者为什么要选择经验论、共相和个别事物的关系、经验论的原初性、经验论的相对性和经验论对理性的容纳等方面具体的阐释和表述了经验论,体现了一切知识最初都来自于经验,否认有所谓一成不变的、永恒的真理知识的观点。

然后举出了生活中的两个常见的事例,使深奥的哲学理论浅显化,较好的说明了经验论的内涵。

最后面对关于知识起源问题的批判,如知识起源的唯一性、逻辑推理的可靠性和真理的必然存在性等,做出了很好的辩护,支持了经验论的主张和观点。

关键词:哲学;经验论;知识;起源;理性哲学有相当大一部分是研究知识的学问。

那么,人的知识是如何成立的?循此问题而说明其理由并揭示其要素的理论,即为知识起源论。

在哲学史上,有关知识起源问题的解释林林总总,归结起来,不外以经验还是理性作为根据而引起的争论最为典型、最为激烈。

哲学总是力求寻找一种较完善的理论,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对于知识本身的研究的深入,从经验和理性为角度,在知识起源的问题上哲学被划分成了唯理论、经验论以及试图对之作出综合统一的批判论。

唯理论不否认认识中经验和感觉因素的存在,但认为救根源和基础来看,认识应该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依存于理性的,而不是后天的、依存于感觉经验的,试图以此来说明知识的普遍性、必然性和确定性,并以先天的理性之所思、所想为真理。

经验论则认为一切知识最初都来自经验,更确切地说来源于人的感觉,经验论者都不承认有所谓终极性的知识公设或理性基础,否认有所谓一成不变的、永恒的真理知识。

而所谓批判论,是一种在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冲突中取其中道,力图调和二者之间的对立,并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起源问题加以对立统一的阐释的哲学理论。

三种互相对立的理论之中,我最赞成的是经验论。

首先,我是一个很典型的唯物主义论者,主张物质第一性而精神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我觉得人类的一切知识以及思维活动,最初都应该来源于外界本身实际存在的事物,而这个事物要到达人类的大脑并形成思维,必须经过一定的媒介,这个媒介恰好就是人的感觉器官。

刚出生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理都只不过是一张白纸;即便是活了若干岁月,如果离开了由感官获取的经验,我们仍是一无所知。

人类对知识的形成从生物学领域来讲,不过是在大脑中形成了许多条件和非条件反射而已,条件反射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非条件反射则是以人类对外界的应激为基础,对外界的应激是感受外界事物的另一种表述方式,归根结底仍是来自于经验。

这与经验论的主张不谋而合。

所以我更倾向于经验是知识起源的说法。

其次,经验论从共相和个别事物之间进行了很严密的推导。

事实上,唯理论的理念比具体事物更为真实的推断纯粹是一种逻辑上的虚构。

所谓理念,实际上是一种共相,而共相识根本不可能脱离个别事物而存在的。

具体的、个别的东西是变动不居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现有所谓永远存在的东西;同时,共相或概念也是稳定不变的,但这种共相或概念不过是表达其共同特征的“类”概念。

我们必须是在看到一定数量、具体的某种事物后才会形成这种事物的概念或共相。

所以,唯理论的观点中孤立的、离开个别的事物来谈论一般的理念是不存在的,一般总是内在于个别事物之中的。

再次,把经验视为全部知识的基础,是经验论哲学最基本的特征。

经验论所说的经验,既指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感性知觉,也指我们对自己内在的思想活动的反思即所谓的内省。

人们是在于客观世界进行接触、作用中获得认识的。

它不像为理论那样预先断定人类知识的范围,又努力把经验,严格的说来是感觉,当做人类知识的起点和来源。

洛克曾认为,把人的知识观念看作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这是为理论,特别是笛卡尔哲学制造的一大迷幻。

从经验论的观点来看,不仅就儿童和未开化族群而言,不具有唯理论这所说之天赋观念,而且就任队这些观念的解释而言,也因彼此情况的差异而不听。

这表明认得心灵最初不过是一张白纸,是感觉经验使心灵百只获得了思想内容。

对于现实世界的人的认识活动来说,唯一能够感知的是那些要么来自感觉,要么来自内省,或者同时来自这两者的“简单观念”,简单观念在人的思想中的联结便是所谓“复杂观念”。

复杂观念是把握状态、实体、关系的观念,它们归根结底只有回到简单观念中才能得到说明。

罗素将知识划分为直观认知和派生知识正是这个道理,“派生的知识是从直观知识中演绎而来,直观知识则需要人们的感知才能获得”①。

由此可见,唯理论的观念天赋说是站不住脚的,只是的来源只能是经验,而经验归根结底是感觉。

另外,经验论认为知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经验是具体的、个别的,因此由经验而来的知识就是相对的。

我们知道,由经验也就是我们从外部所得到的感觉为基础建立的知识体系,这种体系的特点在于其最为基础的部分,按照逻辑行的推理活动的角度来看,事实上并不是按照严密的演绎推理所得到的,而是通过并不是很严密的归纳推理来得出。

归纳推理中,结论与前提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人们不能指望有一个明确的前提就又一个确定的结果,前提只是使结论成为可能,它并不能保证结论就一定是确实可靠的。

比如说,天冷了我又穿得太少,我就一定会感冒。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前提只是为结论提供了某种证据,使结论具有了更大的可能性。

但结论又远不是确定的或是毫无疑义的,假如我的身体确实相当强壮,根本不惧严寒,我也可能不会感冒。

所以归纳推理不像演绎推理那样具有逻辑必然性的确定,因此,由其所得出的知识体系只能是相对的。

世界上没有所谓的绝对真理,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公理事实上也是通过经验而来的,如果没有经过人类反反复复的检验证实,公理也就无所谓公理。

一旦有经验事实发现这个公理并不符合客观存在,那么公理就会被推翻。

也就是说,没有绝对的知识,因为时间是无穷的,实践也是无穷的,新的经验会对其进行不停得检验,直到否定这个知识为止。

现实生活从很大程度上支持了这个观点,从而否定了唯理论。

比如说,数学界对“数”的认识是从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实数、复数不断向前发展的,每一次进步都视数学界的一次革命,现在我们在没有发现除了加减乘除、乘方、开方更高级的运算方式之前,我们依旧无法肯定复数是否涵盖了所有的数,或许新的理论会否定现在的认识。

又如,物理学也有一次经典的革命,在相对论提出之前,牛顿运动定理一直被信奉为经典而且是绝对成立的真理,但实际上,推广到微观状态或是宏观高速状态的时候,牛顿运动定理都无法成立,取而代之的是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新的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经验论虽主张一切知识最初都来自于经验,但它并不简单地否定利性,而是把理性当作解释和阐明经验事实的含义,以及对由经验提供的基本前提进行逻辑推演的重要思维基础来看待,只是这些所推演或是所阐释的东西都必须以经验为基础罢了。

批判一:知识不全是来自于经验,比如很多数学公式和物理定理。

经验论主张一切知识都只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但经验并不是知识的全部来源,一个数学公式比如勾股定理,我们是可以用很严密的方法把它证明出来的。

经验只是知识的构成因素之一,并且是知识中不确定的、须由理性加以约束或界定的因素。

我们平时所得到的经验使杂乱无章的,只有经过理性的思考才能总结出一个统一的知识命题,也就是说,没有理性就无所谓知识。

辩护一:经验不是知识形成的唯一途径,却是知识形成的唯一来源。

前面已经提到过,罗素曾把知识划分为直观认知和派生知识,派生的知识是从直观知识中演绎而来,直观知识则需要人们的感知才能获得。

对于勾股定理,我们可以枚举出一个个直角三角形来进行论证,直到你论证了几千几万甚至上亿个直角三角形后,你会发现这个理论是如此正常的会发生,以至于它似乎已经应该成为一个真理了,即为勾股定理。

如果用归纳的原理来解释的话,事实确实是如此,不信,你再列举一个三角形试试。

这就像是在用经验的方式处理这个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它所得出的结论与实际上的结论是一致的。

你可能无法否定这个这个知识同样可以从经验得出。

当然,如果你实在无法接受这个观点,可以用理性的思维方式来从最基本的定理一步步推理。

但是,即便这个推理过程有效,对它所得出结论的可靠性,我们还得考虑推理前提的可靠性。

在我所知道的所有勾股定理的证明方式之中,都摆脱不了一些最基本的几何公理,比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等等。

我们为什么说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因为我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此,不信,你再列举出一个三角形试试。

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知识最终来源于经验。

另外,作为经验来看待的东西,按照洛克的观点,就是任用以接收感觉、组织只是的所谓观念。

从观念本身的来源来看,由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经验外物之所谓“感觉”与经验心灵活动之所谓“内省”两种。

“对现实的人的认识活动来说,唯一能够感知的是那些要么来自感觉,要么来自内省,或者同时来自这两者的‘简单观念’,简单观念在人的思想中的联结便是所谓‘复杂观念’”②,这个接收和组织感觉的过程,都需要通过理性的整理来实现。

理性整理从本质上来看也就是归纳推理的一种,是必须以经验知识为基础的。

经验作为前提性的获得,只能是一切知识的根源,离开经验,就根本不会有知识的出现。

批判二:很多科学性的知识不依赖于经验,而是来自于理性。

“经验论由因果关系的经验性的除了否定知识必然性的结论,全盘否定唯理论对知识必然性的论证,未免失之过分。

在某种程度上,唯理论比之经验论更好地描述了科学研究的实际过程。

科学家的研究活动,就其基本的方面来说,乃是力图通过演绎系统来展示一定的因果关系。

”③也就是说,人都具有一种理智直观的能力,真理就是由这种能力所证实的各种命题,以及由这些命题逻辑地推导出来的一切。

人们只要发现尽可能少的自明命题并通过这些命题的演绎推理,就能达到对于实在问题的完整描述。

在这个意义上,数学逻辑其本身作为一个思维过程,并不需要经验的验证而存在的。

这样,经验论的观点就不攻自破了。

辩护二:这个批判的观点从两个地方对经验论展开了攻击,即逻辑推理的可靠性和真理的必然存在性。

在他看来,演绎推理必然真实可靠,所以由此推出的东西必然可靠,即为真理。

我在前面提到过,一个推理是否真实可靠,来自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推理的本身,二是推理的前提。

如果没有一个真实可靠的前提,推理结果显然站不住脚。

一个数学命题,即便它的每一步推导都是符合逻辑的,是由诸如“所有A都是P,B是A,所以B是P”等演绎思想所得到的,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个或一些最原初的命题,它或它们的获得将无法通过演绎得到,而是通过经验得到。

这就还是在说明经验的前提性——我们所作的一切判断都从根本上脱离不了经验。

从推理本身来看,事实上没有经验的强大支撑,推理本身也是无法进行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