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编写:朱兆华 审核:史佳佳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编写:朱兆华 审核:史佳佳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编写:朱兆华审核:史佳佳
教学目标:
价值与价格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供给与需求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
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预习案:
1.引起商品价格变动的各种因素,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2.当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形成卖方市场,它是由卖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当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形成买方市场,它是由买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1.价值和价格的关系: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4.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一般说来,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大。

3.价格变动对相关商品需求量的影响
调节生产规模。

价格上涨,生产规模扩大;价格下降,生产规模减少。

2.提高劳动生产率。

企业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缩短其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
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使其在价格竞争乃至生存竞争中更具优势。

3.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探究案: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1.劳动生产率有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之分。

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分别引起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

2.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降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增多),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故商品的价值量减少(增大),由此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3.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4.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价值量降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增多,而商品价值总量不变。

反之亦然。

一句话,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

5.商品的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个别劳动时间降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增多,由于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故商品的价值总量增多,反之亦然。

一句话,商品的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我的启发:
2.价格与供求关系
(1)供求和价值都对价格变化产生影响,但它们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价值对价格是决定作用,是基础性的影响;供求对价格是影响作用,是多变的,不是基础性的。

(2)
我的启发:
3.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1.价格变动怎样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力
(1)需求法则:一般来说,价格上升,会减少购买;价格下降,会增加购买。

(2)需求弹性理论:不同商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弹性)不同。

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小,高档耐用品的需求弹性大。

(3)
4.
(1)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的三条内容实际上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三种表现形式。

调节生产是从“增加或减少产量”上来说的;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从“降低成本”上来说的;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则是从“提高质量”上讲的。

(2)为克服价值规律的负面作用即价格波动对生产经营的消极影响,应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将该内容与市场经济综合起来考查,为高考命题所常见。

我的启发:
纠错巩固案:
1.2012年3月6日,国际油价在电子盘开盘上涨。

油价上涨对汽车、航空等行业的发展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这是由于( )
A.在具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会使另一种商品需求量减少
B.在具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会使另一种商品需求量增加
C.在可以相互替代的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会减少
D.在可以相互替代的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会增加
2.根据价格传导规律,整体价格水平的波动一般首先出现在生产领域,然后通过产业链向下游产业扩散,最后波及消费品。

下列符合这一传导规律的是( )
①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②农产品供给减少
③居民消费资料价格上涨④农业比较收益下降
A.④ ② ③ ① B.② ③ ④ ①
C.① ④ ② ③ D.① ② ④ ③
3.下列曲线图中,某商品的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相交于E点。

若生产该商品的企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会引起E点向E′点方向移动。

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的曲线图是( )
4.某两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如图所示,由此可以推断出( )
A.两种商品之间相互替代
B.商品1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C.商品2的生产企业利润上升
D.商品2的市场供给量高于商品1
5.读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2011年某企业生产M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比例和价值总量分别是( )

6.图中M、N曲线分别代表两类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

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推断出的正确结论是( )
A.M商品是生活必需品,企业应扩大该商品的生产
B.N商品是高档耐用品,企业应减少该商品的生产
C.当M、N商品同时提价时,政府应对M商品征收增值税
D.当N商品价格过高时,政府应对低收入者发放生活补贴
7.某镇居民喜食鸡肉和羊肉,近几年镇政府大力提倡发展养鸡业,市场上鸡肉供给大幅增加。

假定羊肉供给未变,这会使( )
①鸡肉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②羊肉价格上升,需求量增加
③鸡肉需求量减少,价格上升
④羊肉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右图表示某商品供给量和价格的关系(横轴为供给量,纵轴为价格,S1为变动前曲线,S2为变动后曲线)。

在不考虑其他因素条件下,以下变量中会导致S1向S2方向平行移动的是
①该商品劳动生产率提高②该商品的市场价格提高
③该商品的生产成本下降④生产该商品的企业减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 13.(2012·惠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1年6月至10月我国CPI涨幅情况
材料二中国政府网2011年7月28日公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平稳健康持续发展防止市场供应和价格大幅波动的通知》。

通知指出,2007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生猪生产的发展,稳定了市场供应。

但由于散养户退出生猪生产较快、生猪疫病多发和养猪成本不断增加等因素,以及一些地区和单位对持续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抓生猪生产和市场供应的工作力度不够,造成最近一个时期猪肉供应偏紧,价格大幅上涨,增加了消费者的生活负担,影响了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请运用影响价格的因素的知识说明造成猪肉价格大幅上涨的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