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上呼吸道感染诊治与预防
摘要:目的:讨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大学生中的预防与保健。
方法:对患者采取相应诊治并积极预防保健。
结论:增强机体自身抗病能力是预防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最好的办法。
关键词:上呼吸道感染预防保健诊治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054-02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腔、咽或喉部呼吸道黏膜急性炎症的总称。
它是呼吸道最常见的一种传染病。
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多见,可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或被污染的用具传播,多为散发性。
其症状可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学习,为了增强大学生对该病的认识度、合理用药,我们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以2012年至2013年在我校医院就诊的大学生270名为研究对象。
年龄17-24岁,无慢性病史,体温37.5℃-38.5℃,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热患者。
1.2方法。
询问病史,水银体温计腋下测量体温,每日3次,并进行发热跟踪10-14天。
治疗以联合使用抗生素为主,给药途径包括口服、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
2结果
2.1伴有症状。
通过对270例在校大学生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者
的分析可见,热程均为1-7d,热程在3d以内者占大多数(76.5%),未见有超过7d者。
伴有的症状为:①普通感冒,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
初期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可伴咽痛,有时由于耳咽管炎使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
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1]。
②急性病毒性咽炎、喉炎,急性病毒性咽炎多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
临床特征为咽部发痒和灼热感,疼痛不持久,也不突出,伴有链球菌感染时可有吞咽疼痛,流感病毒和腺病毒感染时可有发热和乏力。
急性病毒性喉炎多由甲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常以声嘶、讲话困难、发热、咳嗽伴咽痛就诊。
③急性咽扁桃体炎,多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等[2]。
起病急,咽痛明显、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
2.2体征。
普通感冒体检时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咽部轻度充血,偶有眼结膜充血。
如无并发症,一般经5~7
天痊愈。
伴有并发症者可致病程迁延。
急性病毒性咽炎、喉炎,咽部充血和水肿,颌下淋巴结肿大且触痛明显。
腺病毒咽炎可伴有眼结合膜炎。
喉炎可见喉部水肿、充血,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和触痛,有时可闻及喘息声。
急性咽扁桃体炎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黄色。
点状渗出物,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
2.3相关检查。
病毒性感染见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
比例升高。
伴细菌感染可有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和核左移现象。
3讨论
本次研究有30例学生是支原体上呼吸道感染,支原体上呼吸道感染是支原体感染的最初阶段,也是支原体感染判断病情及预后的一个窗口。
成人感染在学校学生集中学习的环境呈现网状相互感染,早期感染的轻者及支原体携带者为最重要的传染源。
支原体感染患者发病在秋冬两季,分析可能与气候有关,加之住集体宿舍小环境空气流通不畅,机体调节不足等因素有关。
因为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病原体,即不是病毒也不是细菌,所以引起的病变即像病毒感染又像细菌感染,是目前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3]。
掌握支原体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诊断特征是诊断的关键,发热、咳嗽、头痛、乏力、咽痛、咽充血、咽后壁增生性炎症、冷凝集实验支原体抗体阳性,都是必须熟知的。
同时与化脓性扁桃体炎、普通的感冒进行鉴别是非常重要的。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主要为鼻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及柯萨奇病毒等,细菌以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多见,当人体呼吸道局部的防御功能低下时,病毒和细菌通过飞沫或由鼻、咽、眼结膜表面的传染物经手传染,发病与年龄、体质和环境相关[4]。
所以增强机体自身抗病能力是预防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最好的办法。
坚持有规律的锻炼身体,如坚持冷水浴、慢跑、晨起户外散步、打太极拳、做操或爬山等,可提高机体预防疾病能力及对寒冷的适应能力。
衣服切勿骤增或骤减,做好防寒工作,避免发病诱因。
起居有常,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劳,特别是晚上工作不要过度;尽量保持室温相对恒定,早晨起床后和晚上临睡前,打开门窗通风换气1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要吃好早餐,体内产生足够的热量可增加御寒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吃食物之前,一定要先把手洗干净。
感冒多发或流行时少外出,在感冒流行或多发期间,尽量减少外出和到人口密集的场所,以防止传染。
必要时可戴口罩,防止交叉感染。
在校学生首诊是在校内医院,能够得到及时的诊断与治疗,无论是对于患病学生的疾病转归以及减轻其经济压力都非常有利,所以应尽早的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刘榕生.大学生268例上呼吸道感染病例发热特征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6):762
[2]杨延平.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的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11,6(14):25
[3]崔卓敏.大学生支原体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治[j].中国校医,2007,21(5):573
[4]闫惠琴.6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治疗体会[j].亚太传
统医药,2012,8(4):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