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学理论研究综述

政治学理论研究综述

政治学理论研究综述高建、佟德志2009年,我市政治学理论研究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一批政治学理论的重大立项取得进展,并逐渐形成系列成果,这包括公开发表的系列论文,也包括专著、教材、译著等多种成果。

限于篇幅,仅选其中部分相对集中的主题做以研究综述。

一、政府管理研究政府管理研究是我国政治学界研究中极为重要,具有很强应用性的主题,一直是我市政治学、行政学学者研究的重要主题。

在政府改革、政府过程、公务员比例、政府职能等多个方面,我市学者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在《回顾与建议:政府机构改革三十年》一文中,朱光磊、李利平回顾了政府30年来的机构改革,提出应努力通过适当拉大改革周期、重新确定机构改革目标、加强政府职能分类分层次指导等途径,推动政府机构改革向更具实质的阶段发展。

在《从“利益综合”环节入手深化中国政府过程研究——对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技术性分析》一文中,张彬、朱光磊从比较的视角和技术的层面分析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政府过程的利益综合问题。

作者认为,中国的利益综合是一个多方参与、多渠道输入、多层级过滤、综合平衡考虑多方利益需求的有序化统合过程,这一过程对中国政府过程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①在《公务员占人口的适当比例问题刍议》一文中,朱光磊、李利平认为,中国目前公务员占总人口的比例一直维持在接近1%的水平上,基本符合公务员规模配置的一般规律,中国的主要问题并不是公务员的总量,而是其内部存在着的某些结构性和功能性难题。

②在《理解中国地方政府合作》一文中,杨龙、彭彦强从行政管辖权让渡的视角,对中国地方政府的合作做了深入的研究。

作者认为,从中国地方政府合作的实践来看,地方政府间让渡的行政管辖权主要涉及关于经济要素在辖区间流动的行政管辖权、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规划的行政管辖权、跨界公共问题治理和区域公共物品的提供权。

地方政府合作过程中对于合作收益的讨价还价,最终都要通过地方政府间行政管辖权让渡达成共识,并通过形成文本的方式将利益分配方案固定下来。

③在《论管理性政府形态的管理模式和理论的演化》一文中,仲崇盛将管理性政府形态可以区分为统治型政府、管理型政府和治理型政府三种基本类型,与此相应的政府管理模式和政府管理理论分别为统治行政模式与专制统治理论、公共行政模式与公共行政理论、治理行政模式与治理理论。

这三种管理性政府形态、政府管理模式和政府管理理论类型之间有联系,更有区别,各自的内涵和时代特①张彬、朱光磊:《从“利益综合”环节入手深化中国政府过程研究——对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技术性分析》,《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②朱光磊、李利平:《公务员占人口的适当比例问题刍议》,《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09期。

③杨龙、彭彦强:《理解中国地方政府合作——行政管辖权让渡的视角》,《政治学研究》,2009年04期。

征差异明显。

①在《论社会正义实现的政府管理途径》一文中,仲崇盛、管淑侠探讨了在实现社会正义过程中的政府作用,认为其途径主要包括:使实现社会正义成为政府管理的责任目标;使人本行政成为政府管理的基本理念;使服务型政府成为管理性政府的基本形态;使民主行政成为政府管理的基本模式;使社会正义成为公务员的重要职业道德准则。

②在《从“5·12”抗震看公共服务型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协同合作》一文中,常健、符晓薇认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构建,需要以民间组织为代表的公民社会的协同合作;而“以人为本”的共同理念,是这种协同合作的重要思想基础。

在此基础上,政府对民间组织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应当转变以往的以管制为主的方式:应当提供激励和便利,减少障碍设置;予以引导,而不是强制命令;委托专项服务,而不是直接提供组织经费;提供法律约束和制度化监督,而不是行政化管制和心血来潮的审查。

③我市政治学者对政府管理的研究还特别关注了我市,尤其是滨海新区行政管理体制的研究。

贺曲夫、靳润成、吴春华、刘焱从管理体制问题出发,在借鉴上海浦东新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滨海新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和三个改革方案,并在对其进行优劣势分析的基础上做出阶段性选择,以促进滨海新区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

④张霁星则从大部门制改革对天津市政府以大部门综合运行为特色的第六次机构改革进行了研究,认为这次机构改革,对于正处在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关键阶段的天津来说,是非常必要的,非常及时的,也是有相当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的。

⑤二、政党政治研究以往国内学术界对政党政治的研究多在中共党史学科,从政治学理论的角度进行政党研究的并不多,所以,对政党基本理论的研究与政党在中国的重要地位并不相称。

本年度政治学理论对政党的研究明显增加,学科划分也比较明显,一部分研究仍然是从中共党史研究的角度出发,加强了传统政党政治研究;同时,也有一些从政治学基本理论的角度对政党政治进行研究,丰富了政党政治的研究。

在《坚持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一文中,常士訚认为,中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中国政党制度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其功能主要是政治整合、政治民主、政治稳定等。

中国政党制度促进了中国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促进了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在当代中国转型期,坚持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中华①仲崇盛:《论管理性政府形态的管理模式和理论的演化》,《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②仲崇盛、管淑侠:《论社会正义实现的政府管理途径》,《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08期。

③常健、符晓薇:《从“5·12”抗震看公共服务型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协同合作》,《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④贺曲夫、靳润成、吴春华、刘焱:《滨海新区区域整合与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⑤张霁星:《天津市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基本思路和重要意义》,《求知》,2009年08期。

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政治保障。

①在《政党与宪政的发生模式及经验分析》一文中,段志超分析了宪政与政党的发生模式,认为宪政的发展孕育和催生了现代政党政治,而政党政治又反过来丰富和发展了宪政理论、原则和具体经验。

作者考察了宪政与政党的两种发生模式,指出不同模式下政党与宪政的基本关系及其发展形态虽然有异,但亦有许多共同点。

②杨龙从5·12”抗震救灾的实践出发认为,带有人身强制性、分离倾向的政治动员已非中国共产党所依赖,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的政治动员才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和发展的。

同时,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以及随之所带来的一系列思想文化、心理意识等各方面的变化,使得政治动员在内容、形式上都必须有所不同、有所创新。

③段志超考察了政党政治危机下当代政党政治的发展形态,作者指出了当代世界政党政治的特征:任何形态的政党政治都同样面临危机;政党政治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仍将表现出不平衡性:政党政治得到发展,并出现新的形式;世界政党格局有明显的“右盛左衰”迹象:政党政治趋向多元化,其面临的主要议题随着国际局势和时代主题的变化而变化。

④在《国家权力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对政党政治的影响》一文中,段志超认为,在政党政治条件下,政党事实上成为国家权力体系的重要结构性要素,由政党性质使然,其对国家权力的行使趋向阶级性,但同时又必须将阶级利益与社会利益作适当的调和,以维护和巩固国家权力的必要权威基础,从而也使政党的执政地位得以延续。

因而,他主张,在政党政治体制下,政党必须推进民主法治和道德文化建设以规范国家权力行使的范围和方式,特别需要解决好政党-国家-社会的关系、政党法治化与依法执政、政治竞争与政党适应性,以及政党结构-功能变革与国家权力发展的同步协调等重要问题。

⑤对改革开放以来政党政治的总结也是2009年我市政党政治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秦伟江认为,根据党政关系调整的历程,理论界关于党政关系的研究先后遵循两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思路:“党政分开”与“党政关系规范化”。

研究思路从“党政分开”到“党政关系规范化”的转变,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关于党政关系研究的基本脉络。

⑥杨龙、王达梅则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的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机制入手,对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行了研究。

作者认为,这种利益表达和综合机制不仅发挥民众表达利益要求的功能,而且有助于维护中国的社会稳定。

但这种利益表达和综合机制也存在着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利益表达和综合机制仍然是一项①常士訚:《坚持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②段志超:《政党与宪政的发生模式及经验分析》,《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11卷04期。

③杨龙:《从“5·12”抗震救灾看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的“人本观”》,《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④段志超:《“政党政治危机”与当代政党政治的发展形态》,《求实》,2009年01期。

⑤段志超:《国家权力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对政党政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05期。

⑥秦伟江:《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关于党政关系研究的基本脉络》,《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2期。

重要任务。

①三、民族问题研究对于我国这样的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问题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对民族问题的研究一直是我市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

2009年,我市学者先后出版了《异中求和:当代西方多元文化主义政治思想研究》②以及《民族学概论》③两部著作,同时,我市学者还发表了大量的论文,不仅推动了民族政治研究的进步,同时,也为我国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智力参考。

实现多民族国家内部族际政治整合,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政治稳定是当代多民族国家面临的重要难题。

针对这一问题,常士訚发表了多篇论文,提出了族际政治整合的理论。

在《和谐理念与族际政治整合》一文中,常士訚明确指出,民族与民族、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当代族际政治整合的核心,资本支持下的西方族际政治整合具有难以回避的局限性,和谐理念指导下的当代中国族际政治整合具有辩证性质和战略性质。

④在《异中求和:当代族际和谐治理的新理念》一文中,他在对当前“族际政治民主化”的两面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当代以异中求和为重要内容的新的族际治理理念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认为,当代中国要继续坚持和而不同的族际政治整合理念,同时要注意吸收世界上先进的族际政治整合理念与经验,以使当代中国的族际政治更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在这一基本理念的指导下,作者认为,国家的宽容、政府的积极作用与族群对政治与社会的参与,是实现现代国家族际政治整合的重要途径。

⑤朱军、高永久从决定民族整合内在规定性的特殊矛盾出发,认为多民族国家民族异质性要素及其力量增长之“分”与国家统一性之“合”的张力,决定着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的逻辑,具体表现为现实性、政治性和构建性三个方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