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关于城市化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_郑菊芬
关于城市化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_郑菊芬
活动比重逐渐下降而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 城市化进程停滞或略有下降趋势(目前不少
上升的过程。” 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知道, 发达国家已经处于这个阶段)直到最后城乡
城市化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 人口转移达到动态平衡。这就是根据世界上
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社 大多数国家的经验分析得出的城市化规律
宏观经济 Macroscopic economy
关于城市化理论研究的
市,城市人口比重大幅度上升;这种趋势要
一直持续到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 才会有减
文献综述
缓的趋势,此后为城市化进程第三阶段,后 期阶段,也称为终极阶段,这个时期农村劳
动力经过前一阶段的大量转移,人口压力减
郑菊芬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 2 0 0 0 6 2
老是因为自从城市出现以后就开始伴随这样
型,工业化与城市化历程是一个由紧密到松
的过程,年轻则说的是关于城市化的研究上
弛的联系过程。最初,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推
世纪 70 年代才兴起。1867 年,西班牙巴塞
动的;在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共同达到 13%
罗纳城市规划师 A·塞尔达在其《城市化概
以后,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并明显超过工业
落后的生产要素向周边小城市和城镇转移, 市化与产业及产业结构关系的论述都只限于
于是城市由工厂林立转向公司林立。城市化 定性分析,相关的定量分析较少。
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
2、在城市化的道路选择上,国内很多
的,即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推动城 学者都只是就城市化问题谈城市化,实证分
市化进程,促进城市化率的提高;反过来, 析的例子并不多见,这样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 转移到高生产率的城市工业部门,不仅可以 促进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而且劳动力转移 出去以后,还会促使传统农业部门劳动与土 地的比率发生有利的变化,从而有利于引进 更现代和资本密集型的农业技术,促进现代 观念和制度向传统农村地区扩散。因此,城 市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经 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最终会带动整个国 家迈向现代化。然而,到了 20 世纪七八十年 代,随着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出现 严重的“城市病”和“城市危机”,许多学 者包括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发展经济学家 对欠发达地区城市化的效果产生了悲观的看 法。迈克尔·利普顿就把城市偏向看做是发 展中国家持续贫困的主要原因。
义现代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 结合我国城 期阶段,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业人口占 可以理解为是推拉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城市化
市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个定义似乎更为全面 有绝对优势,城市人口增长缓慢,当城市人 规律。
一些,它从城市的地位、特征和作用三个方 口超过 10%,城市化逐渐加快,当城市化水 (三)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村相比,占地规模大,人口数量多,密度高, (一)城市化规律的“S”曲线
业机械化生产的发展和农村传统手工业的萎
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
尽管世界各国城市化的起步时间、发 缩,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着
心”。其实关于城市的定义,国内外学者也 展速度和目前的城市化水平有很大差距,但 其为维持基本生计或改善生活条件而进入城
(二)城市化与产业(产业结构)的关系
了一条以“发展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道路”。
城市化水平与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呈 但是,“大城市论”者却力陈小城镇模式的
正相关关系,这一观点在很多文献里面都有 各种弊端:如可能导致“准城市的依托 滥,不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不利于资源
面做了比较完整的阐释。
达到 30% 后就进入了第二阶段即加速阶段,
哈里斯·钱纳里等人在 1975 年提出了
(二)城市化、城镇化和都市化
随着现代工业基础的逐步建立,经济得到相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多国发展模型”,该理
城市化是一个古老又年轻的名词,古 当程度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就开始转向城 论概括了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根据该模
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即“城市是我国经 (Ray·M·Northam)将这一过程的轨迹概 利的交易条件等均可视为推力因素;而城市
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中心,是 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 S 型曲线。
较高的收入水平、较佳的就业机会与生活条
现代工业和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在社会主
如图一所示:第一阶段是城市化的初 件等则可视为拉力因素。其实“S”曲线也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化率的提高,又 就略显不足。
3、截至 2006 年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
已经达到 43.9%,正处于钱纳里模型所描述
的加速发展时期,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地
区的城市化理论并进行创新,走出并走好一
条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是摆在我国城
市化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解决好这一个
课题就能尽快实现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体
一、城市和城市化的相关定义
形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城乡人口转变 迁移受农村内部推力和来自城市拉力两种力
(一)城市
过程中采取优先发展大城市的战略。
量同时作用的影响:一方面城市工业的集聚
《新华词典》对城市的解释为“以非农
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农
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人类聚居地,与乡 二、国外关于城市化的理论研究现状 村剩余劳动人口的进入和同化:另一方面农
小,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农村的经济和生 活条件大大改善,农村与城市之问的差距随
之大大缩小,人口转移的动力也变小,因而
【文章摘要】 国外学者在相关的理论分析基础
上,提出了许多关于城市化的观点,主 要包括对城市化进程一般规律的认识、 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转移、城市化和 工业化的关系和发展中国家的过度城 市化等。而我国关于城市化的理论研 究则主要关注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判 断、城市化滞后的负面影响和原因、城 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城市化的道路 选择等方面。
城市聚集的要素只能是先进生产要素,聚集 础。但是还是有一些问题是亟待解决的:
的产业只能是主导产业,包括服务业和制造
1、 城市发展要以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持
业的研发中心,聚集的企业只能是公司总部 为前提,城市化率的提高有赖于产业的发展
及其营销中心,而创造价值低的制造业以及 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但在大多数文献里,城
化,达成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198 现 代 商 业 MODERN BUSINESS
【参考文献】 1、丁 健,2001:《现代城市经济学》, 同济大学出版社。 2、傅崇兰,周明俊,2003:《中国特 色城市发展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 3 、辜胜祖,1 9 9 1 :《非农化与城镇化 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 4、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城乡建设经济 系《城市经济学》P36,,经济科学出版 社,1999 年 5、曾赛丰、《中国城市化理论专题研 究》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都从不同角度对此做出了几十种不同的释 总体来说,世界的城市化过程有一个比较明 市,从而形成了“推力”和“拉力”并存的
义,至今还是没有绝对统一的说法。我国对 显的规律,呈初期、加速和后期三个不同历 城乡人口吸聚过程。在这里,农村偏低的所
城市的表述,集中反映在《中共中央关于经 史阶段的特征。美国的地理学家诺瑟姆 得水平、不合理的土地租佃制度、农产品不
会各个方面的系统,是与整个社会文明的提 “S”型曲线。
高和社会进步同步的过程。
(二)城市化的推拉因理论
城镇化是城市化的一种实现形式,是
关于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转移问题,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实现城市化的过程不刻 很多学者都有论述。对后来影响比较大的有
意发展大城市,而是更重视中小城镇的发 英国经济学家拉文斯坦(E·G·Ravenstein)
论》一书中最早提出了“城市化
化;到工业化后期,制造业占 G D P 比重逐
(urbanization)”这一术语。1989 年诺贝尔
渐下降,工业化对城市化的贡献作用也表现
经济学奖得主库兹涅茨将城市化定义为“城
为逐渐减弱的趋势。具体关系如表一所示。
市和乡村之间的人口分布方式的变化,即城
(四)关于城市化的乐观和悲观观点
我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进程,而
模型及经济计量模型、周一星根据人均 GDP 且这种滞后有极强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快
与世界下中等国家及平均水平的比较、孙永 城市化进程就是必然的选择,也成为所有学
正则通过与同期世界城市化进程相比较,均 者的共识。但在城市化道路的选择上,却无
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一致见解。在改革开放的头二十年,我国走
在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问题上,主流倾
向认为是滞后的。辜胜祖利用IU 比(I 是工 会带动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城市化特别对
业化率,U 是城镇化率)、NU 比(N 为非农 第三产业具有优化和提升的促进作用。
化率)和亚洲模型,认为 1988 年我国城市化 (三)我国城市化的道路选择
水平滞后10多个百分点。余立新根据钱纳里
构一体化,并最终达到城市文明的全面普 及。从我国国情出发,实施城镇化战略更符 合中国实际。可以说,城镇化是中国特色的 城市化 。而都市化是城市化的又一种实现
(S·Kuznets)的人口迁移理论和刘易斯(W· A·Lewis)等人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推拉 因理论是解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动力的一种模式。它认为人口由农村向城市
是产业的发展和聚集,因此,一个城镇除了 在更大空间的合理配置,降低了基础设施的
要有主导产业外,还要积极发展为农业现代 利用效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有
化和城市主导产业服务的二、三产业。钟水 限,难以形成真正的“增长极”,等等。
映、李晶比较了发达国家的经验后得出的结
论是:结构单一、不具备产业支撑的城市, 四、简单的总结和思考
市化的进程。”社科院版的《城市经济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