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胰腺炎的中医辨证治疗及病例
慢性胰腺炎是指胰腺反复发作性或持续性炎症病变,使胰腺腺泡组织逐渐为纤维组织代替,造成胰腺功能的严重破坏,出现食物消化明显障碍。
病人多有反复发作的上腹痛,疼痛剧烈时常伴有恶心呕吐,吃油腻食物后无法入睡。
上腹部饱胀不适、腹泻,并常因饮食减少而致体重逐渐下降。
本病归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腹痛”及“胁痛”的范畴。
慢性胰腺炎早期症状并不是很严重。
不过早期胰腺炎症状主要也是腹痛。
慢性胰腺炎的症状轻重不等,可无明显临床症状,亦可以有明显的多种临床表现,临床常见的主要有以下三种。
[转载需保留出处 - 胰腺炎网] 慢性胰腺炎的症状表现:
1、腹痛。
多至90%的患者存在程度不同的腹痛,间隔数月或数年发作一次,为持续性疼痛。
多位于中上腹部,为钝痛或隐痛。
亦可偏左或偏右,常放射到背部。
疼痛部位与炎症部位一致。
根据实验,用电刺激胰头部,疼痛发生在右上腹,刺激胰尾部,疼痛在左上腹。
除向背部放射外,少数向下胸部、肾区及睾丸放散。
横膈受累,可有肩部放射性疼痛。
疼痛为持续性,轻者只有压重感或灼热感,少有痉挛样感觉。
2、腹泻。
轻症病人无腹泻症状,但重症病人腺泡破坏过多,分泌减少,即出现症状。
表现为腹胀与腹泻,每天大便3~4 次,量多,
吸收障碍,粪便中的脂肪量增加。
此外,粪便中尚有不消化的肌肉纤维,由于大量脂肪和蛋白质丢失,病人出现消瘦、无力和营养不良等表现。
3、其他。
一些消化不良症状如腹胀、食欲下降、恶心、乏力、消瘦等症状常见于胰腺功能受损严重的患者。
如胰岛受累明显可影响糖代谢,约10%有明显的糖尿病症状。
此外,合并胆系疾病或胆道受阻者可有黄疸。
假性囊肿形成者可触及腹部包块。
少数患者可出现胰性腹水。
此外,慢性胰腺炎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
慢性胰腺炎的症状表现:
1、腹痛。
多至90%的患者存在程度不同的腹痛,间隔数月或数年发作一次,为持续性疼痛。
多位于中上腹部,为钝痛或隐痛。
亦可偏左或偏右,常放射到背部。
疼痛部位与炎症部位一致。
根据实验,用电刺激胰头部,疼痛发生在右上腹,刺激胰尾部,疼痛在左上腹。
除向背部放射外,少数向下胸部、肾区及睾丸放散。
横膈受累,可有肩部放射性疼痛。
疼痛为持续性,轻者只有压重感或灼热感,少有痉挛样感觉。
2、腹泻。
轻症病人无腹泻症状,但重症病人腺泡破坏过多,分泌减少,即出现症状。
表现为腹胀与腹泻,每天大便3~4 次,量多,
吸收障碍,粪便中的脂肪量增加。
此外,粪便中尚有不消化的肌肉纤维,由于大量脂肪和蛋白质丢失,病人出现消瘦、无力和营养不良等表现。
3、其他。
一些消化不良症状如腹胀、食欲下降、恶心、乏力、消瘦
等症状常见于胰腺功能受损严重的患者。
如胰岛受累明显可影响糖代谢,约10%有明显的糖尿病症状。
此外,合并胆系疾病或胆道受阻者可有黄疸。
假性囊肿形成者可触及腹部包块。
少数患者可出现胰性腹水。
此外,慢性胰腺炎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
慢性胰腺炎近年来有明显增多趋势,常见于暴饮暴食、过嗜厚味、酗酒过度者,也可因精神因素诱发,个别也有发病原因不明者。
常是急性胰腺炎反复或持续慢性发作导致胰管梗阻,或慢性酒精中毒所致。
一、诊断要点
长期的消化不良,消瘦,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并向背部、两胁、肩胛等处放射,常因饮酒、饱食或劳累而诱发。
血、尿淀粉酶增高,大便中有脂肪球。
上述症状排除了其它消化道疾病,即可作出临床诊断。
有选择性地拍胰腺X线片、B超检查和内分泌检查,可协助确诊。
二、辨证论治
急在扶正,先予扶脾和胃法。
处方:炒党参15g,炒白术15g,茯苓20g,姜半夏9g,干姜3g,佛手12g,炒麦芽15g。
上方服6剂后胃纳渐开,脾运日强,脘胁刺痛稍减,舌苔白腻前部薄,舌边瘀斑仍在,脉濡,沉取则涩。
此乃血府有瘀之象,治宜健脾益气合用血府逐瘀汤,服10余剂后疼痛消失,后随症施治月余,诸症悉平。
例2.陈某,男,35岁。
2001年6月19日因暴饮暴食,于当晚约11时因急性腹痛急诊住院,西医诊断为急性胰腺炎。
经救治后,28日要求中医会诊。
该患者面色萎黄,脘胁如刀割针刺样疼痛,进少量半流质食物亦腹胀欲吐,大便3~4日一行,量少且溏臭。
舌苔黄厚腻,舌边尖红而有齿印,脉沉细。
B超示胰头周围较模糊,诊为慢性胆囊炎兼有泥沙样结石。
此乃暴食酗酒,湿热郁结于肝胆脾胃,升降失常。
治以疏肝利胆缓下法。
处方:茵陈30g,炒山栀12g,制大黄6g,黄芩12g,金钱草30g,柴胡9g,川楝子9g,姜半夏12g,竹茹10g,生甘草6g。
上方服至第5剂后,泻下黑绿色泥水样大便,此后数天症状迅速消失。
复查B超示:胆囊泥沙样结石已不明显,胰头影像渐见清晰。
后继用缓下、疏肝、健脾、养胃诸法辨证施治,2周后收效出院。
嘱患者不要暴饮暴食、过食肥甘厚味及酗酒过度。
随访1年余,未见复发。
四、体会
本病病机常为虚实兼杂,但有所侧重。
偏实者,肝胆湿热,胃失和降,治宜清肝利胆、和胃缓下,重在通腑,但收效则在柔肝健脾益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