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期末试题和答案

2019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期末试题和答案

2019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期末试题和答案班级姓名得分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1、端午节是指每年的__________________,人们用吃粽子、赛龙舟的方式纪念________________。

2、在古代,中国是惟一种桑、养蚕、生产_________________的国家。

中国_____________不仅是一种服装面料,同时也代表着中国古代的文明和服饰文化。

3、我国古代四大发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世界文明做出巨大的贡献。

4、________________是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言行的一本书,也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著作。

5、祖冲之是我国古代杰出的____________。

他最突出的贡献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____________的数值,准确推算到小数点以后七位数字的人。

6、万里长城,东起渤海之滨的___________________,西到甘肃省的_________________,全长约____________多千米,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防御工程。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定: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文物的义务。

8、___________是我国最大的剧种,是我们的国粹。

它通过动听的曲调和优美的舞姿讲述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融___________、音乐、______________、美术等多种艺术于一体,展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9、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围绕地球仪一周的叫____________,连接南北两极的叫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有着一千七百年的制瓷历史,被称为“瓷都”的地方是()。

A 宜兴 B景德镇 C余姚县2、据资料显示,我国最早的文字是()。

A 竹简文字B 帛上的文字C 甲骨文3、中国的文字最初是从()演变而来的。

A图画 B拼音 C 结绳记事4、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

A 王选B 蔡伦 C毕升5、我国最早的指南针是()。

A 司南B 指南鱼C 罗盘6、在古代开辟中国的“陶瓷路”的人是()。

A 张骞 B郑和 C郑成功7、《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的作者是()。

A孔子 B 司马光 C 司马迁8、我国历史上做皇帝最长的一位是()。

A乾隆 B康熙 C 汉武帝9、李时珍用27年完成的著作是()。

A《资治通鉴》B 《齐民要术》C 《本草纲目》10、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是()。

A宋太祖赵匡胤 B 秦始皇 C 汉武帝三、简答题(共21分)1、我们生活的地球被划分为七大洲、四大洋。

请分别写出,并指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国家最多?哪个洲没有国家?(10分)七大洲:四大洋:面积最大的洲:国家最多的洲:没有国家的洲:2、有些烦恼不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但我们却无法回避。

面对这样的烦恼我们应该怎么样做?(10分)XX——XX学年下学期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期末考试卷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1、五月初五屈原2、丝织品丝绸3、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4、《论语》5、数学家圆周率6、山海关嘉峪关六千7、《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8、京剧文化舞蹈9、纬线经线二、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B2、C3、A4、C5、A6、B7、C8、B9、C 10、B三、简答题(共20分)1、七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面积最大的洲:亚洲国家最多的洲:非洲没有国家的洲:南极洲(共10分)2、可以尝试改变一下自己的思考方式,换个思路想一想,也可以听听他人的建议,找一找排遣烦恼的小窍门:如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听听音乐,唱唱歌、把烦恼对家人或好朋友说一说,使自己快乐起来。

(10分)附送:2019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第4课建桥梁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搭建三种不同形状的桥梁。

2、能够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对桥梁的承重力进行研究。

知识与技能:1、知道桥梁的基本组成:桥面、桥墩等。

2、了解掌握桥梁的特点,知道桥梁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分类方法。

3、知道桥梁的承重力和桥的形状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桥梁的搭建过程,体验造桥的艰辛与快乐。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桥梁建设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知道桥梁的承受力与桥面形状有关。

教学难点:学生自主搭建桥梁,引导学生恰当控制好变量。

认识三种桥梁的承受力不同,知道同一种形状桥梁承受力大小与桥面、跨度等有关。

教学准备:1、各种不同桥梁的图片(课件)。

2、卡纸若干张,线绳、小车、钩码若干,实验记录等。

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激情入境谈话:同学们,桥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而且很重要。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桥有关的知识。

在研究之前,老师想知道同学们见过哪些桥,知道那些桥?能介绍介绍吗?随着学生的回答播放课件(古今中外著名的桥梁图片)。

请同学们再次观察这些桥,看看它们的结构一般有几部分组成?教师相机小结:桥面、桥墩。

根据桥面、桥墩的不同让学生将它们进行分类,尽可能让学生说出多种分类的标准,并阐明自己分类的理由。

(按照材料、用途、跨越对象等分类)师引导学生按桥的形状分为:平板桥、拱桥、斜拉桥。

(二)搭建桥梁、自主探究关于桥你还想研究什么?你想做一次桥梁设计师,亲自建一座桥吗?你想建什么桥,怎样建呢?教师适时板书课题:建桥梁。

师:这里有两个钩码盒、一张纸板哪位同学能用最简便的方法搭一座桥?(指名学生搭桥并介绍桥的结构)师:改变桥面的形状,你能设计出承受力更大的桥吗?适时指导学生做出另两种桥。

师:预测一下哪一种桥的承受力最大?(指名回答)师:要比较这些桥谁的承受力大,怎样才能做到公平比较?师生研讨总结出以下几点:1、一张纸板做一座桥。

2、要用统一的重物来测试承受力,不能借助外力。

3、桥墩之间距离要统一。

4、用来搭桥的纸板应该完全一样。

师:同学们在实验时要分工合作,将结果及时记录下来,同时派代表将自己小组的结果记在班级的大统计表上。

提出实验要求,出示评价表。

谈话:这是一张小组实验竞技表,上面有“实验时是否影响到他人、小组成员是否都参与合作、数据是否据实填写、实验用具是否收拾整洁”几个评价项目,我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四颗星星,如果你们认为你们组在实验中这几项都做到了,就请你们在实验结束后到前面填实验记录时把星星贴上。

我希望每个小组都得到四颗星,因为你们都像科学家一样去工作。

(三)学生分组实验,比较不同形状桥梁承受力的不同。

教师巡视指导。

(四)分析数据,发现问题。

1、各组将实验数据填写在班级大统计表上。

2、师:仔细观察统计表上数据发现了什么?跟我们原来的预测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相对来说,拱桥、斜拉桥的承受力较强,平板桥的承受力较差。

师:什么原因使它们的承受力不同呢?(学生作答后小结:形状使它们的承受力不同)(五)向课外延伸为什么有的地方建平板桥,有的地方建拱桥,而有的地方建斜拉桥呢?引导学生从生活实用性角度去分析。

旨在让学生明白建桥梁中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懂得建一座桥梁还要考虑到地形、结构、经济投入、风力等更多因素。

不负责任的烂造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如:重庆彩虹桥坍塌事故)那么在平坦的小河上,两岸幽深的峡谷,可以建什么桥?说明理由。

附板书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建桥梁》说课材料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形状与结构》单元中的第三课《建桥梁》。

一、教材分析本课旨在通过动手制作和查阅资料,使学生掌握一些浅显的桥梁知识,能自定标准将桥梁进行分类,自主探究不同桥面的承受力差异:通过学生“建”,引导学生理解形状、结构与承受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真正感受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进度中的重要作用。

依照单元和本课的目标,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我拟订教学重难点为:1、学生自主搭建桥梁,引导学生恰当控制好变量。

2、认识三种桥梁的承受力不同,知道同一种形状桥梁承受力大小与桥面、跨度等有关。

二、设计理念:新课程中明确指出“科学课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搭建三种不同形状的桥梁。

2、能够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对桥梁的承重力进行研究。

知识与技能:1、知道桥梁的基本组成:桥面、桥墩等。

2、了解掌握桥梁的特点,知道桥梁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分类方法。

3、知道桥梁的承重力和桥的形状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桥梁的搭建过程,体验造桥的艰辛与快乐。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桥梁建设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知道桥梁的承受力与桥面形状有关。

教学难点:学生自主搭建桥梁,引导学生恰当控制好变量。

认识三种桥梁的承受力不同,知道同一种形状桥梁承受力大小与桥面、跨度等有关。

三、说教法和学法: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宽松的环境下,在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集体研讨”教学法进行教学。

为了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和“集体研讨”的教学策略,在学生获得充足的测量数据后,请学生静静地思考、小组讨论,在大家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再次就各小组测量的数量进行纵横比较,从中发现(1)拱桥、斜拉桥比平板桥的承受力大;(2)同一种桥梁的承受力大小也受多方因素的影响。

这一发现,不是教师强加于学生的,而是学生经历“自主探究――获得证据――归纳总结”这样的探究思考过程中自行获得的。

根据我采用的教学方法可以看出,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是观察法、实验法、发现法和归纳法。

四、谈教学过程:本课堂教学力图体现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下,运用多元智力理论,将以往“个人主义”式的单向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小组活动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根据以各教学要素分析,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看图导入,激情入境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到: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课一开始谈话:同学们,桥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而且很重要。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桥有关的知识。

在研究之前,老师想知道同学们你还见过哪些桥,能介绍介绍吗?接着继续播放课件(古今中外著名的桥梁图片)学生观察思考:它们的结构一般有几部分组成?教师相机板书:桥面、桥墩。

随后让学生将它们进行分类,尽可能让学生说出多种分类的标准,并阐明自己分类的理由。

这样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科学事实出发,把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锲入点,使得开课简洁生动, 同时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直观形象,更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