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8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市优质习题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8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市优质习题课件


《赤 壁》 内容主旨: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借周瑜和曹操 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写作特色:借物兴感,以小见大。前两句写兴感 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 的“折戟”想到了历史故事,想到了汉末动乱年代具 有重大意义的赤壁之战,以及大战中的风云人物。可 谓想象丰富,含蓄而别致。而“铜雀春深锁二乔”尤 为精妙,诗人从反面落笔: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 那么东吴早就灭亡,“二乔”自然也做了曹操的俘虏, 成为铜雀台中人。诗人没有直言假使“东风不与周郎 便”之后吴国的破灭,而是用“二乔”的命运来暗示 战争的结局,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写作特色: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本诗写景不 事雕琢,神韵独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两句,描写自己采菊东篱时于无意之中见到南山, 南山静穆超然的胜景与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相交融, 表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可谓浑然 天成,不工而工,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悠然” 不仅属于人,也同样属于山。人闲逸自在,山静穆 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 中一起奏出,融为一首轻盈的乐曲。
2.(2019·湖南湘潭)阅读杜甫的《春望》,回答问 题。
( “城1 )春请草赏木析深“”写城作春者草春木望深所”见一:句(中国的都“沦深陷”,字城。池 残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深”字,令人满 目凄然。渲染了残破凄凉景象。虽是写景,但实为抒 情,情景交融,极富表现力。
(2)诗人时年四十多岁,却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 国家胜残簪破”,(原忧因国是)什;么惦?念远方亲人的安危(思家); 悲己(内心惆怅痛苦)。
4.《赤壁》一诗中用“二乔”指代东吴的命运,这样写 有什么意义?
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 “二乔”入铜雀台,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危害, 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足 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5.《渔家傲》中,词人李清照为什么梦想到“三山”?
从词中的意思来看,是由于词人感到“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 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 不到出路,因此她才梦想到“三山”。由此可见她对 黑暗现实的不满。她要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 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中去,这也正反映出人间存在着 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和寂寞的现实。
(2)“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 样的心境?
“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境。
(3)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 字?为什么?
不能。“见”字表现出诗人不是对山的有意观望,而 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而 “望”字有主动为之的意思,与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不符。
4.阅读杜牧的《赤壁》,回答问题。
(1)(2019·山东淄博)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
一项是(

A.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的“前朝”,指东汉末年
的战乱时代;“铜雀”即铜雀台,是曹操的休闲
行乐之处。
B.诗歌由“折戟”这一小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用“二
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中取
小,小中见大”的写法。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 人传诵。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进行赏析。
示例:角度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 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角度二:巧用修辞。 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 音韵和谐。角度三:感情浓郁。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 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选取以上任一角度或另 选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均可)
咏史。特点:借史实议论(或抒怀)。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 “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
“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理解:如果不是东风给周 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会重 写。
5. 阅读李清照的《渔家傲》,回答问题。 (1)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阕一、二两句所写的梦境。 示例:清晨,茫茫的大海上,云雾弥漫,波涛汹涌。 海风呼啸,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 乎转动一般,而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2)下阕哪一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该
C.三、四句假设东风不助周瑜,二乔定会被曹操锁 进铜雀台,由此表达了作者的历史兴亡之感。
D.整首诗尺幅之中有历史的大气象,形象中又寓哲 理,同时还蕴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答案:A 【解析】诗中的“前朝”指东吴破曹赤壁之战的时代。
(2)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 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 于哪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 点?
【解疑释难】
1. 怎样理解《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的意境?
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隐居生活中悠然自得的情景, 是诗人的心灵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诗人在东篱下 悠闲地采摘菊花,不经意间南山映入眼帘,诗人的 悠然恬适之情自然流露,诗人与自然的“物我合一” 的美好意境自然生成。真正是妙手偶得的“绝妙好 辞”,创造了浑然天成、物我合一的最高诗境。
达标训练
【基础过关】——默写
1.根据要求默写。
(1)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陶渊明《饮酒》
(其五)]
( 2 )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
望》》)
塞上燕脂凝夜紫
(3)角声满天秋色里,
。(李贺
《雁门太守行》)
铜雀春深锁二乔
(4)东风不与周郎便,
。(杜牧
《赤壁我》报)路长嗟日暮
(5)
,学诗谩有惊人句。(李清照
《渔家傲》 内容主旨:写梦中海天迷蒙的景象及词人与天帝 的问答,隐喻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表达了词人 烦闷的心情,充分地展示了词人对幸福的追求、对自 由的渴望。 写作特色:风格浪漫豪放。这首词中,词人把真 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和奇 妙的设想,倾诉隐衷,寄托情思。全词打破了上片写 景下片抒情或情景交错的惯常格局,以故事性情节为 主干,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 与现实的有机结合。用典巧妙,景象壮阔,气势磅礴, 基调豪迈,充分显示了词人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
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 “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 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 惧,勇往直前。
答案:C
【解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边 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并不是“边塞风 光的秀美”,而是一种壮烈之美。
(4)《东赤风壁不》与中周慨郎叹便历史兴铜亡雀之春感深的锁诗二句乔是: ,
。 (5)《天渔接家云傲涛》连中晓展雾现出星一河幅欲辽转阔千、帆壮舞美的海天相
接图的句子是: ,
【能力提升】——古诗词阅读 1.阅读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回答问题。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 此诗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其中 “心远”二字指诗人心中远离草庐。
2.《春望》一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如何完美结合的?
诗人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以含蓄的语言,借景抒 情,使本诗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完美统一。首联写 “望”中所见,“国破”的颓壁残垣同富有生意的 “城春”对举,对比强烈,明为写景,实为抒情,寄 情于物,托感于景。颔联触景生情,用见花“溅泪” 和闻鸟啼“惊心”衬托,十分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忧伤 痛苦的心情。
(语言豪迈)
典故: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
景象壮丽 动词贴切 以“帝所”寄 寓美好的希望
三山(胆气豪迈)
意象:天、云、雾、星河、千帆 动词:接、连、转、舞 意境:雄奇瑰丽,虚实结合 天帝形象:慈祥温和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 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表达了词人 晚年在现实生活面前怀才不遇、孤独无依、奋力挣扎 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深
融情于景
春城败象
春 望

所感
所盼

所思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借景抒情
诗词五首
1.识记陶渊明、杜甫、李清照等诗(词)人的相关文学常识, 掌握诗词中的重点文言词语,背诵这五首诗词。(重点) 2.品味诗词的语言,掌握解答古诗词炼字题的技巧。(难点) 3.体会诗(词)人的思想情感,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主旨与写作特色
《饮酒》(其五) 内容主旨: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描绘, 表现了农村自然风光的优美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 以及诗人厌恶官场生活,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 人生追求。
《渔家傲》)
2.理解型默写。
(1)《饮酒》(其五)中反映了诗人陶渊明的生活
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2)《春望》中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
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诗句是: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 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 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
饱含感慨 【翘首望景】
感时 恨别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心系亲人
忧国 思家
白头搔更短
充满离情 【低头沉思】
浑欲不胜簪
未销蚀的铁戟
兴感之由
是前朝之物
表现英雄无用武之 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感慨咏叹 若非东风之便
历史将会改写
告诫统治者不要有 侥幸心理
描述:拂晓时候海上的景象
渔 家 傲
(意境辽阔)
想象:天帝的好意(浪漫色彩) 抒情:遭逢不幸,奋力挣扎
3.阅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回答问题。
(1)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