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 ——发展中国家贫困落后的根本原因.

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 ——发展中国家贫困落后的根本原因.

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发展中国家贫困落后
的根本原因
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发展中国家贫困落后的根本原因【作者】甘剑斌【作者简介】甘剑斌,1966年生,现为苏州大学管理学院讲师。

发展中国家的贫穷落后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是由经济的、政治的,内部的、外部的,历史的、现实的等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原因造成的,而且这些原因也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对此,笔者以内部和外部原因为基本线索,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依据,试图对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进行理性的界定。

国际经济旧秩序是导致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主要外部因素,这是众所周知的客观事实。

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占有的优势地位,在国际经济领域内建立起来的一套有利于其自身的“游戏规则”。

它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WTO)为支柱,主要体现在国际生产、国际贸易和国际货币金融三大领域。

这种建立在少数国家居垄断地位基础之上的国际经济秩序必然会在多方面限制和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

在这种体制下,国际生产是以不合理的分工为基础的。

帝国主义的长期殖民统治所造成的“工业欧美,原料亚非拉”的状况难以得到根本改变,许多发展中国家仍然是单一型的经济结构,工业虽有所发展,但一、二种农牧产品或初级矿产品仍然是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命脉。

如博茨瓦纳的养牛业产值就占到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50%以上。

畸形的国民经济结构,既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协调发展,又对外部消费与需求造成极大的依赖,从而严重影响到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主动权,贫困落后的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

国际贸易是以不等价的交换为特征的。

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必然会造成不合理的贸易结构和不平等的贸易条件。

西方发达国家可以利用其垄断地位和便利条件,人为地抬高工业制成品的价格而压低农矿产品的价格,形成国际贸易中的“剪刀差”,盘剥发展中国家。

1965~1986年,发展中国家商品出口价格平均提高2.4%,而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价格的年均增长率为5.5%。

1950年,发展中国家尚有3亿美元的外贸顺差,但8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逆差却高达每年数百亿美元。

国际金融货币是以少数发达国家居垄断地位为标志的。

一些主要的国际经济机构和货币金融机构均由少数发达国家所控制,发达国家的货币是国际主要的流通、结算、计帐和储备货币,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必须与发达国家的某种货币或合成货币挂钩。

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就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受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和货币利率等经济政策的影响,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像1971年美元第一次贬值时,发展中国家就损失了1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显而易见,这种体制对于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寻求发展是个严重的障碍,它无疑是造成发展中国家长期贫困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力争打破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导致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主要内部因素有:第一,经济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的失误。

就经济发展战略而言,这是个既复杂而又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最具影响力的重大因素。

尽管各发展中国家自独立以后都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由于一没有经验,二不注意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因此不少发展中国家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时都不同程度地犯了错误,走了弯路,有的国家情况还相当严
重。

既然是战略性的决策失误,那么,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当然不会是一时一地的,其破坏性和严重的后遗症是无法用精确的数字来加以界定的。

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们的贫穷落后与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正确发展战略和许多政策性失误不无重大关系。

第二,人口的过度增长。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之一,虽然它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但对社会的发展仍有重大的影响。

人口的生产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否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对社会发展会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人口数量过多,增长速度过快,会给社会发展带来不健康的影响。

我们当然要反对马尔萨斯错误的人口论,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同生产发展水平的严重脱节的确是造成发展中国家长期贫穷落后的一个重大原因。

大量增长的人口不仅不同程度地抵消了这些国家经济的增长,有些国家甚至出现了亏空。

有关资料显示,1960 ~1973年,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6.3%,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4.9%,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却只增长
3.6%,反而低于发达国家的3.9%。

结果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虽然获得了高速增长,然而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拉大了。

由于经济增长速度落后于人口增长速度,因此,1981~1986年,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竟出现了0.9%的负增长。

这其中尤以非洲为甚。

整个80年代直至90年代中期,非洲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一直低于人口增长率。

该洲也是当今世界唯一的人口增长超过粮食增长的大陆。

目前,非洲是世界最贫穷国家和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恐怕不会有人怀疑人口的过度膨胀是导致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的。

第三,社会的腐败。

这也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大原因。

腐败是当今世界的顽症,而尤以缺乏民主监督机制的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为甚。

1997年2月3日的《人民日报》曾报道,由于腐败,发展中国家仅债务就增加了30%。

1997年起始于泰国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不仅使东南亚国家的经济遭受了重创,而且也对周边国家以至世界经济带来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有些经济专家在分析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原因时指出,危机的出现固然有着多种原因,但严重的权力腐败也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因素。

据世界银行的一份公告显示,该行贷给印度尼西亚的资金大约有20~30%被政府官员和他们的亲朋好友装入自己的衣兜。

随后世行又进一步查实,许多本该用于援助的款项在相当一部分国家未能得其所用,而是进了许多权贵的个人腰包。

腐败使生意成本和合同价格抬高,使投资者信心遭受打击,使社会财富浪费,使社会道德沦丧,使人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降低,成为阻碍社会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大因素。

正如有人指出的,国家越贫穷,腐败越严重;腐败越严重,国家越贫穷。

第四,基础差,底子薄,资金和技术缺乏,经济结构畸形单一。

这也是导致各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几点关键性因素。

它们是历史与现实,内部与外部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历史上看,它们主要是帝国主义长期的殖民统治所造成的。

从现实情况看,既是国际经济旧秩序这一外部因素所施加的负面影响的结果,又是由有关发展中国家内部政策性失误所造成的。

基础差和底子薄的现实决定了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即使从纵向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也是不显山不露水的,横向比较的结果是,它们仍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更何况从纵向看并无多大发展的国家。

资金和技术作为现代经济的两大关键性要素决定着社会资源的配置与流向,它们的严重缺乏必定会导致经济运行过程中“瓶颈”现象的出现,从而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这一问题本可以通过引进资金和技术并由此而相应地增加自身积累的办法逐步加以解决。

但有的国家在
这一问题上未把握好适度性原则而犯了决策性的失误,因而又陷入了新的困境。

引进资金当然有利有弊。

由于各发展中国家已经取得政治上的独立,拥有了国家主权,因此其利弊的大小就主要取决于发展中国家自己利用和限制的程度和方法。

如果发展中国家政策得当,依据趋利避害的原则进行引资则利大于弊。

相反,则弊大于利。

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通过引进外来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了自身经济的发展。

而有些发展中国家在引资时既不注意自身的偿还能力而盲目引进,又不注意通过引资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结果造成沉重的债务负担,有些工业部门被外资所控制,产业结构的畸形状况也未得到根本的改善,国家也就仍然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