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南京气象学院经济贸易系于波导论●教学目的通过导论的教学,使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和根本任务,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性,正确认识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实和发展。
●教学要点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1.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独立的以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为己任的社会科学政治经济学作为—门学科最早是由法国重商主义者孟克列钦(1575~1622年)提出的。
在19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中,孟克列钦使用了“政治经济学”这个名词。
这里的“政治”与我们现在一般使用的“政治”概念不同,它是国家范围或社会范田的意思。
“政治经济学”就是指所研究的是国家范围或社会范围的经济问题,突破/以往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只局限于家庭经济或庄园经济,或只作为某一学说的组成部分的限制。
从此以后,“政治经济学”—词便被广泛使用,成为研究社会经济问题这门学科的代名称。
到1890年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书后,这门学科的名称才逐渐由政治经济学改为经济学。
但马歇尔认为,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因此,不能把“政怡经济学”理解为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经济的学科,“政治经济学”也可简称为“经济学”。
当今,随着经济学科的发展,经济学分支学科不断增多,于是将政治经济学纳入理论经济学的范畴,以与应用经济学科、管理经济学科相区别。
从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政治经济学”这个学科名称并不是马克思发明的,因而“政治经济学”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专用词。
这样,政治经济学就因理论框架、理论观点的不同而区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反映客观经济运动规律的经济理论,具有严格的、高度的科学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
由于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和阶级利益同社会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因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一门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3.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两个重要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不是全盘地接受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而是继承其科学的成分,批判其非科学的因素,在他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政治经济学进行了伟大的革命和创新,是完全科学的政治经济学。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一代代马克思主义者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对不同时代的任务和不同问题作出了不同的研究和回答。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人类社会要存在和发展,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也是人类劳动的过程。
一切生产性劳动都必须具备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三个最基本的要素。
生产劳动的三要素同时也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而生产资料(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之和)中的劳动工具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低的标志。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这是由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发展、灭亡的运动规律这一时代任务所决定的。
社会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以及与这四个环节相联系的其他方面的关系构成的体系。
研究生产关系必须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作用,才能正确揭示它的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3.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运动规律经济规律是社会经济运动过程中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存在三种不同的类型:一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二是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三是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如剩余价值规律。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它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挥作用,并随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而且,任何经济规律都不会随人们的主观意志发生转移。
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和制定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决定了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
第三节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略●重点、难点问题解答1、如何认识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济信息已成为当代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发生质的变化,而且改变着生产力要素的构成和结合方式,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经营管理的状况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对科学技术的应用程度,生产力要素结合的合理程度,以及生产要素的流动等;经济信息的收集和传递速度,经济信息的质量,对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它们都已成为当代社会生产的重要因素。
2、如何认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作用的发挥?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作用的发挥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本质层次的生产关系,即生产关系的性质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二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是否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并促进生产的发展。
这两个层次紧密联系,忽视任何一个层次都会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复习思考题:1.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2.政治经济学为什么要紧密联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3.如何认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4.如何认识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第一章商品与货币●教学目的通过对商品、货币、价值规律和简单商品经济基本矛盾的分析,阐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及其商品经济的运动规律;通过对商品二因素及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分析,阐明商品价值的实质;通过对商品价值量的分析,阐明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变化规律;通过对商品价值形式的分析,阐明货币的产生、本质及职能;通过对简单商品经济一系列矛盾的分析,阐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通过对价值规律的分析,阐明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及作用形式。
●教学要点第一节商品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关于商品的概念,主要应掌握两个要点:第一,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的东西如自然界原有的空气、阳光、水等不是商品;第二,商品必须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用来交换的,即使是劳动产品也不能说成是商品,如农民自家院子里种的用于自己食用的蔬菜、裁缝缝制的用于自己穿着的衣服就不是商品。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属性。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由物品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自然属性决定的。
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的区别在于:第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经过人们的劳动生产出来的,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第二,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满足生产者自己的需要,而是满足别人的需要,是社会的使用价值;第三,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价值是商品特有的本质的属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交换价值指的是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之所以能在交换中形成量的比较,说明各种商品必然包含着某种同质的东西,即价值。
这就是说,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的,也不是由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而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
商品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首先,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是指两者统一于商品体之中,即作为商品二者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无价值,自然也就成不了商品;而价值是使用价值进行量的比较的基础,离开价值的使用价值也不成其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它不是劳动产品,如空气、阳光、水等。
这就是说,商品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而使用价值的实现要以价值的实现为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其次,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矛盾的。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指同一个商品对卖者(生产者)和买者(消费者)来说,不可能同时兼得。
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而要实现商品的价值,他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购买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要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他就必须支付商品的价值。
这就是说,对于一个商品生产者或购买者来说,他不可能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实现商品的价值,两者只能占其一。
只有商品交换成功,才能使商品生产者实现商品的价值,商品的消费者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从而商品中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在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是劳动创造的。
而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看,是具体劳动,从另一方面看,它又是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不同的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因而形成使用价值的多样性。
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以社会形式为转移的永恒范畴。
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抽象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历史范畴。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两种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表明的是怎样劳动、如何劳动的问题;抽象劳动表明的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长短的问题。
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的重大意义:把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上所完成的伟大的革命性变革。
由于马克思确立了劳动二重性原理,把形成价值的劳动单纯地明确地归结为抽象人类劳动,并把它同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严格区分开来,才把劳动价值论奠定在牢固的基础上,确立了真正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正是依据劳动二重性原理,马克思才阐明了由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构成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雇佣劳动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