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诗歌.带答案docx

文言文,诗歌.带答案docx

古诗文阅读(一)5.26赵抃,字阅道,衢州西安人。

进士及第。

濠守给士卒廪赐不如法,声欲变,守惧。

转运使檄抃摄治之,州以无事。

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

”温成皇后之丧,刘沆以参知政事监护,及为相,领事如初。

抃论其当罢,以全国体。

吴充等相继被逐。

抃言其故,悉召还。

吕溱等既出守,欧阳修等求郡。

扩言:“近日正人端士纷纷引去,以正色立朝,不能谄事权要。

”修等由是得留,一时名臣,赖以安焉。

知益州。

蜀地远民弱,吏肆为不法,州郡公相馈饷。

抃以身帅之,蜀风为变。

出知虔州。

虔素难治,护御之严而不苛,召戒诸县令,使人自为治。

令皆喜,争尽力,狱以屡空。

岭外仕者死,多无以为归,抃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之家,有不能归者,皆于我乎出。

”于是至者相继,悉授以舟,并给其道里费。

神宗立,召知谏院。

故事,近臣还自成都者,将大用,必更省府,不为谏官。

大臣以为疑,帝曰:“吾赖其言耳,苟欲用之,无伤也。

”及谢,帝曰:“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成都以戍卒为忧,遂以大学士复知成都。

召见,劳之曰:“前此,未有自政府往者,能为朕行乎?”对曰:“陛下有言,即法也,奚例之问?”既至蜀,治益尚宽。

有卒长立堂下,呼谕之曰:“吾与汝年相若吾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

”人喜转相告,莫敢为恶,蜀郡晏然。

剑州民私作僧度牒,或以为谋逆告,抃不师界狱吏,以意决之,悉从轻比。

谤者谓其纵逆党,朝廷取具狱阅之,皆与法合。

薨,年七十七。

谥曰清献。

(选自《宋史·赵扩传》有删改)参考译文:赵抃,字阅道,衢州西安人。

考中进士。

濠州郡守不按照法令供给士兵粮食和赏赐物品,士兵声称要发生兵变,郡守害怕。

转运使发公文让赵抃暂代治理,濠州得以平安无事。

担任殿中侍御史,弹劾检举不回避权贵幸臣,声名严正,京城称他为“铁面御史”。

温成皇后的丧事,刘沆凭着参知政事的身份监领,等到刘沆担任宰相,仍然兼任原来的职务。

赵抃论述刘沆应当免去所兼任的职务,以保全国家体制。

吴充等人相继被贬逐。

赵抃陈述事情缘故,都把他们召回朝廷。

吕溱等人出京任郡守后,欧阳修等人要求出任郡职。

赵抃上疏说:“近来正直之士纷纷退离,是因为在朝中正直严肃,不能谄媚事奉权贵。

”欧阳修等人因此得以留朝,当时的名臣,依靠他得以安定。

担任益州知州。

蜀地路途远百姓软弱,官吏肆意做违法之事,州郡公开相互馈赠。

赵抃以身作则,蜀地风气因此改变。

担任虔州知州。

虔州一向难于治理,赵抃治理虔州严厉而不苛刻,召集告诫各个县令,让他们各自治理。

县令都很高兴,争着尽力办事,监狱因此常常没有犯人。

在岭外任官的人死后,大多没有办法归葬,赵抃造船一百艘,下公文通告各郡说:“做官的人家,有不能归葬的,都从我这儿出去。

”于是人们相继而来,都给他们船只,同时供应他们路途用。

神宗即位,召赵抃回朝任知谏院。

旧例,亲近大臣从成都还朝的,将要重用,一定改任省府官职,不担任谏官。

大臣对此疑惑,皇帝说:“我依靠他的谏议而已,如果想任用他,也没有什么关系。

”等到谢思时,皇帝说:“听说你一个人去蜀地,随身带一琴一鹤,为政简略便易,也很称职吗?”因担心成都守边兵卒,赵抃就以大学士的身份担任成都知州。

皇帝召见,慰劳他说:“在此之前,没有从政府中前去的,能够为我出行吗?”赵抃回答说:“陛下有话,就是法令,用得着问吗?到了蜀地后,治政更加提倡宽厚。

有卒长站在堂下,赵抃叫来告诉他说:“我和你年纪相仿,我一个人来蜀地,为天子镇抚一方。

你也应该清正严谨地率领众兵卒,等到部队回去,得到剩余资财拿着回家,为家室考虑可以了。

”人们高兴地互相转告,没有人敢作恶,蜀地州郡安然无事。

剑州百姓私自伪造僧人度牒,有人把此事作伪谋反叛递上告,赵抃没有把他们交付审案官吏,按照自己的想法加以判决,都从轻发落。

毁谤的人认为他纵容叛逆党徒,朝廷拿来全部案卷进行审阅,都与法令符合。

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谥号为清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吾与汝年相若/吾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戌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B.吾与汝年相若/吾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C.吾与汝年相若/吾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D.吾与汝年相若/吾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10.B(原文标点:吾与汝年相若,吾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

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檄文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等事务的文书。

是古代官府文书的名称之一。

B.皇后:指皇帝的正妻。

秦以前只称“后”秦以后天子称“皇帝”“后”于是称为“皇后”C.臣子向皇帝进言时,皇帝必须站在宫殿的台阶下接受进言,所以尊称皇帝为陛下”。

D.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

谥号有褒义的,也有贬义的。

11.C(“皇帝必须站在宫殿的台阶下接受进言”错.“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卫。

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卫而转告之。

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时应对的敬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抃弹劾权贵,保护君子。

他正气凛然,弹劾不回避权贵,人称他为“铁面御史”;他竭力保护君子,召回被贬的吴充等人,保护了欧阳修等名臣。

B.赵抃以身作则,弘扬正气。

蜀地地处偏远,官场风气不好,他以身作则,改变了蜀地官场风气;他单枪匹马入蜀,随身携带的仅有一把琴和一只鹤。

C.赵抃为人仁厚,为政宽容。

他采取措施,使在岭南做官的人死后能归葬故乡;有百姓伪造僧人的度牒,被人以谋反的罪名上告,他予以从宽处理。

D.赵抃深受赏识,忠于皇帝。

赵抃回朝任知谏院,有大臣认为对赵抃越级提拔不妥,皇帝表示可以任用赵抃。

皇帝派赵抃去成都,赵抃不讨价还价。

12.D(“有大臣认为对赵抃越级提拔不妥”与原文不符,原文的意思是,按旧例,亲近大臣从成都还朝的,将要重用,一定改任省府官职,不担任谏官,而赵抃担任谏官,不属于重用,不属于越级提拔,所以有大臣对不重用赵抃表示疑惑)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虔素难治,抃御之严而不苛,召戒诸县令,使人自为治。

(5分)(2)谤者谓其纵逆党,朝廷取具狱阅之,皆与法合。

(5分)13.(1)虔州一向难于治理,赵抃治理虔州严厉而不苛刻,召集告诫各个县令,让他们各自治理。

(得分点:素、御、自为,各1分,句意2分)(2)毁谤的人认为他纵容叛逆党徒,朝廷拿来全部案卷进行审阅,都与法令符合。

(得分点:纵、狱、合,各1分,句意2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题桃树杜甫小径升堂旧不斜,五株桃树亦从遮。

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

帘户每宜通乳燕,儿童莫信打慈鴉。

寡妻群盗非今日,天下车书正一家。

【注】此诗作于杜甫自阆州归成都草堂时。

安史之乱中,诗人流落四川,作此诗时,安史之乱初平,蜀乱已平。

信:任意。

车书一家:谓天下一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描写五株桃树长大了遮挡昔日直通草堂正厅的小径,暗含“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伤感。

B.颔联正面写桃树在秋天向人们奉献果实,春天盛开满树桃花,呼应上句“亦从遮”(放任桃树生长)。

C.颈联写卷起门帘让乳燕通行,叮嘱儿童勿任意打慈鸦,对仗工稳,“每宜”“莫信”等词,语浅情真。

D.尾联递进一层,将昔日寡妇激增、强盗横行与上文桃花有情的景象作对比,从中可见诗人褒贬之意。

E.诗人因桃树而念及贫人,因贫人而兼及鸦燕,因鸦燕而顺及寡妻群盗,相连而下,以小见大寓意深远。

14.A、D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A“暗含‘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伤感”这一理解不准确,原诗无此意。

D“将昔日寡妇激增、强盗橫行与上文桃花有情的景象作对比”这一表述不当,应是“将昔日寡妇激增、强盗横行与如今天下一统的景象作对比”)15.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6分)15.对桃树及其它动物的爱护(仁爱);对曾经连年动乱、群盗杀人的社会现实的痛恨;对战乱平息、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和平的欣喜。

(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古诗文阅读(二)6.28郑兴裔,字光锡,显肃皇后外家三世孙也。

兴裔早孤,叔父藻以子字之,分以余赀,兴裔不受,请立义庄赡宗族。

及藻没,遂解官致追报之义。

乾道初,建康留司请治行宫备巡幸,兴裔奏劳人费财,乞罢其役,且言都统及马军帅皆非其人。

过阙入见,询以守令臧否,兴裔条析以对。

帝曰:“卿识时务,习吏事,行当用卿。

”会复置武臣提刑,就命为之,加遥领高州刺史。

郡县积玩,检验法废,兴裔创为格目,分畀属县,吏不得行其奸,因著为令。

建、剑、汀、邵盐策屡更,漕臣请易纲运为钞法,兴裔极言其不可。

海寇倏去忽来,调兵常无及,兴裔请置澳长,寇至径率民兵御之。

又言禁兵事艺不精,多充私役,乞行禁止,尉以捕盗改秩,多伪,当加审实。

帝善其数论事,诏加成州团练使。

时传闻金欲败盟,召兴裔为贺生辰副使以觇之,使还,言无他,卒如所料。

寻诏知阁门事兼干办皇城司,又兼枢密副都承旨。

军妇杨杀邻舍儿,取其臂钏而弃其尸,狱成,刑部以无证左,出之。

命兴裔覆治得实,帝喜,赐居第。

丁母忧去官,服阕,复故职,除均州防御使。

再使金,还,迁潭州观察使。

复请祠,起知庐州,移知扬州。

扬与庐为邻。

初兴裔在庐尝却邻道互送礼至是按郡籍见前所却者有出无归遂奏严其禁扬有重屯粮乏例籴他境兴裔搜括渗漏以补之食遂足。

民旧皆茅舍,易焚,兴裔贷之钱,命易以瓦,又奏免其偿,民甚德之。

修学宫,立义冢,定部辖民兵升差法,郡以大治。

楚州议改筑城,有谓韩世忠遗基不可易者,命兴裔往视,既至,阙地丈余增筑之。

帝阅奏,喜曰:"兴裔不吾欺也。

"卒,年七十四,赠太尉,谥忠肃。

(《宋史.郑兴裔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初兴裔在庐/尝却邻道互送礼/至是按郡籍见前所却者/有出无归/遂奏严其禁/扬有重屯粮乏/例籴他境/兴裔搜括渗漏以补之/食遂足B.初/兴裔在庐尝却邻道互送礼/至是按郡籍/见前所却者有出无归/遂奏严其禁/扬有重屯/粮乏/例籴他境/兴裔搜括渗漏以补之/食遂足C.初兴裔在庐尝却邻/道互送礼至是/按郡籍见前所却者/有出无归/遂奏严其禁扬/有重屯粮/乏例籴他境/兴裔搜括渗漏/以补之/食遂足D.初/兴裔在庐/尝却邻道互送礼/至是/按郡籍见前所却者/有出无归/遂奏严/其禁扬有重屯/粮乏例籴/他境兴裔搜括渗漏/以补之食遂足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皇后”是皇帝的正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