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看以下废话的,直接翻至第二页读书笔记说明感谢:非常感谢您有心或无心的点击,本文内容并非本人原创,(非常感激原创作者^_^)而是从网上各处搜集资料,自己加以整理,小幅度修改,并制成统一格式,便于大家不用阅读全文,而能了解全书的大致内容,更方便大家摘抄。
(建议不要全抄0.0)当然!在此!坚决!不提倡!快餐式阅读!衷心希望您有机会有时间有兴趣,可以仔细翻看本书籍。
(本人显然不属于”您“的范围里的 t-t )若对本文的格式有其他要求建议的,请您留言!若您需要某书的读书笔记,请您留言,我将尽快搜集,整理并上传,或者直接发您的邮箱。
考虑到下载其他资料所需财富值从0-n不等,所以本站所有资料均只收取1个财富值。
在此向本文内容的原创作者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bingo海彬《经济学》读书笔记萨缪尔森是当代新古典经综合派领袖人物,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坦利·费希尔介绍萨缪尔森时所说的:“萨缪尔森对经济理论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做了根本性的贡献”。
从第一章绪论开始这本书就以自然明了的辞藻将本应繁杂的理论娓娓道来。
使读者能够足不出户就可将当今社会上影响人类生活包括经济现象、环境变化、世界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变动趋势与经济学基础识知相结合进行初步的了解。
这本书的编排基本上能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求,较高深的内容在附录或特别标明的小节里单独安排。
第一篇是基本概念,主要介绍了一下学习经济学的一些必备基础知识。
第二篇是微观经济学:供给、需求和产品市场,第三篇是要素市场:劳动、土地和资本,以上两篇也是我们在任一本微观经济学的书本中都能看到的主题。
第四篇从微观的角度主要讨论了下国际贸易、政府以及环境,第五篇至第七篇全面讲述了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纵观全书,所有的经济理论都建立在三大假设上面:稀缺性假设,经济人假设,理性人假设。
稀缺性假设是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至今没有人对其产生过怀疑。
但经济人假设与理性人假设则从理论和实践上备受质疑。
经济人假设与理性人假设可以归结为“理性经济人”假设。
其基本含义有两点:自利与理性行为。
古典的“经济人”假设以完全理性为条件,即经济人无所不知,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市场方面也是一路绿灯,就是说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且产权明晰。
这显然超出了经济人的能力范围。
西蒙则把完全理性修正为有限理性,也就是添加了约束条件,比如人的自身理性能力的限制,信息的不对称,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第二篇供求关系这章讲述各种经济关系受供求关系这一亘古不变的原理影响的现实生活中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鲜艳画面。
雪灾时期小城市里,纯净水、蔬菜、蜡烛、大米短时间内涨价数十倍,春运时的火车及高速公路的汽车上一包方便面售价五十元,等等。
物价短时间内上涨了一些这也都是正常的,只要此后物价恢复正常就行了,实际上必定也会回到原来的价位。
适度的进行管制允许物价在一定范围内浮动才是明智之举.我们都知道消费物价指数cpi在不断上涨,长期的物价上涨是无法改变的事实,短期的由供求关系造成的物价上涨也如此。
第三篇有关效用论及产品市场的篇章,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条件的各个公式、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图、mc曲线与ac曲线之间关系的数学推导过程、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垄断竞争市场的定义、规模报酬递增的定义等精彩绝伦,在书本中举出的大量实例又让我对他们的现实意义有了更深的了解。
第四篇里讲到了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的知识和对公平与效率这个永恒话题的讨论。
大量的数据和图表很直观地让我了解到世界各个角落的国民收入分配现状。
收入分配问题的严峻性在这些年来我国大刀阔斧摧枯拉朽式的经济发展中渐渐浮出了水面,收入分配是否和谐是整个社会是否和谐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构成。
第五篇至第七篇萨缪尔森在宏观经济学方面,对经济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的轨迹进行了研究,并指出了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四个重要的因素,即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和技术。
他指出,如何积累资本以求得持续高速发展是经济落后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
因为这些国家的产出少,可能刚刚能解决生存的问题,无法进行积累以求得未来的发展;而有的国家也许产出较高,但也存在将产出中的多少用于当期的消费,又有多少用于投资的问题。
这些国家应当尽量减少当期消费,把尽量多的产出继续投入,使经济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萨缪尔森的整个经济学逻辑体系并非完美无缺,随着岁月的流逝,对其《经济学》批判的声音一直没有停止过。
凯恩斯主义者批评其过于为自由放任的市场制度辩护,而斯密的追随者则又批评其过于追随凯恩斯。
斯蒂格利茨更是毫不客气地指出,现代经济学被人为分割为“宏观”和“微观”是患了精神分裂症,但是他提出了很多著名的理论,为后人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值得后人认真揣摩学习的。
凯恩斯曾说,“从长期来看,我们都要死去。
”萨缪尔森虽逝,但其非凡的成就以及那本《生活中的经济学》不朽的著作必将永久地教导一代一代学人,并继续影响着这个世界。
篇二:读后感读《生活中的经济学》有感读这本书之前,我对经济学的理解是,“金钱、财物”或者“节约,节省”的意思。
《生活中的经济学》是茅于轼老先生写下的一本浅显易懂的经济学书,它以美国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案例来解释说明其中的经济性原理,让我深受感染。
茅于轼老先生的巧妙安排这本书的篇章结构,让我很轻松地进行了经济学入门教育。
这本书层次结构非常明显,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
一、微观经济学美国是一个喜欢搬家的民族,但我刚开始却不是很了解。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了解到,因为美国人不像中国人那样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故上难离的恋乡感情,这与他们的祖先就是从外国搬来的也有一定的关系。
还有因为工作上的变动。
住房开支在美国人的总开支中大约要占四分之一。
在美国搬家没有任何限制,没有户口制度,搬家不必经过任何人的批准,甚至也不需要到警察局去报告一声。
搬家也很方便,有专门的搬家公司,有的专管本市搬家,有的则经营往外地的搬迁。
再有,搬家之所以方便,主要因为有住房市场。
在美国你不可能租不到房子,而只会感到房价昂贵而已。
灵活的市场安排,提供给个人广泛的选择机会,造就了一个富有弹性的有生机的经济。
经济要得到发展,要使资源的使用合理化,杜绝各种可能的浪费,都必须通过个人在各种选择中作出优化抉择方能实现。
市场就提供了这样的一种机会。
再比如说在时间观念方面,我们真应该向美国人学习。
在“节约时间创造财富中”,作者对比强调了美国人和中国人的一些习惯上的差异。
比如美国人喜欢用电话纸,节约时间节约金钱,创造财富。
而中国人还喜欢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看街头热闹上。
相对于国人的时间观念差,美国人却还在为消除排队带来的时间浪费做出努力。
我们是不是应该加强时间观念呢?节约时间创造财富,节约时间是提高整个社会工作效率的核心。
遵守公共秩序又是节约时间的必要条件。
二、宏观经济学在宏观经济学的章节中茅老先生讲述了美国人是如何存钱的。
别看美国很富裕,人民的工资高,其实美国人的储蓄率很低,是世界各大国中最低的。
人们之所以从事储蓄,其动机有二。
一是为了防老、防意外,在美国还要防失业;二是为了赢利。
虽然有超过百分之八十的美国家庭在银行里存钱,但这并不是储蓄养老的唯一办法,甚至也不是主要的手段。
买房子才是他们的主要的手段。
大多数美国人从结婚组建家庭开始就存钱买房子,一半是采取贷款,分为三十年还。
买房子作为储蓄的一种方式有其独特的优点,既存了钱又有了住处,一举两得。
而且房子是实实在在的资产,不像钞票、股票等有价证券只是一张纸,所以购置房地产比较安全。
然而买黄金也是一种储蓄手段。
在美国黄金是自由买卖的,非商业性的进出海关也没有限制,这种流通的自由使得黄金成为一种灵活、方便、可靠的储蓄手段。
另外为了获取港大利益,企业投资和金融投机也是很好的选择。
由于风险较大,人们选择这两种方法不会用来养老而偏向于生利。
由此看来储蓄有两种目的,目的不同选择的储蓄方式也不同。
储蓄如果以投资的方式进行,风险大的获利也可能更丰厚。
三、经济体制人类或许有些许共同的是非观,例如杀人偷盗是坏事,乐善好施是好事。
但是集中到某些细节上,例如在经济体制中的是非观,各个民族就有各自的特点了。
书中给我深刻印象的区别就是对于“拾金不昧”的看法,这与我们平时的道德观截然不同,很是吸引我,也很有意思。
比如,作者去休斯顿开会,因天气炎热,来到一家小杂货铺买饮料,忽然见到地上有一张 5 美元的钞票。
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作者很自然地拾起来交给掌柜的。
可是掌柜的拒绝接受,他回答作者:谁拾到归谁所有。
再有一次在哈佛大学的一间教室里,作者见到课桌上留有一支精致的钢笔,肯定是前一堂课的同学遗忘的。
新进来坐在这个座位上的同学随手就将这支笔插进了衬衫口袋,继而他忽然想起什么,又将这支笔拿出来欣赏了一番,并用它往笔记本上做记录。
其神态之自若,绝不像做了什么不应该做而需要隐瞒他人的事。
而与此同时,一个售货员因为少找了顾客30元钱,而花了80元钱登报纸寻找顾客,这种在中国会受到大加赞赏的行为却受到了美国人的批评。
在他们的观念中,道德的原则是牺牲自己的利益去照顾他人的利益,如果到头来社会并未得益,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变成了损己不利人。
这正是道德上也不值得称颂的事。
市场经济的道德标准与传统观点,有一些细微的,然而又是极重要的不同。
这种不同主要是突出全社会的利益。
诚实与守信能给市场经济带来整体利益。
四、我的收获与感想在经济学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要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又要与国际接轨,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将传统与现代融会贯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特有经济,国家的经济实力才会不断发展。
以上就是我看完此书的个人观点。
另一方面,我尤其佩服茅先生数学、经济与哲学的综合素养,以及敏锐独特的视角,而且可以用平易近人的语句将经济学解释得如此生动,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会令我们广大学生对经济学产生更深的兴趣。
篇三:每天学点经济学读后感读《每天学点经济学》有感在去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需要懂点基本的经济学知识,正是出于此想法,我认真阅读了《每天学点经济学》这本书。
本书以经济学的基本结构为骨架,以生活中的鲜明事例为血肉,涵盖个人、家庭、企业、社会、世界??生动而又严谨地阐述了经济生活中的许多基本原理和热门话题。
读完这本书,我收获不小。
很多以前不太明白的现象,现在都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大到国家的经济,比如新世纪第一场全球经济大动荡——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国家级灾难——国家破产??;小到个人经济,如找工作到加薪,从利率调整到股票涨跌,从物价上涨到货币贬值,从房价到次贷危机??。
在这种轻松的阅读中,慢慢了解经济学与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书中的例子都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但用经济学原理讲出其中平凡而深刻的道理,让我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