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作文指导】考场作文怎么起题目

【高考作文指导】考场作文怎么起题目

考场作文怎么起题目听,是对世界的感知。

听,是对人生的观照。

听,是对心灵的抚慰。

听,是对未知的寻找。

请以“听”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800字。

写作有两种。

一种是不被限制的,没有题目,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你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这种叫做自由写作;一种是被限制的,有规定的题目,你必须根据题目的要求来写,要套着脚镣跳舞。

平时的写作训练,考场上的作文,都属于后一种。

写这种作文,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对题目展开有效的分析。

分析作文题目,不是“写”,而是“想”。

我经常说,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想出来的;不是你写不出,而是你想不到。

“想”是最关键的,因为只有想到了,才写得出。

你不可能写出你想不到的东西,是不是?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你的思考到位了,表达也就跟着到位了——如果你的语言能力不是太馊的话。

那么,如何分析作文题目呢?下面我讲四个要点,来说明分析题目时的思维活动。

为了避免过于抽象,我将主要结合“听”这个话题作文来谈。

第一,分析话题关键词的内涵:“听”是什么?任何作文题,无论是怎样的命题形式,管他是标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本质上都是“话题”作文。

任何作文,都在围绕着某个核心的话题在谈。

能标示这个核心话题的词语,就是我这里所说的“话题关键词”。

第1页共12页审题立意要准确,第一步当然是厘清话题关键词。

有的题目中的关键词,词义明确,没有歧义,例如“坚强”、“诚信”、“常识”;有的题目中,关键词语的意思比较隐晦,如“提篮春光看妈妈”,“春光”显然具有隐喻义,你需要把“春光”这个喻体的本体揪出来。

无论关键词的词义是明确的还是隐晦的,都需要审慎地确定关键词的内涵。

作为写作的基本立足点,这个核心概念,显然是需要界定的。

即使关键词的词义是明确的,在审题的时候,你仍然需要细心地确定它的内涵。

例如“诚信”,这个词的词义看起来是明确的,但一旦粗心,仍有可能犯错。

从词语的基本内涵分析,诚信包括“诚实”和“守信”两个方面。

“诚”和“信”,这两个方面是有区别的——“诚实”是就一个人的自身品德而言,“守信”是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

所以如果含含糊糊谈诚实,而不关联到讲信用来写,就有可能出现偏差。

“诚实”并不完全等于“诚信”。

“诚实”的定义是:一个人的形之于外的言行,与他自己内心的思想具有一致性。

据此可知,“诚实”与他人无关,但“守信”必须是与别人有关的。

如果你的作文,只是大谈我们要诚实而不要虚伪,就与题意有所偏离了。

我可以告诉你,“真小人”也是诚实的,是言行一致的。

真小人的特点就是“真”,他一点也不虚伪,他说要翻脸便翻脸,他说不守信就不守信,诚实倒是诚实了,但这是诚信吗?同样地,如果你只是注意到“信”,也不行。

什么是“信”?“信”就是信用,也就是能够履行跟人约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

“信”是放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定义的。

“信”是不是一定是“诚”的呢?不见得。

有些奸猾之徒,不诚实坦白,但也能够履行跟人约定的事情,从而取得他人的信任。

比如一个商人,未必诚实;但他与别人做生意却能守信,因为他知道,守信是值得的,不守信将会导致自身的商业利益的损失和商业机会的流失。

所以,“诚信”这个作文题目中,“诚”“信”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写这个题目,就得既要写“诚”,也要写“信”。

“诚”“信”都要兼顾。

第2页共12页以上是一个粗略的分析。

这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作文的审题立意,务必仔细分析话题关键词。

分析话题关键词,就是对自己提问:它是什么?例如:“诚信”是什么?讲到这里,你应该基本清楚了。

现在,我以“听”这个作文题为例,继续阐释。

“听”是什么?这个问题似乎很幼稚。

词典上说得非常清楚:用耳朵接受声音。

事实上,不用翻查词典,你也懂得这层意思,这是这个词的本义。

但是,如果你写一篇文章,来说明外部世界的物理振动如何通过感觉系统而被人感知,说明人的听觉神经能够对声音产生反应的机理,最后写成了一篇生物神经学论文,其实是不符合要求的。

我知道,写这样的文章对我这样的科学盲人是很难的,但对你们来说也并不见得容易。

更重要的是,我必须向你正确地指出:这很难能,但并不可贵。

你走入死胡同了。

你不懂得作文基本上是要谈人生的。

“听”的本义:用耳朵接受声音。

这个本义中,你须注意到“听”的对象是声音。

这看似没什么,其实很重要。

你看到这个作文题,很显然会联想:究竟有哪些声音可听?或许你会想到:一般的声音、特殊的声音。

一般的声音,是指物理世界中我们的听觉能够感知到的声音,如风声雨声读书声,车声雷声父母老师的赞扬声或呵斥声;特殊的声音,是指我们的听觉感知不到的声音,这样的“声音”是抽象的和比喻义的,如正义的呼声、真理的召唤、良心的谴责、爱心的和弦,如此等等。

如果你注意到上述抽象的“声音”,你的立意就可能高出一筹。

写一般的声音,你的作文就是一般水平;写特殊的声音,你的作文就是高级水平。

让我们再回头看看作文题中的这段话:第3页共12页“听,是对世界的感知。

听,是对人生的观照。

听,是对心灵的抚慰。

听,是对未知的寻找。

”题目中的这段文字,其实是在要求我们更加注意到“听”的引申义而不是它的本义。

“听”的引申义有几项,但根据这段文字可以判断,“听”是“接受、听从”,不是“听凭、任凭”的意思。

第二,内涵的确认和具体化:“听”有哪些具体表现?对关键词进行了界定,但这个界定是抽象的。

只有把抽象的界定与具体现象联系起来,抽象的内涵被具体的现象印证或确认,它的意义才能更清晰地浮现出来。

以本题为例,就是对自己提这样一个问题:“听”有哪些具体表现?换句话说,就是问我们自己:存在哪些在具体的场景中的“听”?一开始,你可能只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产生如下联想:1.属于生活经验的一些生活现象,如:听别人的言语;听音乐;听风声雨声;听雨打芭蕉;听潮起潮落;听老师批评;听同学议论;听街头汽车声……2.属于知识背景的一些与话题相关的零碎的词语,或一些惯听的短语,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闭目塞听、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道听途说、听从真理的呼唤、夜阑卧听风吹雨、听人劝得一半……3一些我们在各种场合包括语文学习中了解到的事实,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唐太宗从善如流善于纳谏、《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听取意见、郑板桥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第4页共12页你的联想,一开始是随机的、混乱的。

上面我所设想的,其实已经做了初步的归类。

这些联想是必要的,它可以帮助你进一步思考“听”的内涵,确定自己写作的立意,甚至也为你完成了初步的材料的准备。

通过对联想到的这些材料的思考,你对“听”的理解将会变得更加明确。

只有初步联想,是不够的。

接下来你应该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类;在归类时,还必须思考这类材料可能引发出怎样的观点。

就上述材料,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归类:1.听自然的声音听风声雨声;听潮起潮落;听雨打芭蕉——可能引发的观点:要聆听自然,感受、领悟自然之美。

2.听人类的声音(1)听老师批评;听同学议论;听别人的言语(包括邹忌讽齐王纳谏、唐太宗从善如流善于纳谏、《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听取意见,都属于此类);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听人劝得一半——可能引发的观点:要善于听;听应有包容心;他人的意见未必都听得。

(2)听音乐——可能引发的观点:听,是对心灵的抚慰;听的美感、领悟,有益于人生。

(3)听街头汽车声——可能引发的观点: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可能并不是美的;对人类生存可能存在负面作用。

(4)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充耳不闻;“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可能引发的观点:听,不是凭耳朵,而是要用心。

第5页共12页(5)听从真理的呼唤——可能引发的观点:听,必须服从真理,要有理性。

(6)夜阑卧听风吹雨——可能引发的观点:要听内心的声音。

(7)道听途说——可能引发的观点:要善于听,有的声音是不能听的;听,不见得是可靠的。

3.不听闭目塞听——可能引发的观点:不听是有害的和危险的。

有了这个梳理,你不但更加懂得什么是“听”了,还发现了很多的观点。

有的观点之间存在矛盾,这有可能刺激你进行更深入、更辩证的思考。

然后,在这些观点中,你可以斟酌权衡,择取你最想阐述、最有把握的观点,把它作为文章的中心。

第三,分析原因:为什么要“听”?为什么要“听”呢?原因在哪里?议论文都是要讨论“为什么”的。

如果你是主张要“听”,无论是听自然的天籁还是人类的声音,无论是听安静的音乐还是听人声的鼎沸,我们都要问:为什么要“听”呢?是什么理由迫使我们必须要“听”?你将怎么来说服我们接受你的观点?现在,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哪些理由可能对我们提供支持。

我想,至少可以有如下几条最宏观、也最基本的理由。

1.在生存的意义上,听是必要的。

第6页共12页(1)作为动物的人人与很多动物,都有听觉器官,这种器官最基本、最原始的作用,是为了摄取信息,来为生存提供支持。

(2)作为社会的人作为社会的人,听是一种信息的接受,也是一种沟通,有利于扩大我们的利益。

邹忌讽齐王纳谏、唐太宗从善如流善于纳谏、《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听取意见,背后都是为了更大的生存利益。

2.在伦理的意义上,听是必要的。

(1)向外的“听”:通过听来强化人类之间的联系,交流思想、加深情感、消除隔膜、表达友善、化解恩怨,都能促进人与人之间、不同国家之间、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这符合人类的基本伦理。

(2)向内的“听”:倾听灵魂的声音,听从真理与良知的召唤,能促进生命的觉醒,提升生命的意境,具有最根本的伦理意义。

(3)特别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这是听取社会底层的声音,表现了人类中居于强势地位者的社会良知,具有重要的伦理意义。

3.在审美的意义上,听是必要的。

人类的审美活动,有一部分表现在听觉方面。

对自然之音、音乐之声、嘉言妙语的听取与欣赏,使人获得美的愉悦,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质量。

第7页共12页我的这个分析很简单,而且较为宏观,在你实际写作时未必会这样思考,因为你的论点一般不是论述“听”的必要性——这不是你的任务而是哲学家的任务。

但是,你需要有意识地这样做,使你的思维宏阔一些高远一些,这能够提高你思考的深刻度。

这并不是说,你的作文就不用讨论“为什么”了。

我只是说你的思考未必有上述高度。

在议论文中,讨论“为什么”永远是必要的。

要围绕你的中心论点来思考“为什么”。

假设一下,你已经确定论点,就是“要聆听自然”。

接下来,你当然有义务阐述“要聆听自然”的理由,亦即回答“为什么要聆听自然”这一问题。

这样,你可能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想到“为什么要聆听自然”的原因:1.知识的增进——聆听自然能够使我们直接增加对自然的了解。

2.哲理的领悟——聆听自然可能使我们直接或间接地获得哲理的领悟。

(只是可能获得;是否真的获得,还要看聆听者自身的态度与领悟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