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外部性问题研究
一、基本理论
1.定义
●【外部性】(Externalities)亦称“外部效应”或“外溢”。
对他人产生有利的或不
利的影响,但不需要他人对此支付报酬或进行补偿的活动。
当私人成本或收益不等于社会成本或收益时,就会产生外部性。
外部性的两种主要的类型是外部经济(正外部效应、外部效益)和外部不经济(负外部效应、外部成本)。
如果某种商品的消费或生产会使消费者或者生产者以外的社会成员获得收益且无需支付报酬,即收益外部化,则称之为正外部效应;相反,如果某种产品的消费或生产会使消费者或生产者以外的社会成员遭受损失且得不到补偿,即成本外部化,则称之为负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的存在是市场达不到资源配置的最佳状态,是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之一。
因而,政府须采取行政法律手段和征税、补贴、公共提供、公共管制等财政手段来矫正外部效应。
●在竞争性经济中,达到效率产量的条件:
私人:MPC=MPB=p社会:MSC=MSB
2.矫正性税收
●对负外部性,MPC<MSC,MPB=MSB,政府收取矫正性税收(庇古税)t,使
MPC+t=MSC=MSB。
●对负外部性加以矫正,通过税收使其外在影响内在化,以达到生产资源的有效利用。
●矫正性税收不能完全消除负外部性。
●矫正税的影响:可以提高生产成本和使用价格,降低产量和需求,使得MSC=MSB。
进行收入转移。
减轻负外部性。
3.矫正性补贴
●对正外部性,MPC=MSC,MPB<MSB,政府给予矫正性补贴t,使
MPB+t=MSB=MSC。
●对正外部性加以补助,通过补贴使其外在利益内在化,以鼓励生产和消费。
如流行病
预防。
●对于外部利益的产生,政府由补贴的方式使之达到内部化的目的。
●原本私人决定的数量小于社会最适数量,由政府矫正性补贴的方式,使生产(或消费)
数量达到社会最适数量MSB=MSC。
●补贴后需求增加,产量(消费量)增加。
●企业合并可以消除外部性。
●产权的明晰有助于矫正负外部性。
●【科斯定理】(Coase’s Theorem)由美国经济学家科斯在 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
问题》中提出,但科斯本人并没有直接将其思想以定理形式写出,而是体现在从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出发所进行的案例分析中。
科斯定理是关于市场要正常地发挥有效配置资源和权利的作用,就必须具备相应条件的原理。
科斯分析的结果是,在存在外部效应的场合:(1)假定在交易过程中不存在交易成本,只要产权是明确界定的,则不论产权在谁一方,交易双方的自愿交易都可以使资源获得同样的有效配置。
(2)若交易费用大于零,则不同的产权界定会造成不同的资源配置结果。
第一个结论被人
们称为科斯第一定理,而后一个结论被人们称为科斯第二定理。
科斯的追随者们认为,产权可以分成公有和私有两种,公有产权的交易成本高,私有产权的交易成本低。
故把公有产权变成私有产权是有效率的、是最经济的,因此科斯定理被西方社会用来作为反对政府干预、推行私有化的理论依据。
科斯定理的借鉴意义在于,不需要政府直接干预,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就可以通过市场加以有效解决。
政府的作用不在于发布禁令,而在于促进私人达成协议。
二、外部性与资源配置的无效性
假设有两家企业1和2,他们分别生产产品X 和Y ;企业1的生产函数为x =g (L x );企业2的产量不仅取决于自身的要素投入,还取决于企业1的产量水平x ,其生产函数为y =f (L y ;x )。
则外部性将导致资源配置无效率。
证明:根据帕累托效率条件,资源的有效配置要求要素L 的社会边际收益产品对两家来说是相等的。
设X 、Y 的价格分别为p x ,p y ,则企业1要素L x 的社会边际收益产品为:
()X
L
x x y x
f x SM R P p
g L p x
L ∂∂'=⋅+⋅
⋅
∂∂
其中后一项表示L x 对企业2产生的影响。
企业2要素L y 的社会边际收益产品为:
Y
L
y y
f S M R P p L ∂=⋅
∂
资源的有效配置要求要素L 的社会边际收益产品对两家相等:
()x x y y x
y
f
x
f p
g L p p x L L ∂∂∂'⋅+⋅
⋅
=⋅
∂∂∂
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行为不一定使得上述条件满足。
以w 表示要素L 的价格。
企业1和企业2分别追求
m ax[()]m ax[(;)]x
y
x x x y y y L L p g L w L p f L x w L ⋅-⋅⋅-⋅ 和
最优投入量满足一阶条件为:
()()X
Y
x L x x x L y x
y
dg L f w M RP p p g L w M RP p dL L ∂'==⋅
=⋅===⋅
∂
因此,要使企业1和企业2的社会边际收益产品相等,当且仅当(;)/0y f L x x ∂∂=,即不存在外部效应时成立。
这个例子说明,当存在外部效应时,市场很难达到帕累托最优。
三、庇古税或企业合并
在上述两个企业中,进一步假定企业1生产x 单位的产品会强加给另一企业e (x )单位的成本。
假定企业2自身的利润可以忽略不计,两家企业的成本函数是递增、凸的,并且可微。
对企业1征收“庇古税”或合并两企业可以使资源配置有效吗?
企业1和企业2的利润函数分别是:
m ax[()]()x y p x c x e x ππ=⋅-=- 和
企业1的均衡产量由*()p c x '=给出。
从社会角度看,企业1的产量x *过高,其社会成本高于企业成本。
为了降低x *,对企业1每单位征收庇古税t ;则:
max[()]x p x c x t x π=⋅--⋅
此时最优产量x *满足:(*)p c x t '=+。
在凸状成本函数的假设下,可以设(*)t e x '=。
于是企业1在价格等于边际社会成本的效率水平上进行生产。
若将两家企业合并,则合并后的企业利润函数为:
max[()()]x p x c x e x π=⋅--
最大利润的一阶条件是(*)(*)p c x e x ''=+,仍然是有效率的产出水平,与征收庇古税效果一样。
四、外部效应中的税收博弈
在上述问题中,如果政府不知道企业1强加了多少成本给企业2时,政府无法设定一个有效率的税率。
但假设两企业对外部性的影响拥有完全信息。
政府设计了一个方案,以获取有效率的庇古税,该方案是:
(1)首先,企业1和企业2各报一个庇古税t x 和t y ,t x 和t y 不一定是有效率的税率。
(2)第二阶段,企业选择产量。
对企业1生产x 单位的产出征税t y x ,同时给企业2以t x x 单位的补偿。
当t x ≠t y 时,对两家企业都处以(t x -t y )2
单位的罚金, t x =t y 时,罚金为零。
讨论这种方案的有效性。
这是一个有两个参与者的两阶段博弈,下面求该博弈的均衡解。
两个企业的利润函数现在分别是:
2
2
max[()()]max[()()]x y x y y x x y px c x t x t t t x e x t t ππ=----=--- 和
在第二阶段,企业1的最优产量x *应当满足(*)y p c x t '=+。
x *是企业2所报庇古税t y
的函数,即x *=x (t y )。
如果()0c x ''>,则()0y x t '<。
在第一阶段,企业1选择的最优税率t x 满足:-2(t x -t y )=0,即t x =t y 。
对企业2来说,选择的最优税率t y 满足一阶条件:
/()()()2()0y y x y y y x t t x t e x x t t t π'''∂∂=⋅-⋅--=
于是,当t x =t y 时,(*)y t e x '=。
因此(*)(*)p c x e x ''=+,这就是达到有效配置的条件。
说明:上述两个企业的纳税博弈均衡与林达尔均衡有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