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胡校宁2220091632 行政管理一班目录一、“十一五”现状 (2)1、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 (2)2、运输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2)3、支持保障系统有效加强 (2)4、行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2)5、综合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已显雏形 (3)二、形势及需求 (3)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3)(一)指导思想 (3)(二)基本原则 (4)(三)发展目标 (4)1、大路网体系 (4)2、大港航体系 (4)3、大物流体系 (5)4、公共服务体系 (5)5、“四化”管理体系 (5)(四)发展任务 (6)1、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6)2、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发展 (6)3、提升科技和信息化水平 (6)4、促进现代交通物流发展 (6)5、提高客运服务能力 (7)6、强化行业管理 (7)7、健全安全应急保障体系 (7)8、发展绿色交通 (7)9、加强文化建设 (7)10、深化廉政建设 (7)四、保障措施 (7)(一)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8)(二)重视机制体制改革 (8)(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8)五、2020年全省交通发展远景展望 (8)一、“十一五”现状•“十一五”期间,在省委和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全省广大交通干部职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切实加强安全与应急保障能力,在各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实现了全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又好又快发展。
1、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十一五”末,全省公路网通车里程达到22.9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4285公里,新增1122公里,120个县(市、区)通达高速公路,通达率为86%,农村公路达到20.3万公里,新增3.3万公里,99.2%的行政村通沥青路(或水泥路)。
全省沿海港口综合通过能力达4.56亿吨,万吨级以上泊位197个,分别新增2.07亿吨和83个。
全省内河通航航道里程达1150公里,五年新增138公里,内河港口通过能力达4543万吨,新增2543万吨。
全省等级客、货运站分别达到1356个和506个。
2、运输服务水平显著提升•2010年,全省公路客货运量完成24.0亿人次和26.4亿吨,分别是2005年的1.9倍和2.2倍。
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8.6亿吨,是2005年的2.2倍,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6546万吨,是2005年的2.9倍。
营运车船向大型化、专业化和高级化方向发展趋势明显,货运船舶平均吨位大幅提高。
城市公共交通和农村客运网络进一步完善,交通物流快速发展。
3、支持保障系统有效加强•全省交通行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建立了省级交通信息资源中心,开发应用了多项业务信息系统,开通134条ETC车道,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信息系统得到推广应用。
全省交通科技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在高速公路、桥梁、港口等工程建养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新技术成果得到应用和推广。
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应急保障能力得到提高,公路交通初步建立“监管到位、协调联动、响应迅速、处置有效”的部、省、市三级安全监管和救助与应急平台。
水路交通建立内河救助打捞系统。
全省节能减排初见成效,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4、行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全省交通行业大力推行“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人本化”的“四化”管理,已有8个地方标准颁布实施,初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四化”管理体系,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
交通立法工作不断推进,执法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执法水平得到提高。
全省交通运输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交通文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培育出了“情满旅途”等一大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服务品牌,涌现出了许振超、高发明等先进人物和青岛港等先进典型。
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廉政建设成效显著,行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
5、综合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已显雏形•“十一五”期,我省铁路建设全面加快,民航业得到长足发展,由公路、水路、铁路、民航等构成的综合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已显雏形。
“十一五”末,全省铁路路线总里程3816公里,新增铁路里程414公里,完成客运量超过6000万人次、货运量超过2亿吨。
全省民用机场11个,其中运输机场8个(含4个军民合用机场),通用机场3个,完成旅客吞吐量超过22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超过27万吨。
•此外,我省交通运输发展理念不断创新和提升。
从“五个更加注重”、“三个着力提高”、正确处理“三个关系”,到实施“三大工程”建设,抓好“两个保障”,推进交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构建综合运输体系,打造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宗旨、发展方向、发展模式等各方面逐渐形成了清晰完整的发展思路。
•经过五年发展,我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已总体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十二五”期公路水路交通运输构建大路网体系、大港航体系、大物流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四化”管理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省加快发展综合运输创造了基本条件。
但是,我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发展还存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路网总量和沿海港口通过能力等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总量相对不足,路网结构和码头泊位结构等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公共服务能力和“四化”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综合运输发展亟待加强,资金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日渐突出等。
二、形势及需求•“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内经济增长潜力巨大,经济结构将加速调整。
我省将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等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发挥联动效应,带动其它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全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我省经济将保持年均约9%的稳健发展速度,经济总量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运输需求持续增长。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要求交通运输全面升级,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对交通运输发展提出新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对交通运输发展提出新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转变交通发展方式、调整交通结构的关键阶段,是基础设施加速成网优化阶段,是服务和管理提升阶段,是综合运输体系构建的重要阶段。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十二五”期间,全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以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为目标,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提高综合服务水平为着力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构建大路网、大港航、大物流、公共服务、“四化”管理五大体系,积极推进交通运输快速发展、协调发展、高效发展、安全发展、绿色发展,不断强化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1、坚持适度超前,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的先导作用•2、坚持在加快建设中“调结构”,全面增强交通运输服务能力•3、坚持在协调发展中“转方式”,全面提高交通运输发展质量•4、坚持创新管理,全面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5、坚持强化安全,有效提高应急保障能力•6、坚持重视环保,大力推进绿色低碳交通•7、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积极推进交通文化建设和廉政建设(三)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全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按照发展“大交通”的思路,构建大路网体系、大港航体系、大物流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四化”管理体系取得显著进展,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管理水平和运输服务质量、效率明显提升,安全应急保障能力、节能环保水平有效提高,行业发展软实力持续提升,基本实现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现代化,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1、大路网体系•围绕最大发挥路网整体功能和服务水平,完善高速公路网,提升干线公路网,统筹农村公路网,优化路网结构,提高路网通达深度和网络化程度,提高工程质量和精细化程度,加强养护管理,提升路网畅通水平,逐步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普通国省道为补充、农村公路为基础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衔接顺畅、功能完善、安全畅通、四通八达”的大路网体系。
具体目标是:公路网总里程达到24.5万公里,新增1.5万公里。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6000公里,基本建成“五纵四横一环八连”高速公路网。
除长岛县外,市到县公路等级实现一级及以上水平,县到县实现二级及以上水平。
具备条件的行政村沥青(水泥)路通村率达到100%,农村公路网络化程度明显提高。
2、大港航体系•围绕服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及腹地经济发展,全力推进山东东北亚国际航运综合枢纽和国际物流中心建设,提升港口整体服务功能和综合竞争能力。
力争建成全国最大的矿石接卸基地,重要的原油储运和煤炭转运基地,东北亚主要的集装箱运输枢纽、区域物流中心;创建国内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示范港口;大力发展航运业,积极培育山东航运骨干力量,打造全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省际、国际客滚运输品牌,努力实现航运业与港口业的协调发展。
强力推进内河航道和港口建设,基本建成干线高效,支线畅通,干支直达的高等级航道体系;内河主要港口和区域性重要港口基本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
努力构建“层次分明、优势互补、设施完备、能力匹配”的大港航体系,推动我省由港航大省向港航强省跨越。
具体目标是:沿海港口综合通过能力达到10亿吨(核定能力),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达到1600万TEU。
沿海港口适应度达到1:1。
内河通航里程达到1500公里。
内河港口吞吐能力达到7000万吨。
港口吞吐量突破11亿吨,水路货运量突破2亿吨。
运输船舶净载重量达1500万吨,其中沿海运输船舶突破620万净载重吨。
内河货运船舶基本实现标准化。
3、大物流体系•围绕扩充能力、提升服务、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整合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资源,努力形成各种运输方式间的无缝衔接,建立与不同层次物流网络布局相适应的交通物流基础设施系统、物流运输装备、物流信息网络系统以及完善的政策体系;全面提升交通运输企业的物流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基本形成“网络发达、信息畅通、立体集约、成本低廉”的大交通物流体系。
具体目标是:等级货运站场达到600个。
推进港口腹地“无水港”建设,构架现代“无水港”网络。
推进农村交通物流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
大型、中型、小型载货汽车的比例调整为40:4:56,厢式货车和专用货车分别达到33万辆和11万辆,甩挂运输车辆达到1万辆。
完善全省交通现代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扩大覆盖范围,提高服务水平。
4、公共服务体系•围绕交通服务公众,努力为人民群众出行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交通公共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交通发展的要求,建设和完善城际、城乡、城市衔接有序的客运服务网络,完善交通公众信息服务平台及应用系统,推进城市公交、客运枢纽等智能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和服务质量;理顺城市公交管理体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逐步提高城市公交出行率;建立共享机制,推进基本交通均等化服务,为特殊群体、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交通保障,基本形成“城乡一体、惠及全民、智能灵敏、文明优质”的交通公共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