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省交通运输调研工作报告

山东省交通运输调研工作报告

关于对山东省交通运输的调研工作报告
**月**日至**日,*****部门负责同志赴山东省调研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公路治超、BRT快速公交建设、港航建设管理等工作。

期间,调研组与山东省交通运输厅进行座谈交流,先后前往枣庄、滕州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山东省交通运输发展总体情况
近年来,山东省公路水路交通持续快速发展,整体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在高速公路、农村公路、交通简政放权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李克强总理和马凯副总理给予充分肯定,交通已成为展现山东形象的重要标志,同时也给调研组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高速公路基本成网,依然保持快速发展。

山东省公路通车里程25.95万公里,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165.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5108公里,已通达90%以上的县市区。

为适应山东省“两区一圈一带”区域战略发展新需要,2014年重新规划了“八纵四横一环八连”高速公路网络,到2020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180公里(新增2072公里),覆盖除长岛县以外所有县级以上城市、重要机场和主要港口。

2015年,在建高速公路项目达到15个、1058公里,投资概算821亿元,正在开展10个新建、6个扩容改造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

积极采取政府投
入、市场化运作、创新融资模式等措施,破解资金制约,“十二五”以来有13个公路项目成功招商引资533亿元。

(二)坚持建设养护并重,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

2011年以来,山东省先后开展了“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活动”和千村公路扶贫专项行动,投资197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4.07万公里。

2014年底,农村公路里程达到23.21万公里,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率99.95%。

同时坚持“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的理念,开展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年和管理养护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在全省推广了“枣庄模式”,切实做到政府主导和资金、人员责任、考核、奖惩“五个落实”,全面提升农村公路管养水平。

(三)统筹公路水路运输发展,管理服务水平有效提升。

坚持建、养、运、管并重,统筹公路水路运输协调发展。

营运性汽车发展到113.2万辆,14个城市纳入国家运输枢纽规划,等级客、货运站分别达到1356个、478个,济南成为国内首个形成完整BRT 网络的城市,枣庄BRT网络实现是市县区全面覆盖,是全国最长的BRT运行线网络。

内河通航里程1150公里,建设7处沿海港口,其中青岛、日照、烟台为超3亿吨大港,具有现代化特征的沿海港口群初步形成。

加强审批制度改革,省交通运输厅审批事项减少三分之二,建立了网上政务大厅,行政许可事项实行网上办理,构建了“源头管、路面查、追踪罚”的全程治超体系,车辆超限超载得到有效控制。

二、调研感受和启示
调研中,深切感受到山东省对交通运输发展高度重视,交通人始终保持奋发有为、勇争一流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热情,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思路解决制约交通运输发展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很多地方值得去学习借鉴。

(一)营造了全省重视支持和行业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新一届山东省委、省政府对交通运输发展高度重视,作出全面加快以高速公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大交通投资规模。

省政府专门成立由分管省长牵头,省交通、发改、财政、国土等部门为成员的融资领导小组,并出台一系列支持交通发展的政策措施。

各地按照省政府模式,也均成立交通发展协调推进机构,形成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推动交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全力推进高速公路建设和融资模式创新。

一是建立了高速公路建设强力推进机制。

山东省主要领导亲自调度和指示,省政府多次召开常务会和专题会,研究高速公路重点项目建设,分管省长亲自挂帅,多次召集相关部门逐个梳理建设项目和共同解决困难问题。

强化部门间、省地间工作调度和配合,同步开展建设用地、林地、文物保护、防洪评价、铁路跨越等手续,统一在省政府要求的开工时限前完成前期工作,并在占补平衡、青苗及地上物补偿等方面达成一致意见,发挥地方政府征迁协调优势,探索推行“征地拆迁按现行政策测算或概算批复费用整体划拨到当地政府包干使用”的政策。

二是破常规不破程序,依法有序推
进项目建设。

在设计过程中,采取施工图设计与双院制审查交叉模式,缩短设计时间;在项目招标环节,实行信息发布随到随发,招标方案、招标文件及招标公告压缩至当天办结;在建设过程中,坚持质量、安全、廉政“三个责任重于泰山”,建立质量标准、进度控制、安全生产、廉政准则等管控制度标准,有针对性地开展施工标准化活动,建设精品工程。

三是创新高速公路融资机制。

加快高速公路市场化进程,2009年由省政府出台《山东省收费公路招商引资意见》,通过BOT、股权转让和收费权益转让等模式,13个项目成功招商引资533亿元。

严控债务风险,协调财政足额安排重点项目资本金,贷款还本付息除通行费不足部分,实行还旧借新,重点梳理近年到期债务,对流动性资金贷款,调整融资结构,吸引中长期流动资金贷款用于短期借款,削峰平谷,对项目贷款协调银行修订还款期限和金额,改善短期偿还较为集中的状况。

适应国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省政府确定组建以交通事业为主业的功能性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整合盘活优质存量资产,吸纳社会资金,开展PPP试点,探索政企合作的融资新模式。

(三)建立了完善的农村公路建管养体系。

一是健全农村公路管理体制。

山东省农村公路实行“省、市两级交通部门行业监管,县级政府为责任主体,乡镇和村委会积极参与”的五级管养体系,2008年又出台《山东省农村公路条例》,强化法律保障,落实管养责任。

二是拓宽农村公路资金渠道。

在交通专项投入、贷款融资的基础上,通过争取财政资金、社会捐助、群众筹资、
市场运作等方式,多渠道筹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在2003至2014年地方配套873亿元,占农村公路总投资的78.1%。

三是研究建立农村公路管养长效机制。

将农村公路大、中修和专项工程推向市场,小修工程安排给乡镇公路养护站实施,日常保养由乡政府组织,形成了群众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养护管理体系。

同时建立了全省农村公路电子地图,实行“一路一档、一桥一档”的管理养护电子数据库,综合评定实施养护。

(四)公路治超实行综合施策。

一是将政府治超作为整个治超工作的重中之重,2010年山东省政府出台《治理超限和超载运输办法》,明确县级以上政府负责治超工作,市、县长是第一责任人,同时将治超列入省人大2016-2020立法规划。

山东已有滕州、枣庄等10个市基本实现政府主导,由交通、公安、质监、监察等组成联合治超队伍,实施部门联动和综合治理。

二是强化源头治超,全省先后公布4批重点货运源头单位,由运管机构和港航机构实施派驻或重点巡查,严把运输资质、货物装卸、车辆过磅和车辆出场“四关”。

三是实施区域治超。

山东省依托38个Ⅰ类、72个Ⅱ类超限检测站,构建治超检测网络,在省内各地间与华东六省一市间实施区域联动,同时强化信息抄告,依法进行事后追踪处理,形成治超监管工作闭环。

四是注重科技治超。

滕州市建立了集指挥控制、信息处理、远控监控、投诉举报等于一体的治超综合执法平台,在重点路段和关键区域安装高清监控系统,织密监控网络,统筹调度指挥,提高执法效率。

(五)BRT快速公交实行优先发展。

BRT快速公交兼具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的优点,建设成本仅为地铁的1/10,工期短,运营成本低,对我省公交发展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是规划优先,确保线网布局合理。

枣庄市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不仅涵盖BRT建设,还包括城际公交、城区公交和城乡公交一体化,实现全域覆盖、服务城乡。

二是政策优先,确保顺利建设运营。

枣庄市将BRT建设资金、运营亏损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优先保障,在城市规划、用地保障、设施建设和道路改造方面,充分考虑公交发展需求,与公交站场、站点同步设计、建设和使用。

三是路权优先,确保运行顺畅。

枣庄市BRT 线路全部设置专用车道,沿线设立高密度视频监控设备和电子警察,实施路权专用。

同时采取红灯早断、绿灯延时等方面,减少BRT等候时间,最大限度保证快速和准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