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声萧萧山东宁阳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华源书画院院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曹天文。
山东宁阳人。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北京华源书画院院长。
泰山中国画院院长。
中文名,曹天文。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东宁阳。
职业,北京华源书画院院长。
泰山中国画院院长。
毕业院校,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
主要成就,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代表作品, 《四面八方野香来》。
个人简介。
曹天文。
山东宁阳人。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北京华源书画院院长。
泰山中国画院院长。
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
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
擅画兰竹。
山水。
有百余幅作品及论文在国内五十余家报刊发表。
在国内外大型展览中获奖十余次。
电视台。
专业报刊多次介绍其国画艺术。
曹天文先生潜心书法。
绘画。
佛学。
紫砂及陶瓷艺术创作研究。
艺术成就广为世人赞誉。
作品被各大院校。
博物馆及私人藏家收藏。
北京荣宝拍卖。
成都玩家拍卖。
南京金陵拍卖。
江苏中山拍卖均有作品上拍并成交。
艺术年鉴。
竹声萧萧1994年。
在山东宁阳举办曹天文画展;2000年。
在江苏无锡举办曹天文画展;2002年。
在福建泉州举办曹天文画展;xx年。
在山东泰山举办曹天文画展;xx年。
竹报平安和谐肥城--------曹天文画展在肥城举办;2016年。
在山东淄博举办曹天文画展;2002年12月。
国画《四面八方野香来》参加加拿大多伦多国际艺术双年展并获奖;xx年12月。
国画山水写生入选山东省第四届写生展;xx年10月。
国画花鸟入选齐鲁画风·山东中国画名家作品展;2016年9月。
陶艺绘画曹天文陶艺绘画大展;2016年4月。
陶艺作品《融》Ⅰ入选第二届广东当代陶瓷大展;2016年12月。
陶艺作品《融》Ⅱ入选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大展;2002年10月。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专著《曹天文画集》;xx年6月。
华夏文艺出版社出版专著《曹天文》。
艺术思想。
我说我画——曹天文幽篁生前庭。
随风浮倩影;诚邀天上月。
酣静入清梦。
前几日。
邀好友二三上山访竹。
泰山大津口竹林是我国北方最大一片淡竹林。
鸟鸣泉响。
新篁幽幽。
曲径绕泉。
小溪回转。
清脆久远。
仰头透过竹梢。
皎月高悬……漫步林中。
留恋忘返。
下得山来时。
已是乙酉年四月十六日晚十点啦。
一九九五年。
调来泰城工作。
魂牵梦莹的是宁阳庭院中几簇伴了十年之久的淡竹:春夏秋冬。
风。
晴。
雨。
露。
雪……人非草木。
岂知草木亦有情乎?连续几日梦里恍惚相呼。
梦醒以诗记之龚丘宅院植新篁。
昨夜梦呼勿相忘;毫端在手难写真。
只留墨痕伴月光。
诗非诗。
打油而已。
情真意切。
绝非无病呻吟!画亦如此。
关键是一个真字。
一个情字。
钟情竹。
兰。
手植之。
心培之。
图写之。
奈何天文生性愚笨。
二十余年笔耕不辍。
对竹写真。
所作实非梦中之竹!清乎?高洁乎?柔韧乎?劲节乎?刚强乎?虚心乎?君子乎?……纵观古今。
兰竹之画只有两途--——雅。
俗。
不雅即俗!天文兰竹。
虽非梦中所寄托。
亦非粗俗之烂造。
小有所获或稍稍见长时。
虽窃喜却不忘虚心:春风得意写竹枝。
吉祥平安正当时;问渠哪邀宠与荣。
一生高洁自心知。
我说我画兰竹。
比较传统。
稍有创新。
或有过誉之嫌。
可以用“情真意切”来作公正评价。
不怕先生跳。
只怕后生笑。
画竹兰挺好。
画竹兰挺难。
得意忘象——曹天文古画画意不画形。
梅诗咏物无隐情。
忘形得意知者寡。
不若见诗如见画。
宋代欧阳修一生文章诗词书画。
写了上面颇有见地的一首诗。
道出了中国画审美本质。
南齐谢赫有中国画“六法”论。
“六法”之内。
惟形似。
气韵二者为先。
有气韵而无形似。
则质胜于文。
有形似而无气韵。
则华而不实。
苏东坡题画比欧阳修先生显得直白:论画以形似。
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
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
天工与清新。
边鸾雀写生。
赵昌花传神。
何如此二幅。
疏淡含精匀。
谁言一点红。
解寄无边春。
欣赏一幅中国画。
不同的人会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去审美。
所以同一幅画。
大家会得出不同的审美结果。
这是自然现象。
无可厚非。
但是如果以“象与不象”为标准来评价一幅国画的优劣。
只能是东坡先生所语“见与儿童邻”了!有笔有墨谓之画。
笔有笔法:藏锋。
露锋。
顺锋。
逆锋。
散锋……。
墨有墨法。
泼墨。
积墨。
破墨……。
笔墨之法是中国画发展创新永恒的不可舍弃的四字箴言!笔墨之法的运用。
是画家抒情的手段。
达意的法门。
郑板桥“画竹意在笔先。
用墨干淡并兼”。
对中国画意与形象的关系作出最恰当的解释。
自然界万物之状就是画家最好的老师。
要“外师造化”!学习自然却是为了“中得心源”。
形象看来也很重要。
但要命的是画家写形的目的只有一个。
要书写出“形”所承载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心源”。
亦既精气神!在中国书画巅峰的宋代。
把艺术形象是否具有一定的思想和意味作为最高的审美标准。
元四家之逸者倪瓒。
写竹。
“以中每爱余画竹。
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
岂复较其似与非。
叶之繁与疏。
枝之斜与直哉”。
这是典型的得意忘形之语。
形并非不重要。
非取神即可弃形。
更非写意即可忘形也。
画家所写之意趣无不寄托于形象。
即如明朝陈继儒言:“香令人幽。
酒令人远。
石令人隽。
琴令人寂。
茶令人爽。
竹令人冷。
月令人孤。
棋令人闲。
杖令人轻。
水令人空。
雪令人旷。
剑令人悲。
蒲团令人枯。
美人令人怜。
僧令人淡。
花令人韵。
金石鼎彝令人古。
”善于审美者。
往往观赏一幅画形象的同时。
已经“得意忘形”了!朋友喜欢我画的兰竹。
往往评价“干净”“儒雅”我说大家仔细看好了。
在下画的只是画的竹子。
兰花。
并没有画“干净”“儒雅”啊!一幅好的中国画。
画家一定会赋予所写形象生机勃勃的精气神。
而不是象技术工人。
匠里匠气地为形所累。
为形而形。
故白石先生说“太似媚俗。
不似欺人。
艺术贵在似与不似之间也!”一个苏东坡。
一个齐白石。
相隔千年却俱备英雄所见也!泰山难画——曹天文泰山难画!理一下画史,恍然得此感慨。
还没有哪一位画家独以描绘泰山而青史留名。
元以前不可见。
元仅知王蒙画过泰山万仙楼,明清泰山题材画凤毛麟角,近现代泰山题材画稍多,比如刘海粟的岱庙汉柏,钱松岩的泰山松, 黄养辉的泰山旭日,亚明的泰山南天门等等。
遗憾的是上述大家著名之处却非泰山——刘海粟黄山。
亚明。
钱松岩是新金陵画派的代表人物。
何故?泰山难画!一是泰山大矣!泰山古称大山。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到泰山有句话“有眼不识泰山”!即言泰山之大。
当你来到泰安。
身临泰山。
那有人问你:“哪里是泰山?”。
左顾右盼之际你会迷惘哪里是泰山?哪里都不是!若再问“哪里不是泰山?”你肯定会恍然大悟:“哪里都是泰山!”。
一树一石。
一花一草。
一云一水都是泰山!泰山何其大。
万物皆空让!还有。
眼前的泰山。
又非你心中的泰山。
有几十亿人就会有几十亿个泰山在每个人的心中!二是泰山都是假的!我常常纠结。
上古三皇五帝。
秦皇汉武。
唐宗宋祖以至明清七十二个帝王封禅泰山。
是我们目光所及之泰山?非也。
自然造化往往捉弄人。
一双肉眼常常骗人:山石树木云水日出。
形而已。
泰山是扎根于人们心中的真实存在!是山石树木云水所承载的精气神——尽管你看不见摸不着。
她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泰山难画。
形不重要。
重要的是怎样来画泰山的精气神。
而精气神又必须有形的物象来承载——山石。
云水。
花草。
树木。
旭日等等。
就如登泰山。
感悟泰山。
问道泰山。
只能从一草一木开始。
从一石一水表现。
由一开始。
由表及里。
而最后又归于一泰山。
就如石涛所言“我画黄山。
黄山即我。
我即黄山!”讲一个“融”字。
要一个无我。
物我两忘。
笔下虽行云流水。
心内只一泰山!你说泰山难画不?幽兰之馨——曹天文“十年竹。
一世兰”。
想把竹画得好。
一心一意苦练十年。
应有所得;画兰则难画得很。
画家需穷其一生。
方能画出点模样。
画画三十年。
给朋友讲过一句话。
画兰竹挺好。
画兰竹挺难!案头养了一盆兰花。
生机勃勃。
经常墨笔单线写生。
兰叶刚柔相济。
阴阳向背。
长短错落。
边画边学习领悟。
兰花开时。
或白描或点染。
一个幽字苦恼多年。
画着画着。
一缕兰香扑面而来。
沁人肺腑。
却又悠忽不得踪影。
寻她不得。
终于恍然大悟。
来无影。
去无踪。
无中生有。
有却无。
古人讲幽兰之馨。
千古悠悠!贵。
湘。
赣。
闽。
浙。
苏山野中多兰。
在景德镇画青花瓷时。
街头有山民担了兰草来卖。
怕养不活伤心。
没敢带。
去年冬天。
宜兴画紫砂壶。
壶之隐士狂人吴志强先生在宜兴竹海寻得兰花。
赠我一盆。
今年春天花开。
闭目悠思。
缕缕清香。
时隐时现。
许诺兰花开时定写生一幅持赠。
至今未兑现。
欠债要还。
画债亦然!友情或如兰花馨香。
人生之大幸也。
一茎一花谓兰。
一茎多花谓之蕙。
今世万金之兰大多出自温室。
人工培育。
娇贵的不得了。
不是因为自然之美。
而是“贵难的之货”。
悲哉!山野之兰。
不以无人而自芳。
吟风喫露。
历经冷暖。
下接地气得以永年。
自然而然。
画兰不可不知道也。
千古幽兰。
幽兰之馨。
衙斋画竹记——曹天文壬辰三月十六晨起于宛平县衙画竹。
时忆板桥郑爕于潍县县衙画竹一幅题诗画上。
诗曰: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板桥画竹非竹。
化也。
余画竹是竹。
未化也。
奈何奈何!板桥画竹非竹亦是竹。
天文画竹是竹亦非竹。
何故?板桥是板桥。
天文是天文。
天文画竹。
初学板桥。
后追苏子。
文同。
元章诸宗师。
十余年来遍访泰山之竹。
泰山多瘦竹。
板桥画竹皆瘦竹。
而江南多毛竹。
扬州。
兴化大多见于毛竹。
故板桥所写竹即是山左之竹。
泰山之竹。
乾隆十三年三月。
高宗乾隆帝东封泰山。
56岁板桥卧岱四十余日。
目识心记泰山之淡竹。
作多幅进呈。
龙颜大喜。
遂封其为书画史。
东封作罢。
板桥回到淮县县衙。
刻印一方“乾隆东封书画史”。
画由此而贵于世!近代大画家郭味渠之祖上即潍县郭家。
板桥先生最爱郭家园中之泰山淡竹。
乾隆二十八年离开潍县已十年。
竹声萧萧七十一岁的板桥老人写泰山淡竹。
赠郭伦昇。
有诗为证:七载春风住潍县。
爱看修竹郭家园;今日写来还赠郭。
令人常忆旧华轩。
何以令人常忆?板桥即罢官又迟迟不肯南归。
于郭家园之旧华轩留连半年始归扬州。
园中之“来风轩”。
“松篁阁”……“修竹蔽日。
公爱之。
每假为宾客雅集地”。
“我被微官困煞人。
到君园馆长精神。
清秀一片萧萧竹。
画里阶前总绝尘”。
好一个郭家园。
好一片泰山淡竹。
林深泉清响。
径曲溪碧长。
嫩笋初采撷。
老叟茗茶香;江北独一林。
海右淇园乡。
泰山何其大。
万物皆容让。
诗得于泰山大津口竹林。
泰山淡竹以大津口为最。
称江北第一大竹林。
余则遍布泰山竹林禅寺。
罗汉崖等。
余风时雨时雪时春夏秋冬季。
多次流连往返。
心追手摹。
只求活脱脱瘦竹那股清气而已。
丹青画事。
本非技艺图形。
形而上也。
故板桥画竹非竹。
聊寄一片春风。
舒得一口清气。
爱于民。
贵于世。
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吾辈后学。
写字画画。
不可不觉。
壬辰三月十六日泰山曹天文记于宛平县衙宜兴画壶记——曹天文“嘴尖肚大耳偏高。
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
两三寸水起波涛。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
写竹之余。
兴来手制紫砂小壶。
铭以是诗。
为文人壶之大家也。
惜为画名所掩。
曼生陈鸿寿。
“壶随字贵。
字以壶传”和丁山杨彭年狠狠合作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