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实测地质剖面及成图方法(修改)
实测地质剖面及成图方法(修改)
54 9
障碍物
走向
60˚
岩体
寒武系
奥陶系
石炭系
二叠系
A’
平移 探槽
54 10
4、覆盖处理。当露头不连续,而又找不 到更合适的剖面位置时,可布置一些短剖 面加以拼接,但须注意拼接的准确性,防 止遗漏和重复。必要时还可以考虑布设探 槽、井探或剥土等工程予以揭露。 5、剖面成图比例尺。应根据规范要求及 施测对象的具体情况而定,以能充分反映 其最小地层单位或岩石单位为原则。即剖 面上能标定为1mm的单位,均可在实地 按相应比例尺所代表的厚度划分出来。常 用比例尺分1/500~1/5000。
54 6
二、实测地质剖面的内容
1)确定工作区地层的岩石组合、地层划分、 地层层序、岩石变质程度、接触关系及其各地 质单元体的厚度变化(对地质单元体的观察与 测量)。 2)对沉积特征、原生沉积构造、化石和产出 状态以及古生物组合特征的观察,分析岩相特 征和沉积环境。 3)观察地层的变形特征,确定褶皱、断裂、 各种新生的面状、线状构造要素的类型、规模、 产状及其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特点,分析 其形成序次及其叠加、改造关系。
54 22
实测地质剖面参数计算表
导 线 编 号 X Y H 导线 坐标 方 位 角 ° 斜距 ( L/m ) 坡 度 角 /β ° 累计/m 平 距 / m 高 差 / m 平 距 /M 7 产状
高 程
倾向°
倾角 /α°
位 置
导线与走 向间 夹角γ°
真 厚 度 D/ m
分层 分 层 号 14 真厚 度 /m 15 地质 描述 (化 石)
54 8
三、实测地质剖面的原则及技术要求
1、剖面走向。剖面线方向应尽量垂直地层或主要 构造线走向,一般情况下两者的夹角不宜小于60度。 2、剖面代表性与可操作性。要求剖面线上地层发 育较全,生物化石丰富、构造简单。→便于确定地层 接触关系和进行地层划分,确定地层时代,同时也便 于进行横向对比。 3、剖面露头要求。剖面线经过的具体位置基岩出 露良好、具有连续性、通视条件好、代表性强、岩石 类型齐全、易于测制。→沟谷,自然和人工采掘的坑 穴,壕堑和铁路、公路旁侧崖壁等是布置实测剖面线 的理想位置。
3、剖面测制内容与记录格式
导线上应完成的测制内容由“实测地质剖面记 录表“统一反映出来,基本测量记录内容包括: 1)导线号:以剖面起点为0,第一测绳终点为1, 导线号记录为“0—1”;第二测绳起点1至第二测绳 终点2,导线号记录为“1—2”;其余类推。 2)导线方位角:导线前进方向的方位角。由前、 后测手对测、互校。 3)导线斜距:导线起、终点间沿地表的长度, 一般采用以“米(m)”作为计量单位。 4)分层斜距:指同一导线内不同岩性的分界点 在导线上的距离。同一条导线上各分层斜距之和, 等于该导线的导线斜距。
54 7
4)研究侵入岩的岩石特征,结构构造特征、 捕虏体和析离体在岩体内的分布特征等;观察 研究接触变质和交代蚀变作用及含矿性;观察 原生和次生构造,划分岩相带;确定岩体产状、 与围岩关系、剥蚀程度、侵入期次和形成时期 等。 5)观察研究第四纪沉积物的性质及其特征、 厚度变化、成因、新构造运动及其表现形式。 6)研究确定地层的含矿性及其矿产类型;研 究确定对工程有不良影响的地层类型及其分布 规律。
样品 位 置 /m 18 备 注
编 号
1
2
3
4
5
6
8
9
10
11
12
13
16
17
1 9
54
23
实测及记录总结
剖面代号: A - A’ 剖面名称: --------实测剖面 导线号:第一导线为0-1;第二导线为1-2,依此类 推。 导线长(L):每一导线的长度。 导线方位角(B):指前进方向的方位角, 前后测 手平均。 坡角(±β):仰角为正,俯角为负,前后测手平 均。
54 15
表1
实测地质剖面人员分工简表
54
16
4) 准备好测制剖面用的工具、材料。为了 保证实测地质剖面工作的顺利进行,对剖面测 制过程中所需的有关资料、工具、材料,按人 员分工分别准备和携带,以便到野外就能有条 不紊地开展工作。 各组一般应配备:地形图1幅,地质罗盘3个, 地质锤1把,测绳(皮尺)1条,钢卷尺 1 个, 记录本1本,三角板 1付,半圆仪 1 个,图板或 讲义夹1个,绘图纸(方格纸)1 ~2张,实测 剖面记录表 5 ~10张,铅笔3 支,胶布1卷,标 本签1本。
54 5
4. 查明地层的岩性特征:包括地层的岩石种类、 岩石颜色、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等。 5. 查明地层所含化石的特征: 包括:化石的种 类、保存程度、富集程度,并根据标准化石的种 类确定地层时代。 6.查明地层的时代:主要根据: ①标准化石:例 如三叶虫、小蜓、麦粒蜓、蛇菊石; ②同位素年代 测定:例如沉积岩中的自生粘土矿物伊利石、海 绿石可用来测定沉积岩的年龄。 7. 查明地层的含矿性:包括:矿产种类、品位、 产状、分布等。 8.确定填图单位:在上述各项研究的基础上对 地层进行归纳组合,并综合考虑填图比例尺等方 面的要求确定填图单位。
54 19
2、测制方法 1)用罗盘测量每条导线的方位与地形坡度角; 2)用皮尺或测绳测量所在坡面斜距; 3)按照选定的剖面位臵,首先将剖面起点标定在 地形图上,然后确定剖面方向; 4)从导线起点(0 )开始,分导线进行逐段测量, 依次以 “0—1”、“1—2”等记号方式,连续编记 导线号; 5)由身高基本相同的两人执持测绳(前后测手), 并相互校正、确定导线方位与坡角; 6)组内人员按照分工各执其事,从导线起点开始 工作,直至整个剖面测量完成为止。 7)导线施测过程中,要做好地质记录、填制好记 录表格,绘制好地质剖面草图与信手剖面图(踏勘是 路线剖面图)。 54 20
54 29
③换算导线方位与岩层走向之夹角(γ): γ=导线方位角-岩层走向方位角 ④岩层真厚度( h )计算:计算法采用的计算公 式如下: h( 地 层 真 厚 度 ) = L (sinα· cosβ· sinγ±sinγ· cosβ) 式中: L -导线斜距;α-地层真倾角;β-导 线方向上地面坡度角;γ-导线与岩层走向夹角。
54 11
54
12
6 、实测剖面的数量。一般每个地层单位及 不同相带至少应有1-2条代表性实测剖面控 制,主要根据区内岩相建造复杂程度、厚度及 其变化情况以及前人研究程度等因素来考虑确 定。 7 、剖面岩性描述与样品采集 。 实测剖面时, 必须逐层进行岩性描述,同时系统采集岩石标 本、光片、薄片、岩石光谱样品等。对沉积岩 或副变质岩系应认真逐层寻找和采集化石(或 微体古生物)标本。此外,根据调查任务的需 要可采集化学分析样品、人工重砂样、单矿物 样等。必要时还可采集同位素年龄样和古地磁 样品等。
54 26
54
27
特 别 注 意
换导线的原则
坡度明变化处
尽可能在分层界线处
54
28
五、数据整理与制图
野外剖面实测结束后,应及时进行室内资料整理及 样品的处理,包括:对各项实测数据进行整理计算; 样品分析鉴定;剖面地质资料的进一步整理、研究; 绘制实测剖面图,编写剖面小结,划分地层单位及填 图单位等。 1)实测剖面各项数据的换算 ①平距(D)计算。包括导线平距、分层位置平距、 岩层产状测量位置平距和采样位置平距等)计算: D=L.cosβ (L-斜距,β-坡角,下同) ②导线高差(H)及累计高差的计算:H= L.sinβ; 累计高差是将各导线高差逐一累计相加而得。
实测地质剖面图及其成图方法
马 光 maguang2004@
54 1
一、实测地层剖面的目的任务
二、实测地质剖面的内容
三、实测地层剖面的原则及技术要求 四、实测地质剖面的一般程序和工作方法 五、数据整理与制图 六、实测地层剖面小结的编写
54 2
一、实测地层剖面的目的任务
1、实测地质剖面的定义:
54 14
四、实测地质剖面的一般程序和工作方法 (一)准备工作
1 )了解剖面基本情况。选定好所测剖面位置 后,首先进行详细踏勘,了解岩层的分层厚度, 岩性组合规律,所产化石,地层接触关系,标志 层等,并设立标记;根据露头情况布置山地工程。 2 )做好剖面测制计划。根据详细踏勘情况制 定工作计划:包括比例尺、测制方法、施测顺序、 组织分工、工作定额及工作进程计划等。 3 )安排好人员分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 般 5 ~ 7 人为宜,具体分工和主要任务如表 1 所示。
实测地质剖面就是沿选定的野外地质观察路
线逐尺测量、观察,并真实客观地描述地质体和
地质现象,最后将结果通过剖面图的方式绘制、 体现出来的过程。
54
3
2、实测地质剖面的目的任务 要求查明以下信息 查明地层接触关系 查明地层层序 查明地层厚度 查明地层的岩性特征 查明地层所含化石的特征 查明地层的时代 查明地层的含矿性 确定填图单位
54 21
5 )坡度角:导线经过地段的地面与水平面之间 的夹角,称该地段的坡度角。它以导线的前进方向 为准,仰角为正,俯角为负。 6 )地层产状位置斜距(包括断层):地层产状 测量点距离该导线起点处的地表长度。 7 )分层号。从剖面起点开始,对实测各岩层的 分层由①开始顺序编号。注意:如果某一分层在前 一条导线中已经测过一部分并编了分层号,第二条 导线中续测部分不再另编新号。 8)对“实测地层剖面记录表”中所列1、2、3、 4 、 9 、10 、 11 、 14 、 16 、 17 、 18 、 19 及导线坐标等, 必须在测量过程中逐项填入表内,不得有误或任意 涂改。表中其他内容通过计算、换算获得。
54
24
分层号:如第1层用代号①表示,依此类推。 分层斜距(l):分层在导线上的长度。 岩层产状:产状及位置(如“20m” ,记录在产状 附近)。 标本和样品的编号和位置:手标本B001;薄片 b001;光片g001;照片z001。 岩性描述:简明,如灰色薄层状灰岩(由分层员报 读,记录于野外记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