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烧、烫伤病人的护理..

烧、烫伤病人的护理..

烧、烫伤病人的护理
烧烫伤是热力(火焰、灼热气体、液体、固体等)所引起的损伤,小儿烧伤是临床上常见的意外损伤,烧伤休克是早期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常会造成组织器官缺血、缺氧,引起器官功能不全甚至衰竭,最终导致死亡。

如何及时地补充输液量.调整输液速度对小儿临床护理指标的观察显得尤为重要。

临床特点
1.个体差异大
2.局部症状:1)烧伤深度的分类(三度四分法)
2)烧伤面积的计算(手掌法、新九分法)
3)烧伤程度与面积的关系(轻、中、重、特重度)
3.全身症状:1)因创伤而疼痛,体液的丢失,患儿表现为哭闹、烦燥或嗜睡
2)血容量减少:休克早期表现为剧烈口渴,面色苍白,口唇青
紫,尿量减少,心率增快,脉压缩小,肢端青紫,烦躁不安,
甚至谵妄、昏迷或惊厥等。

晚期可因创面渗液增多,血浆大
量损耗造成血液浓缩,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而产生低血容量休
克。

同时可出现酸中毒,电解质紊乱,或合并多脏器功能衰
竭。

3)烧伤72小时后可出现中毒性休克,由于创面大量的毒素被吸
收,出现毒血症,表现为高热、食欲缺乏、腹胀、腹泻、惊
厥。

4. 血气分析:可出现酸中毒,电解质紊乱。

护理
1.患儿取平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尤其是头面部烧伤或头面部烧伤不明显
也应做气管切开及吸氧的准备,特别是适用于患儿年龄的气管套管;
2.生命体征监测:小儿严重烧伤后常因渗出造成大量体液丢失,有效循环血
容量不足,心率呈代偿性加快,有时可达160—180次/分,在应用强心剂的同时,酌情加快输液速度以改善心肌功能,增加有效循环血容量,减慢心率。

小儿因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全,休克早期体温虽然偏低,但常有随即出现高热现象,加之环境温度较高增加了体耗,如按常规补液公式计算输液量容易出现总液量偏低的情况,应在降温的同时酌情增加输液量。

小儿严重烧伤后呼吸节律不规则;四肢烧伤又不便于血压测量,故休克期患儿的血压、呼吸仅作参考指标。

3.维持有效的血容量: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途径,一般以深静脉穿刺为主,注
意不要因寻找浅表静脉而耽误输液。

1)注意补液的速度和量
休克期的补液量,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小儿烧伤休克期第1个24h补液量
2)补液成分:胶体、晶体、水份三种液体必须交替输入,防止在较长一段
时间内输入一种液体。

额外损失量包括累计损失量和继续损失量,其中累计损失量为无其他并发症患儿入院治疗前通过烧伤创面渗出液体量,继续损失量为入院后通过创面渗出液体量。

累积及继续损失量用2:1等渗液、人血白蛋白、鲜血浆或706代血浆补充,晶体液与胶体液的比例为1-2:1,根据烧伤面积、深度、部位适当调整,一般Ⅱ度、Ⅲ度烧伤总面积>30%,或Ⅲ度烧伤总面积>15%,或头面部烧伤面积>10%均以1:1计算。

生理需要量用1/5张力液体补充。

2:1液用10%氯化钠、5%碳酸氢钠、5%葡萄糖溶液配制,生理需要量用10%氯化钠、5%葡萄糖溶液配制。

不同张力液体的配制方法所需电解质液量(ml)=溶液总量*张力系数*浓度比,其中张力系数为所求电解质液在所配溶液中的张力,浓度比为所求电解质液的生理浓度/所求电解质液的原浓度;所需5%葡萄糖溶液量(ml)=溶液总量-所需电解质液量。

3)补液原则:先晶后胶,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见尿补钾,见酸
补碱,见惊补钙、无效补镁。

4)补液速度:输液过程中结合临床观察指标调整输液速度并计划出每小时输液量,较短的单位时间内输人大量液体易导致脑水肿、肺水肿或心力衰竭发生。

因此,应根据输液量制定输液计划、控制输液速度。

在第一个24小时由于伤后心肝及肾脏和脑组织受烧伤创伤的打击,前12小时的速度不宜过快。

应补一天总量的1/2或3/5,后12小时速度则可根据心脏的承受力和肾脏功能恢复情况,加快输液速度,输入一天总量的1/2;第二个24小时的计划输液量可均衡输入;第三个24小时严格根据尿量和休克症状决定量和速度。

特别是小儿易发生脑水肿,不应以大量饮水来满足患儿的要求。

口渴需要饮水时,可适量饮用,口服林格氏液(ORS)或果味钾等
4.尿量的观察:尿量是判断血容量的一个重要而且较为敏感的指征,可反映
休克的严重程度,是休克期观察的重要指标。

连续每小时尿量如少于每公斤体重lml,即可定为少尿。

烧伤患者在未用利尿剂的情况下,每小时婴幼儿尿量应保持在lOml左右,儿童为20ml左右。

低于此限可提示补液量不足;
超过此限可能为补液过量或单位时间内输入量偏多,应减慢输液速度。

采取“边补边脱”的液体疗法
5.呕吐物及大便的观察:休克期除随时监测生命体征外,还应观察呕吐物颜
色及有无黑便,烧伤早期反应重,上消化道的应急反应也较重,大便变黑,除去饮食的因素外,应及时送检。

静脉滴注西咪替丁或奥美拉唑等,以防应激性消化道出血。

6.创面护理,预防感染
7.保护性隔离
8.疼痛的护理
9.心理护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