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白话文的普及与现代媒体的兴起
白话文的普及与现代媒体的兴起
白话文的优势:
白话文易懂,利于传播发表,利于提高大 众文化水平,可以清楚表达人们说话时的 意思。 评价:白话文是中国发展的需要,它简练, 通俗易懂。以白话文运动为发端的文学革 命,对传播新思想,繁荣文学创作,推广 国民教育,起了重要作用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白话文vs文言文
• “白话”与“文言”的较量,很大层 面上也是两种不同价值体系与社会意 识形态的撞击。 • 文言文→ 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 封建社会→愚民政策→人民文化水品 低→不利于新闻媒体的发展 • 白话文→现代人的思想意识形态 • 现代社会→开明文化政策→利于提高 人民文化水品→有利于新闻媒体的发 展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 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特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 为基础来写作,短小简洁、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 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 形成原因:东汉以前,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 物,价格昂贵、且记录的字数有限,必然要求文辞简 略。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 “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
白话文的普及与现代媒体的兴起, 网络语言与当代新闻媒体
——第三小组
白话文的兴起
一、文言文VS白话文 二、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定义 三、白话文的发展过程
文言文VS白话文
施氏食狮史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 食十狮。适施氏时时适市 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 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 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 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 适石室。
译文:
有一位姓施的诗人,他的名号叫 石室诗士。他特别嗜好狮子,发 誓要吃十头狮子。姓施的常常到 市集里看狮子。十点钟,刚好十 头狮子来到市集。这时,刚好姓 施的(也)来到市集。姓(施) 的看这十头狮子,仗着箭的力量, 使这十头狮子死了。姓(施)的 收拾这十头狮子,到石头做的屋 子。
文言文的定义:
文言文→白话文
• 中国近代报刊话语言述方式由文言文 转向白话文,是近代中国纸质传媒精 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过渡的表现: • 在近代中国,报刊的话语言述方式由 艰涩难懂的文言文逐渐向通俗易懂的 白话文转变,使报刊受众群从专利式 精英读者剥离开来,一部分逐步流向 文化教育程度低的普通读者,从而使 报刊读者面更加宽泛,这也是近代中 国纸质传媒的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过 渡的表现。
白话文的发展过程
• 对于“白话文”的渊源,一般可以追 溯到唐代。一些敦煌史料研究者“基 本承认变文是一种(白话)文学,认 同变文是通俗(白话)小说的肇始” • 文言文同实际口语的距离甚远。这种 情况是不能适应社会和语言的发展的
白话文的发展过程
• (1)唐代寺庙,宣传佛教,用讲故事的方 法吸引群众。一边展示图画,一边说唱故事。 • (2)宋代的“语录”体。 • (3)宋元间又有“话本”。这是说书人讲 说故事的底本。“话”是故事,“本”是底 本,分为小说和讲史两类。前者多为白话短 篇,后者是浅近文言的长篇。 • (4)明清的章回小说,例如《金瓶梅》、 《红楼梦》和《水浒传》等,用当时的白话 书写,使白话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 •
•
中国古代的报纸
•
樵曩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其略 曰: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百僚行大射礼于 安福楼南。某日安北奏诸藩君长请扈从封禅。某日皇帝自 东封还,赏赐有差。某日宣政门宰相与百僚廷争一刻罢。 如此,凡数十百条。 樵当时未知何等书,徒以为朝廷近所 行事。有自长安来者,出其书示之,则曰:“吾居长安中, 新天子嗣国及穷奴自溃,则见行南郊礼,安有籍田事乎? 况九推非天子礼耶?又尝入太学,见丛甓负土而起若堂皇 者,就视得石刻,则射堂废已久矣。国家安能行大射礼耶? 自关以东,水不败田,则旱败苗,百姓入常赋不足,至有 卖子为豪家役者。吾尝背华走洛,遇西戍还兵千人,县给 一食,力屈不支。国家安能东封?从官禁兵安能仰给耶? 北虏惊啮边甿,势不可控,宰相驰出责战尚未报功,况西 关复惊于西戎,安有扈从事耶?武皇帝御史以窃议宰相事, 望岭南走者四人,至今卿士齚舌相戒,况宰相陈奏于仗罢 乎?安有廷争事耶?”语未及终,有知书者自外来,曰: “此皆开元政事,盖当时条报于外者” 樵后得《开元录》验之,条条可复。然尚以为前朝所 行,不当尽为坠典。及来长安,日见条报朝廷事者,徒曰 今日除某官,明日授某官,今日幸于某,明日畋于某,诚 不类数十幅书。樵恨不生为太平男子,及睹开元中书,如 奋臂出其间。因取其书帛而漫志其末。凡补缺文者十三, 改讹文者十一。是岁大中五年也。
近代白话文发展史
• 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市民阶级的抬 头而出现了用当时口语来书写的明清 章回小说。直到清代末年,白话文还 只是局限在通俗文学的范围之内,未 能改变文言文独尊的局面而作为通用 的书面语。
近代白话文发展史
• • • • • • • • 1861年,洪仁玕(1822~1864)《戒浮文巧言谕》,提出了改革文 体的方针。 资产阶级改良派为宣传变法维新、开发民智而提倡白话文。 黄遵宪 (1848~1905)引俗话入诗,宣称 “我手写我口”(《杂 感》) 裘廷梁(1857~1943)认为“白话为维新之本”,发出了“崇白话 而废文言”的口号 陈荣衮第一个明确主张报纸应该改用白话文 1887年出现了近代最早的, 白话报——《申报》的副刊。 王照更声明自己制定的官话字母,只拼写“北人俗话”,不拼写文 言 梁启超(1873~1929)最先向霸占文坛的桐城派古文挑战,创制了 “新文体”,用的虽还是文言,但平易畅达,杂以俚语、韵语及 外国语法,已向着白话文迈出了第一步。 “根据现今能找到的资料,清末最后约十年间,出现过140份白 话报和杂志。”接着白话书报在各地涌现,日见兴盛,其中白话 报纸有10多种,白话教科书有50多种,白话小说有1500多种。
白话文的定义:
白话文又称语体文、俗语,指的是以现 代汉语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它是相对于文言文而说的。 “白话”是指汉语书面语的一种。它是 唐宋以来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起初 只用于通俗文学作品,如唐代的变文, 宋、元、明、清的话本、小说等,及宋 元以后的部分学术著作和官方文书。清 末开始的文体改革可以分为“新文体”、 “白话文”和“大众语”三个阶段。到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才在全社会 上普遍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