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斯密_看不见的手_

论斯密_看不见的手_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J OU RNAL OF RENMIN UNIV ERSIT Y OF CHINANo 14 2008 [基金项目] 国家“985”项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历史基础和思想源流”论斯密“看不见的手”姚开建 [摘要] 斯密讲“看不见的手”的本意是指“神”或“造物主”的作用。

但他在这样讲时提出了一个包含三要素的分析框架,并把它与资本主义经济现实相联系。

后人解读时,把“看不见的手”归于与交换相关的各种范畴。

马克思对斯密的说法有相关的分析与论述。

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可以认为,斯密的这个分析框架表现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单纯的全面肯定,常被用于以简单、抽象的方式说明复杂、具体的经济关系;由于分析的是资本主义经济,但出发点和结果却表现为似乎超越资本主义的、一般抽象的东西,这时,用市场、市场机制代替或说明“看不见的手”,不过是把对“神”的崇拜转为对“市场”等的崇拜。

[关键词] 斯密;看不见的手;交换;马克思[作者简介] 姚开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2) “看不见的手”是亚当・斯密在其著作中提出的。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看不见的手”已成为许多普通老百姓都熟悉的流行名词,同时,围绕“看不见的手”而展开的学术理论探讨也持续不断。

应该说,近年来围绕斯密“看不见的手”的讨论,对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这种讨论有助于人们正确理解和认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既看到了实行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又看到了国家在市场经济健康运行中的适当作用,还看到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伦理学的重要意义。

不过,在讨论中有一些问题可能是被忽视的,比如,如何看待斯密的本意与人们的理解、人们理解上为什么有诸多差异、“看不见的手”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吸引力等。

本文拟说明:第一,斯密讲“看不见的手”的本意,以及他提出的一个分析框架;第二,马克思对“看不见的手”相关的分析;第三,对“看不见的手”讨论中一些观点的分析。

一、斯密讲“看不见的手”的本意及其分析框架 斯密讲“看不见的手”的话,分别出现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中。

斯密在《国富论》中说,每个个人“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只是盘算他自己的安全;由于他管理产业的方式的目的在于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大程度,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

在这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是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

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1](P27)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也以类似的话提到“看不见的手”。

他讲到,“骄傲而冷酷的地主”,并不想同胞的需—79—要,只考虑自己的消费,人们也不能指望从地主那里得到友善心。

但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们对生活必需品作出几乎同土地在平均分配给全体居民的情况下所能作出的一样的分配,从而不知不觉地增进了社会利益,并为不断增多的人口提供生活资料。

当神把土地分给少数地主时,他既没有忘记也没有遗弃那些在这种分配中似乎被忽略了的人。

”[2](P230)斯密的这两段话直接讲的并不是与市场相关的各个概念,而是“神”或“造物主”的作用。

在斯密著作中,经常出现“神”、“造物主”以及对“神”和“造物主”作用的说明。

他在讨论人的行为的动机、动作和后果的各种情况时,看到常常有与行为动机所期望的不同的后果出现。

针对这种情况,他说:“左右世人的命运就在我们最不愿意让它发生作用的地方施加它的影响,并在某种程度上使人们产生有关自己和别人的品质和行为的情感。

”[3](P130)这样的情况,会使人们常常抱怨世人根据结果而不是根据动机作出判断,从而会对美德失去信心。

例如,在经济竞争中,勤劳谨慎、奉公守法的普通劳动者赚不到大钱,而贪得无厌、投机取巧,甚至非法经营的人却成为百万富翁。

但斯密指出:“当造物主在人们心中撒下这种情感变化无常的种子时,像在其他一切场合一样,她似乎已经想到了人类的幸福和完善。

”[4](P131)在最荒唐和不可解释的感情变化的基础上产生了有关正义的法则,造物主不会让人的清白无辜得不到一点安慰,也不会让人的美德全然得不到报答。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到,每一种人性都同样地证实了造物主的深谋远虑;即使在人们的弱点和愚昧方面,我们也会钦佩神的智慧和仁慈。

”[5](P131)在斯密看来,人面对“命运”常是无力的,“虽然人这样从事于改变在事态的自然发展所造成的物的分配情况,虽然人像诗人所描述的神那样老是用特殊的手段进行干预,以支持美德和反对罪恶,并且像神那样力求挡掉射向好人头部的箭,而促使那把已经举起的利剑即向邪恶者砍去,但是,他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愿望来决定两者的命运。

人的微弱的努力不能完全控制事物的自然进程,这一进程太快太猛,非人力所能阻止。

”[6](P205-206)“对宇宙这个巨大的机体的管理,对一切有理智和有知觉的生物的普遍幸福的关怀,是神的职责,而不是人的职责。

人们对他自己的幸福、对他的家庭、朋友和国家幸福的关心,被指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但是,这却是一个更适于他那绵薄之力,也更适合于他那狭小的理解力的范围。

”[7](P306)斯密所讲的“看不见的手”是“造物主”或“神”的手,或者是“命运”的作用。

神管理宇宙的机体,关怀着有理智和知觉的生物,人们的理解力和能力都十分有限,他们受看不见的神的手的指引,在追求个人私利活动中,最终促进着社会的利益。

“看不见的手”就其本意是讲“神”的而为人看不见的手,这对多数评论者来说可能是没有太大异议的。

有人把学说史上经济自由主义发展的第一阶段归为“神学阶段”,认为“看不见的手”是从“自然法”引申出来的理论假说,其先验性和神学性为经济自由主义提供了一个神学性的基础。

[8]但是,人们似乎常常忘记或忽略这一点,而用“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是……”的形式去说明自己的解读,而且解读的种类各不相同。

比如,张志军曾归为5种:经济运行机制、市场调节、利己心、价值规律、自由竞争。

[9]聂文军则指出:“‘看不见的手’已成为经济学界的专业术语广为流传,但人们对它的理解各有不同:美国经济学家伯特・L・海尔巴布罗纳认为,‘看不见的手’在《国富论》中是用来比喻说明过程的有益结果的;米尔德・弗里德曼认为,‘看不见的手’是斯密对一种经济运行方式的设想,在这一方式中,千百万人的自愿行动可以通过价格体系来协调而无需一个人为的指挥中心;还有人认为,‘看不见的手’就是资本主义竞争的自发力量或自发势力;也有人认为,‘看不见的手’就是价值规律;另有人认为,‘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调节,而与之相对的‘看得见的手’就是计划调节,等等。

”[10]国内近年来的讨论中,把“看不见的手”常归于客观规律[11]、价值规律[12][13]、市场机制[14][15]、竞争市场机制[16]、竞争机制[17]等。

这些观点的侧重点与具体分析各有不同,多数还把几种因素合在一起加以分析。

这种分析与“经济人”假定密不可分,人们讨论从利己动机出发的“经济人”假定,力图搞清在斯密的思想中,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和伦理学中的“道德人”有无矛盾,力图分析利己和利他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解释市场机制的神奇作用,这使讨论涉及伦理学,—89—也延伸到现代经济理论前沿———行为经济学。

关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聂文军的解释具有代表性。

他认为,这是“由于斯密最初使用‘看不见的手’只是一种比喻性描述,这就为后继者的自由阐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我们很难把握‘看不见的手’的确切意义,我们完全可以把价格体系、市场调节、价值规律等等内容纳入其中。

”他指出:“从利己的动机开始,经由一个现实的经济活动过程产生了出人意料的积极后果。

斯密‘看不见的手’这一术语明显地包含着对原因与结果的某种不一致的比较,仅仅具有利己的动力,没有特定的经济过程和经济运行方式是难以产生上述结果的。

因此,‘看不见的手’必然包含着某种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力量,必定包含着特定的过程性、制度性的内容,这就是市场经济的过程、制度与运行方式。

”[18]实际上,关于“看不见的手”的讨论是这样的:斯密提出了一个分析框架,即出于利己动机的个人相互进行交换,最终获得公共利益的增进。

斯密把这个框架与资本主义经济现实相联系。

在这里,吸引人的是利己动机引出公共利益增进的结果,斯密把这种结果归于超出人的力量之上的神的意志或力量。

而后人在进行解读时,把神的意志或力量也即“看不见的手”归于交换,因为在斯密的框架中,在动机与结果之间只有这一个中介或中间环节。

又因为斯密是把这个分析框架与资本主义经济现实相连的,因此,后人在解读时,必然依据各自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解,把交换这个斯密那里的“中介”解释为与交换有关的各种范畴,如价值规律、竞争、市场、市场机制、价格体系、市场调节等等。

在斯密的分析框架中,是把进行交换的并出于私利的个人及其活动看做一个要素(原因),得到公共利益增进为其结果,指导原因到达结果的神秘力量是“神”、“命运”的作用。

要注意,这种作用或“看不见的手”不只是在经济领域出现,而是在一切领域出现。

所以,在斯密思想体系中,“看不见的手”不能仅归结为“市场”等。

但是,在后来人们的许多解释中,交换成为个人与公共利益增进之间的一个要素,“神”、“造物主”的作用被与交换及其相关的各种范畴所取代。

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斯密的这个分析框架是与资本主义经济相关联的,因此,关于“看不见的手”的讨论就明显地带上了经济学的理论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马克思对“看不见的手”分析在“看不见的手”是什么的问题上,人们各自提出自己的解读,而对解读的分歧似乎又都视而不见。

这可能是因为,一方面,多数人的答案与市场有关,表现出的差异好像无关紧要。

另一方面,人们的注意力往往被吸引到“经济人”假设方面,并在人的本性是利己还是利他问题上争论不休。

在国内关于“看不见的手”的讨论中还有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引证西方经济学家的论证较多,而较少引证马克思的有关分析。

实际上,马克思对“看不见的手”的思想有明确的分析与论述,这些分析与论述恰恰对我们理解斯密“看不见的手”以及相关讨论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一)在交换价值形式规定上进行的交换分析马克思对“看不见的手”的相关论述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等著作中。

马克思在论述“货币的产生和本质”时指出:“货币制度的和货币制度下产品交换的一切矛盾,是产品作为交换价值的关系的发展,是产品作为交换价值或价值本身的规定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