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及超高层办公建筑核心筒设计研究高层办公建筑及核心筒设计第一篇,超高层发展简介及办公设计基本要求第二篇、核心筒设计一、核心筒概述----分解核心筒二、平面设计三、竖向交通设计四、辅助空间设计第一篇、高层及超高层简介一、价值点第一篇、高层及超高层简介第一篇、高层及超高层简介第一篇、高层及超高层简介第一篇、高层及超高层简介第一篇、高层及超高层简介高层办公建筑标准层规模及有效率1、相关因素1)建筑场地2)投资规模3)使用要求4)有效使用效率5)建筑形体6)体型美学第一篇、办公设计基本要求客观设计2、有效使用效率1)防火分区(2000平方)2)消防电梯数量1500平方一台1500~4500平方二台3)超高层的特殊性3、经验建议综合上述因素,通常建筑高度与标准层面积选择参照如下:100米以内1500平方米100~200米2000平方米在250米左右时其标准层的面积为2200~2500㎡较为合适。
更高时应用”有效使用效率””建筑形体”来综合判定!超高层建筑由于纵向交通的关系,所需核心筒面积较大,而标准层面积一味地控制在2000㎡以内,势必造成使用效率的降低,不经济,同时也不利于办公空间的布置。
但如果平面规模过大,进深过大则内部交通流线组织、防火分区、疏散距离、建筑体形处理等将会出现问题。
第一篇、办公设计基本要求4、国内外超高层办公建筑标准层面积实例:镇江超高层:38层1912㎡西安绿地中心48层2000㎡日本世贸中心:40层2458㎡香港中银:70层2030㎡东京阳光:60层3187㎡纽约世贸中心:110层2711㎡上海环球金融中心100层3364㎡二、高层办公建筑深进尺度、层高及净高1、办公室尺度第一篇、办公设计基本要求>20m (超深度空间)通道宽11~19~(深度空间)4~5m (浅度空间)6~10m (中度空间)尺度控制经验值:根据使用功能、建筑规模、有效使用面积数、室内空间尺度的重组灵活性与实用性,自然采光的环境卫生、视觉空间感受等综合因素,超高层办公建筑的标准层房间进深尺度以10~15m 为宜。
第一篇、办公设计基本要求2、办公建筑层高1)、层高因素l结构梁所占高度l空调主干管的高度及位置l消防喷淋管的高度l电缆桥架高度及位置l照明灯具、入吊顶的高度l吊顶构造高度2)、国内外超高层办公建筑层高实例:镇江超高层:4200西安绿地中心4200香港汇丰银行4400香港中环广场4400香港中国银行4800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500深圳地王大厦3900世界贸易中心4000世界金融中心4300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5003绿地办公项目层高建议值:准甲4000~4200乙级3600~3800甲级4200~4500(不用考虑)第二篇、核心筒设计第二篇、核心筒设计1.0、核心筒概述----分解核心筒核心筒电梯系统楼梯系统辅助空间设备空间竖向交通西安超高层核心筒功能分区一、概述----分解核心筒2.1、核心筒与外部空间的位置关系2.1.1核心筒中央型WWWWA B CDWWW 其中:A 、B 、C 中的进深W 为10~15m ,标准层面积为1800~2500㎡D 中的进深W 宜为20~25m ,标准层面积为2000~3000㎡第二篇、核心筒设计二、平面设计2.1、核心筒与外部空间的位置关系2.1.1核心筒中央型第二篇、核心筒设计二、平面设计第二篇、核心筒设计二、平面设计第二篇、核心筒设计2.1、核心筒与外部空间的位置关系2.1.2核心筒外围型此种能得到其有高度灵活性的大房间,适用于各层功能不同,层高不同的复合结构。
进深W宜为20~25米,标准层面积为1500~2000㎡2.1、核心筒与外部空间的位置关系2.1.2 核心筒外围型第二篇、核心筒设计二、平面设计2.1、核心筒与外部空间的位置关系2.1.3核心筒特殊型进深W宜为10~20m,用于服务设备中央核心用于垂直交通外围为竖井核心主要用于垂直交通,设备竖井分散布置第二篇、核心筒设计二、平面设计2.1、核心筒与外部空间的位置关系2.1.3核心筒特殊型第二篇、核心筒设计二、平面设计2.1、核心筒与外部空间的位置关系2.1.4核心筒占标准层面积比例通常情况下核心筒所占面积比例如下:50高层为11%~14%左右100高层为14.5~17%左右100~200米为20%~22%左右250高层为22%~24%左右300米以上超高层为25%~28%当核心筒占比例过大时,则表明有效使用面积在降低其结果是不经济的,解决的方法有几种:电梯系统:l提高电梯的运行速度,加大载重量l采用双轿厢系统,减少井道空间l采用区中区系统疏散系统:l两台消防电梯与疏散楼梯合用一个前室,可减省4.0㎡l设计不合理第二篇、核心筒设计二、平面设计2.2 电梯数量计算2.2.2 超高层电梯模拟计算5分钟运载能力(12%)候梯时间建筑性质第二篇、核心筒设计二、平面设计2.2.1 基本电梯数量2.3、电梯组平面设计2.3.1电梯与电梯厅的基本组合形式A.走道式利用走道作为候梯空间,可节省平面交通面积,提高实用率;缺点是候梯厅被走道穿越,空间不完整。
第二篇、核心筒设计二、平面设计B.凹室式电梯厅为袋型空间,相对比较完整2.3、电梯组平面设计2.3.1电梯与电梯厅的基本组合形式第二篇、核心筒设计二、平面设计C.组团式电梯数较多时,采用组团方式将多个电梯厅组合起来。
2.3、电梯组平面设计2.3.1电梯与电梯厅的基本组合形式第二篇、核心筒设计二、平面设计A “一”字形电梯组一字排开,分为上下两排,各组群的候梯空间串联起来,形成建筑的内走道,核心筒的各组成部分就沿着走道布置。
特点:核心筒把标准层一分为二,各电梯组群的电梯厅串联起来,形成内走道,走道的两端布置疏散楼梯间,整个交通组织清晰明了,非常简洁。
2.3、电梯组平面设计2.3.2电梯组的排列方式第二篇、核心筒设计二、平面设计第二篇、核心筒设计B “二”字形四组电梯分为上下左右2行2列布置,核心筒形成“鱼骨”状的交通流线,核心筒各组成部分就依附于这个骨架布置。
特点:电梯组群分区明确、易于识别,疏散楼梯与消防电梯占角布置,均衡合理。
2.3、电梯组平面设计2.3.2电梯组的排列方式第二篇、核心筒设计二、平面设计C “L ”字形电梯组除了上述两种平行式的布置方式外,还可以呈L 型布置,两组电梯互相垂直。
特点:电梯组群L 型布置,电梯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联系方便,一个疏散单元位于“L ”型内侧,另一个位于外侧,均衡布置,利于疏散。
第二篇、核心筒设计2.3、电梯组平面设计2.3.2电梯组的排列方式第二篇、核心筒设计二、平面设计D “T ”字形电梯组呈“T ”型布置,相当于两个“L ”型的组合。
平面左右对称,利于交通组织、设备布置以及结构布置。
特点:电梯组群之间分区明确,但又联系方便,既分又合。
疏散单元虽然集中在下方,但疏散口比较分散,不影响疏散距离的制约。
第二篇、核心筒设计2.3、电梯组平面设计2.3.2电梯组的排列方式第二篇、核心筒设计二、平面设计E “十”字形电梯组呈“十”字布置,核心筒内部形成“十”字的走道。
平面中心对称,利于交通组织、设备布置以及结构布置。
特点:电梯组呈“十”字布置,各组群之间分区明确,但又联系方便,既分又合,疏散单元占角布置,中心对称,可使平面各点疏散距离均衡。
第二篇、核心筒设计2.3、电梯组平面设计2.3.2电梯组的排列方式第二篇、核心筒设计二、平面设计F “Y”字形核心筒中部为三角形空间.作为空调机房。
而电梯组群垂直于三角形的三边.每边2组电梯.形成倒“Y”型布置。
特点:电梯组群垂直核心筒外墙,交通组织直接明了,电梯共分为6组,其中两组为穿梭电梯,分别到达2个空中大堂,剩下4组为区间电梯。
疏散单元占角布置,均衡合理。
第二篇、核心筒设计2.3、电梯组平面设计2.3.2电梯组的排列方式第二篇、核心筒设计二、平面设计竖向设计纲要第二篇、核心筒设计第二篇、核心筒设计三、竖向设计3.1. 核心筒的竖向收进3.1.1按电梯分区逐区消减3.1.2核心筒整体缩小3.2 电梯的竖向分区系统3.2.1电梯类别3.2.2电梯分区的优点3.2.3单区电梯系统3.2.4多区电梯系统3.2.5区中区电梯系统3.2.6电梯转换层的位置3.3 楼梯的设计3.3.1楼梯的作用3.3.2疏散楼梯的设计3.3.3楼梯位置与电梯的关系3.1. 核心筒的竖向收进第二篇、核心筒设计第二篇、核心筒设计三、竖向设计对于超高层的核心筒,几乎不可能是上从上到下一成不变的,核心筒基于以下原因在竖向会有变化:1.随着电梯分区的变化而变化。
基于电梯分区的缘故,超高层建筑的电梯井道越往上就越少,核心筒截面自然产生变化。
2.随着竖向空间形态的变化而变化。
3.随着体形的变化而变化。
3.1.1 按电梯分区逐区消减第二篇、核心筒设计第二篇、核心筒设计三、竖向设计当标准层处于低区时,电梯井道最多,处于中区时,低区的电梯井道及候梯厅就可以另作他用了,同样,到了高区时中区的电梯井道及候梯厅也可以腾出来了。
随着标准层越来越小,核心筒平面也越来越小。
香港中银大厦平面3.1.2 核心筒整体缩小第二篇、核心筒设计第二篇、核心筒设计三、竖向设计由于体形的变化,有些建筑物越往上越小,核心筒按分区逐区消减当然也是可行的。
但是容易造成核心筒各向刚度不均衡,引起偏心。
应该设法使它能够以中心为基点整体缩小,就像剥了一层“年轮”,面积减少了但依然是居中布置,各向刚度保持一致。
武汉绿地中心3.1.2 核心筒整体缩小第二篇、核心筒设计第二篇、核心筒设计三、竖向设计武汉绿地中心3.1.2 核心筒整体缩小第二篇、核心筒设计第二篇、核心筒设计三、竖向设计3.2 竖向分区第二篇、核心筒设计第二篇、核心筒设计三、平面设计l每个分区的穿梭电梯(从基层直通中区、高区的电梯转换层)l各分区的电梯l各功能区独立的服务梯(部分兼消防电梯)l观光厅或顶层餐厅的专用电梯l VIP电梯(根据需要设置)3.2.1电梯类别3.2 .2 分区优点第二篇、核心筒设计第二篇、核心筒设计三、竖向设计1) 停站数减少,设备费降低;2) 电梯服务层站减少,运行时间缩短,电梯数量减少;3) 将人员流量大的部门设在低层,提高经济效益;4) 分区停站,使得高速电梯有效使用;5) 低层区电梯机房上部或者高层区候梯厅下部的面积,可另作他用,提高实用率。
3.2 .3 单区电梯系统第二篇、核心筒设计第二篇、核心筒设计三、竖向设计适用于层数不多,建筑面积不大的高层建筑,不分区但可分为逐层停或者单双层停两种方式。
对于超高层建筑来说,采用这种系统无疑是效率低下且投资巨大的,因此几乎没有超高层采用单区电梯系统的例子。
3.2 .4 多区电梯系统第二篇、核心筒设计第二篇、核心筒设计三、竖向设计分区原则:1. 每约10层或十几层分作一区.;2. 低层区层数宜多些,高层区层数宜少些,建筑竖向空间布局时注意,把人多的空间布置在低层区,人多的空间布置在中高层区;3. 电梯的速度可随着分区所在部位的增高而加快,即高层区电梯比中低层区的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