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风筝》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
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
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
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
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
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设计意图:
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难点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为语文园地里的口语交际训练“秋天里的快乐”作一些铺垫。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们”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
3.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4.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今天,老师给咱班的同学们带来了一份礼物,看,是什么?(课件1)
对了,是风筝。
玩过风筝的同学请举手。
喜欢吗?玩风筝的时候心情怎样?(音乐起)
既然大家这么喜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风筝的世界吧!(课件播放)
(调动情绪:如果看到了你喜欢的或熟悉的风筝可别忘了大声告诉我呀!)
现在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看到的风筝吗?(五颜六色、五彩缤纷、各式各样、千姿百态等)不光咱们喜欢风筝,就连古代的诗人也把风筝写进了自己的诗作中呢。
(课件:村居)齐读(齐读)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里面没有写到风筝啊?怎么说这首诗也是写风筝的呢?(这首诗里面说“忙趁东风放纸鸢。
”“纸鸢”就是指风筝。
)
你知道的真多呀,还了解什么?
好,欣赏了风筝和古诗,感受了那么多的快乐,现在,一起上课吧!
(二)学习做风筝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就是——风筝。
伸出你的食指,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师边写边指导两个字要对齐)
课文讲了什么呢?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边听边想。
指导朗读“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
4.课文那个段落讲了做风筝?自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孩子们的心情怎样?
生: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
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课件出示句子)看,书中的小伙伴用查词典的方法理解了“憧憬”的意思,那你理解吗?说说看。
师板书“憧憬”,你发现了什么?(都有树心旁)再看剩下的部分,“童”“景”
憧憬就是儿童心中最美的一幅画呀!那你能告诉我你心中最美的憧憬吗?
就让我们也跟随作者和他的小伙伴们一起制作蝴蝶风筝吧,音乐起,齐读“在芦塘里——和希望。
”
师:小姑娘,看你做得这么认真,你在憧憬什么?
小伙子,瞧你做得这么专心,你在想些什么?
是啊,每个孩子都在心中有个美好的心愿,都充满了(点红“憧憬和希望”)再读句子。
可是风筝做好了,却什么都不像了,现在孩子们的心情还快乐吗?你从那儿读出来的?(依然)
不是什么都不像吗?怎么又被称作“幸福鸟”呢?为什么孩子们还要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上面呢?
对于每个人来说,这种心灵的自由与快乐都是最幸福的事情。
童年做风筝那美好的一幕已经清晰地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
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一份美好与甜蜜再来读这一段。
(学生感情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三)学习放风筝
指名读3、4自然段,画出描写孩子们心情的句子。
生交流,师出示句子。
风筝刚刚飞上天空的时候,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它的姿态?(翩翩飞舞)我们通常用“翩翩起舞”这个词语形容什么?
(形容蝴蝶、形容像孔雀那样的鸟)
在作者的眼中,那只什么也不像的风筝就像你们眼中的色彩斑斓的蝴蝶、孔雀一样翩翩起舞。
请你再来读一读。
(学生练习读,指名汇报)
4.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他们究竟是怎样地说呢?你能想像得到吗?(惊奇、羡慕)
师:羡慕我们无忧无虑的生活。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
是呀,我们拥有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拥有着那个年龄段独有的天真和快乐,这怎能不让人羡慕呢?请你带着这份孩子们的快乐和村里人的羡慕再来读读这一段。
(学生练习读)
5.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
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
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此时,孩子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画出描写心情的句子。
6.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怎样的风筝呢?这只让我们牵肠挂肚、寄托了我们这么丰富的情感的风筝到底有没有找到呢?(出示文字投影,课文的最后一段: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
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不管风筝有没有找到,但是这些孩子一定可以找到的是——希望、幸福、理想、快乐和童真。
10 风筝
做憧憬快乐
放快活兴奋
找焦急重燃希望
希望、幸福、理想、快乐、童真
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上得成功在于:能把《新课程》崭新的理念在上课前一节课先和学生讲清楚,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告诉学生:老师和他们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讲台并非是老师专有的阵地,老师要常常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也神采飞扬站在这里施展自己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每颗种子都感受到春天的阳光。
我对学生提出几个“允许”: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论,允许保留不同于老师的观点,允许随时质疑老师的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