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摘要 (1)Abstract (1)绪论 (2)一、唐代诗文中的蝴蝶意象内涵 (3)(一)忠贞爱情的代表 (3)(二)灵魂与死亡的象征 (4)(三)自由的向往与追求的精神 (6)(四)生命短暂的伤感与人生的苦闷的哀叹 (7)二、唐人蝴蝶意象的审美趣向成因 (9)(一)前代文人对唐代诗人的蝴蝶意象的濡染 (9)(二)传统审美文化心理对唐人的影响 (10)结语 (11)参考文献 (11)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在中国诗文中,蝴蝶这一文学意象自庄周提出的“蝴蝶梦”之后,便广泛的运用在诗人的诗歌创作中。
特别是在唐代,凭着唐代诗人对蝴蝶文化的汲取与继承并延伸扩展,使忠贞爱情的代表,灵魂与死亡的象征,自由的向往与追求,生命短暂的伤感与人生的苦闷等成为蝴蝶意象的基本内核,本文将通过前代文人对蝴蝶意象内涵的濡染和传统审美文化心理对唐人的影响来分析唐人对蝴蝶意象的审美趣向成因。
关键词:唐诗;蝴蝶;意象;审美情趣AbstractIn China prose, after the butterfly as special image from a "butterfly dream",widely used in the poet's poetry. Especially in Tang Dynasty, with the poets of the Tang Dynasty butterfly culture and inherit and extended, on behalf of the faithful love, the soul and the symbol of death, desire and pursuit of freedom, sad and life ephemeral world, become the basic kernel butterfly image, investigate its reason, the former literati to butterfly image connotation and aesthetic culture of Chinese nationality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aesthetic interest.Keywords:Tang Poetry; Butterfly; Image; Aesthetic taste绪论意象是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和美学的重要概念之一。
“意象”对心的强调和关照,使我国古代艺术家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从而刺激了我国古代艺术创作和理论的发展。
蝴蝶一直为中国艺术长河中绵延不绝的一个唯美意象。
蝴蝶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
而蝴蝶意象在外国作品中则很少见到,自庄子提出的“梦蝶”后,经过发展与演变使蝴蝶意象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个特色。
国内的研究大多偏向蝴蝶意象的情感蕴含和蝴蝶意象的产生,也就是从蝴蝶的形体与生命形式来解释蝴蝶意象的产生与情感蕴含。
例如蒋向艳的《蝴蝶在中国古典文学里的两个文化涵义》,而庄子最初的蝴蝶意象至今还是学者的重点研究对象,例如刘文英的《庄子蝴蝶梦的新解读》。
仅次于庄子的便是李商隐以“爱情”为主的蝴蝶意象的研究以及唐代与近代诗人作品中蝴蝶意象的研究。
例如吴晶的《论蝴蝶意象在李商隐诗中的多重涵义》和张新的《新诗中的蝴蝶意象》,还有不可忽视的,就是从对蝴蝶意象的分析来折射民族审美文化心理、历史文化内涵和中国传统思想。
本论文主要对唐诗中出现的蝴蝶意象进行分类,整理出在唐代诗人对蝴蝶赋予的主要意象,从而理解唐代盛行的蝴蝶意象对至今的影响与蝴蝶某些意象的固化。
在中国文学史中,蝴蝶以其身美、形美、色美、情美而广受诗人们的喜爱。
在诗中蝴蝶超越了作为昆虫本身的含义,成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诗意存在,也就是成为了特定的象征符号。
经文人长期的渲染和文化积淀,至唐朝,蝴蝶意象成为特定的情感载体的运用达到了一个顶峰,承载着更丰富的情感和意蕴。
意象是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和美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古诗词中的一个范畴;从艺术角度而言,古典诗词中的蕴含就是由意象组合而成的,所谓的意象就有表意之象、表情之象,它结合了形象和感情意蕴。
①蝴蝶一直为中国文学长河中绵延不绝的一个唯美意象。
蝴蝶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
自庄子提出的“梦蝶”后,蝴蝶意象便在古诗文中隐匿去了,这一隐就隐去了八百多年。
直到南宋的鲍照,才重新又关注到蝴蝶意象。
而蝴蝶意象出现最多的是在唐代时期,最具代表的诗人是李商隐,他在《锦瑟》一诗中直接化入庄周梦蝶的典故,和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庄子做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呼应。
至此,蝴蝶的意象在中国唐代诗文中得到了延伸和升华,也就是说,蝴蝶意象在唐代的诗人和诗文中得到充分的运用和展示。
而在唐代诗人对蝴蝶意象的运用中,“爱情”、“灵魂”、“自由”、“人生感叹”这些意象成为了常用的蝴蝶意象。
经过发展与演变使蝴蝶意象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个特色。
一、唐代诗文中的蝴蝶意象内涵蝴蝶意象的运用最鼎盛时期是唐朝。
在我粗略考略中,大唐诗人中涉及蝴蝶或体现蝴蝶意象的有479首代表性的诗作,蝴蝶意象多彩纷呈,从蝴蝶意象所体现的内涵来看,唐诗中的蝴蝶意象有如下几类:(一)忠贞爱情的代表在变幻莫测的世界里,人们对事物总追求着一种永恒与一份执着,也是对忠贞爱情的向往与追求,而蝴蝶便成全了人们的这一向往。
因为在人们的观念中,蝶是美好的,能带给人以无限的想象。
蝴蝶忠于情侣,一生只有一个伴侣,双宿双飞直至死亡,是昆虫界忠贞的代表之一。
这种一生的坚持与不变是一种①沈鸿.古诗词中秋愁意象解读[J].文学教育(上),2008:56.执着,以致这一属性暗合的文人的心理,故生发成独特的意象固化下来,代表着纯洁忠贞的爱情。
李白现存的诗作中, 涉及蝴蝶的共有五首,其中李白《长干行二首其二( 郎骑竹马来)》一诗中“八月蝴蝶来, 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 坐愁红颜老。
”①写遥思丈夫远行经商,妻子见到青苔、秋叶、蝴蝶而触景生情,忧思不断,颜容憔悴,渴望丈夫早日归来;这里用蝴蝶的双宿双飞的特质来映射出妻子渴望与丈夫如蝴蝶般双宿双飞的愿望,也反映出妻子为丈夫“坐等红颜老”的忠贞爱情。
还要指出擅长爱情诗的晚唐诗人李商隐,他很多流传千古的名作中运用的蝴蝶意象大多与爱情有关,如:李商隐的《蜂》诗中“青陵粉蝶休离恨, 长定相逢二月中。
”②用“青陵粉蝶”喻妻子王氏,嘱咐其不必离恨重重,期望在二月春暖花开之日,彼此重逢,以此诠释彼此间真挚的爱情。
刘希夷的《公子行》诗中“的的珠帘白日映,娥娥玉颜红粉妆。
花际徘徊双蛱蝶,池边顾步两鸳鸯。
”③诗人把蝴蝶和鸳鸯引入诗中,用昆虫与水鸟的结合来比喻公子和艺伎的相爱,双方互相对爱情的盟誓,愿像蝴蝶般双宿双飞,像千年古树般永不变心,这誓言是坚贞的。
自李商隐后, 蝴蝶成为爱情的专用意象的代表更为确定了。
(二)灵魂与死亡的象征在许多作品中的人死后变化成为蝴蝶,蝴蝶之所以可以象征死亡,一个原因是蝴蝶轻盈又会飞翔,非常符合人们心目中灵魂的特点,蝴蝶是灵魂的象征,是中国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
蝴蝶意象在中国古文中最早出现于《庄子·内篇·齐物论》中:“昔者庄周梦为蝴蝶, 栩栩然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 不知周也。
俄然觉, 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蝴①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26.②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539.蝶, 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①这里, 蝴蝶成了梦幻的象征, 充满了迷离奇幻、飘然灵动的色彩,这是庄周对生死问题的思考, 对死亡的领悟;在庄周心目中, 活着未必胜过死亡,死亡是一种对肉体和现实束缚的解脱, 显然蝴蝶是最适合表达这一意象的意思。
由于庄子开创“蝴蝶梦”这一意象的典型性,使得后世诗人在作品中常常借鉴。
有受庄子影响的武元衡《西亭题壁寄中书李相公》中“空馀蝴蝶梦,迢递故山归。
”②这里的“蝴蝶梦”也借鉴了庄子梦蝶的虚幻梦境,正如“人事等浮游,朝暮不自由,打破世界蝴蝶梦价格休。
”③比喻虚幻之事、迷离之事。
张祜在《题真娘墓( 在虎丘西寺内)》里有“佛地葬罗衣,孤魂此时归。
舞为蝴蝶梦,歌谢伯劳飞。
翠发朝云在,青娥夜月微。
伤心一花落,无复怨春辉。
”④借用了庄子的经典“蝴蝶梦”表达自己对生死的感慨, 相对于庄子少了几分洒脱, 更多的是一种感伤与哀叹。
白居易的《秋蝶》中“夜深白露冷,蝶已死丛中。
朝生夕俱死,气类各相从。
”⑤傍晚的凉风吹散了美好的景象,瑟瑟秋风,不仅“吹”落了秋花,也“吹”落了蝴蝶,这是一种伤感的画面,也是一种对生命的顿悟;“朝生夕俱死,气类各相从。
不见千年鹤,多栖白丈松。
”⑥世间万物各有其主,也各适其天。
秋蝶有秋蝶的归处,仙鹤有仙鹤的栖居。
这是对死亡的顿悟。
人死后,会变成各种各样的动物或者其他的东西,这是中国人的一种十分普通的轮回观念,特别是当佛教传入中国后这种观念就越来越深入人心。
之所以把蝴蝶与灵魂联系在一起,也与蝴蝶的生理特征有关;蝴蝶属于完全变态昆①方勇,陆永品.庄子诠评[M].四川:巴蜀书社,1998:15.②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316.③张兵.五百种明清小说博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25.④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510.⑤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431.虫,一生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次蜕变,每次蜕变都是一次重生和撕心裂肺的疼痛。
世人感叹蝴蝶展翅翩跹的美丽,实际上是从蝴蝶破茧而出、振翼飞翔的大痛快、大超脱中找到抵御生死的信念,在痛苦生命边缘一旦进入再生的循环,便可获得重生。
或许蝴蝶由蛹成蝶, 由蠕动到飞翔陨落的一生经历让古代人感到好奇并怦然心动, 由此认为翩跹的蝴蝶与人们所相信不死的灵魂转世投胎后的永恒飘摇有极相似之处, 从而形成形象互渗和物化。
也可以代表着一种超脱、唯美、而脆弱的性格。
这种化蝶的文化意识在古代就十分流行, 是一种轮回观念的表现形式, 这种表现形式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而这种寄托表达人们所崇尚灵魂不死的“永恒”。
(三)自由的向往与追求的精神蝴蝶栖息于花丛、草木之间,随风飞扬,闻香而至,饿即食、累即歇,自由蹁跹,无拘无束,使人体味到回归大自然的逍遥自在。
也可能是蝴蝶扇动羽翅乘风而飞的轻柔姿态与悠然神态,使人觉得对蝴蝶的悠游自在是渴慕而不可及的,人们会从这里得到某种联想,特别是当感情受到压制时,对蝴蝶无拘无束的行为更加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