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新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新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2)播放课件:石子入水后荡起的水纹——从中发现圆。
(3)播放动画:向日葵、鲜花、光环、波——感受美丽的圆。
2、导入语: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我们就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奥妙。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素材,举例说明生活中物体上哪里有圆。
从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引入,让学生感受圆的神奇魅力。播放课件: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课件.ppt。这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阶段,激发学生情趣。教师通过动画创设情境来激励学生的思维活动及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动手操作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通过让学生在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中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积极合作,这样做有利于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体验成功的喜悦,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在这里学生的学习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刚刚形成的知识得到活学活用,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一堂课好的“序幕”如同“吸铁石”,可以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让学生通过“寻找圆、举例圆、欣赏圆”,进而引出要学习的内容,贴切、自然,这样可以一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需要,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圆的美及无处不在,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来体现画圆的方法多样化,二来结合不少学生在课前已经学会用圆规画圆这一情况,我在教学时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用“兵教兵”人方法让全班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
学会使用圆规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步骤,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并进行有关圆的简单计算。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新课
1、从生活中引出圆
(1)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圆。
直观形象的三维动画,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思维,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
用圆规画一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并标出O、r、d。
独立练习。
培养作图技能。
1.判断:(1)在同一个圆内只可以画1条直径。
(2)所有的圆的直径都相等。
(3)同圆的半径都相等。
(4)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2.选择:(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 )。
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引导学生探索、
发现圆的特征。
(2)用课件的动画和轨迹跟踪功能,验证圆的半径、直径有无数条。
(3)师生互动,验证圆的特征。
(1)学生借助圆形纸片,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数一数等活动,对折痕进行观察分
析。
(2)合作学习活动。
(3)学生分组讨论圆的特征。
拓展空间,置学生于探索者、发现者、合作者的角色,在探索研讨过程中了解圆各部分的动态变化,掌握半径、直径的本质属性。
让学生充分操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让学生算出相对应的直径或半径,填入表格中。
独立练习。
(1)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车轴应装在哪里?
(2)Flash课件:小老虎、兔子、猴子赛车。其中兔子的车车轮是方形的,猴子的车轮是椭圆形的,小老虎的车轮是圆形的。
学生观看比赛,并讨论、汇报交流。
三、教学目标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并进行有关圆的简单计算。
2.学会使用圆规,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步骤。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计算机、投影仪显示课件内容。
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圆,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发现规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能力及初步空间观念,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用生活中典型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验证圆的特征。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与巩固。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圆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是青岛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数学》第五单元第一课时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掌握画圆的步骤与方法。
二、学生分析
圆形物体在日常生活中极常见,学生在学习《圆的认识》前,对圆有极其丰富的感性认识。圆的相关知识与特征,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索都能获得,学习难度方面站在小学生的角度,他们可能对于圆的半径、直径有无数条这一点,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周髀算经》:圆出于方,方出于矩。
动画演示:圆向方的渐变过程。
学生独立操作课件,并交流课前搜集的其它有关圆的知识。
《标准》指出: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让这些解释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在几何学领域的独特贡献。
圆的画法
教师示范画圆。
多媒体演示圆规画圆的过程(直观、动态地展示)。
学生尝试画圆,说出画圆的体会并讨论。
A.半径长度B.直径长度
(2)从圆心到( )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
A.圆心B.圆外C.圆上
(3)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 )叫直径。
A.直径B.线段C.射线
让全体学生用比手势的办法判断。
组织各组学生进行比赛,(以各组的正确率为标准)。
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符合《标准》中要求数学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学习是一种过程,是一种不断经历尝试、反思、解释、重构的再创造过程。
(1)通过自学课本,问学生有新的收获直径和半径)
(3)让学生想提出问题。
学生完成练习,汇报交流。并提出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让他们自己解除困惑。
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诱发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主探索、尝试,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墨子《墨经》定义:“圆,一中同长也”(意思是:圆有且仅有一个中心,从圆心到圆周上任何一点距离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