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肢动物教案
仔细观察,总结出表中五种动物的共同点,并回答问题。(求同比较法)
回答:它们体表都较硬,身体分节。
老师在表述时,思路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6)纠正错误的前概念
三、人类的生活关系
四、小结
巩固新课
五、下节内容安排
表述:节肢动物是动物界的第一大类群,它分为很多种类,如:昆虫类,像蝗虫、七星瓢虫等;蛛形类,像蜘蛛、蝎子等;多足类,像蜈蚣、马陆等;甲壳类,像虾、蟹等。这几类动物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毛毛虫是昆虫的幼虫,所以也属于昆虫,只是它在幼体时没有表现出昆虫的特征,但它发育为成体后就具有了昆虫的特征。
表述:节肢动物是动物界的第一大类群,它的种类如此之多,与人类的生活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物小课堂环节
利:食用、做药、传播花粉、实验材料
弊:传播疾病、危害农作物
它们的生活环境状况:环境污染严重、植被破坏。
这就是节肢动物的主要形态结构特征。从而就解决了第3个讨论题。
仔细观察教材14页的图片,结合15、16页内容,完成15页这个表,并思考讨论部分的两个问题
代表同学回答相应问题,其他同学仔细听并检查同学的回答是否完全正确
仔细观察和比较表中五种动物的异同点,并回答问题。(求异比较法)
回答:蝗虫和七星瓢虫比较相似。它们体表都较硬,身体分节,都有翅膀,触角,三对足。
2结构及功能:身体分节,分部
头部:-----取食和感觉中心
一对触角起感觉作用,且是分节的。
一对复眼有许多小眼组成,在视觉上起主要作用;三个单眼只能辨别明暗,眼不发达。口器用于取食。
胸部:-----运动中心
两对翅膀,适于飞行,最外面那对翅膀较硬,称为前翅,下面那对翅膀较软、薄,称为后翅;前翅可以保护后翅,后翅用于飞行。三对足,都分节前足、中足适于爬行,后足发达,善于跳跃。
第一大组的完成七星瓢虫的特征总结,第二组完成蜘蛛,第三组完成蜈蚣,第四组完成虾。(2分钟)
蝗虫刚才讲了,我们就不多讲了。
请第一大组的同学给大家说说七星瓢虫的特征。
好,我们来看一下是否正确
请第二大组的同学给大家说说蜘蛛的特征。
是否正确
请第三大组的同学给大家说说蜈蚣的特征。
是否正确
请第四大组的同学给大家说说虾的特征。
2、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观察图片,填写表格,归纳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能力目标)
3、提高学生保护环境和保护动物的意识,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用具
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课前安排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运用观察、归纳的科学方法总结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4、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5、节肢动物与人类的生系有利有弊
表述:预习下节内容鱼,完成导学案上的任务。
老师在表述时,思路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看黑板,联系刚才所学的特征,再次判断黑板上的几种动物中哪些属于昆虫?其他的又属于什么动物?
回答:蝴蝶、蜜蜂、蚂蚁、蜻蜓、螳螂、属于节肢动物中的昆虫,蜈蚣、蜘蛛不是昆虫,只属于节肢动物。毛毛虫不知道。
怎样保护:保护环境,保护植被(少用塑料袋,不乱排放污水,爱护花草树木,不乱砍滥伐等)
如何灭蝗
向动物学习:蚂蚁蜜蜂
金蝉脱壳
仿生
小结:
1、常见的节肢动物
蜜蜂、蝴蝶、苍蝇、蚊、蛾、蟋蟀、蝉、蜘蛛、蜈蚣虾等
2、蝗虫的结构及功能
注意:眼不发达;呼吸器官是气管不是气门,位于腹部,听觉器官也位于腹部。
3、昆虫的基本特征及常见的昆虫
思索
仔细观察图片
回答:蜜蜂、蝴蝶、蜘蛛、蚂蚁、蜻蜓、蜈蚣、螳螂、毛毛虫等。
仔细阅读教材内容,分组讨论,前后桌可以交流讨论。
同学讲解蝗虫的结构组成。(可结合教材15、16页文字描述和蝗虫结构图讲解)
回答:蝗虫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头部有一对触角,三个单眼和一对复眼,还有一个口器;胸部有三对足,分别是前足、中足和后足,还有两对翅膀。腹部有气门。
提问:在外面弄了一层壳,有什么用呢?想一想外骨骼有什么作用?
表述:对它的外表披一个“盔甲”起保护它身体的作用,像我们前面讲的软体动物,缢蛏的壳也起保护身体的作用。蝗虫的外骨骼除了有保护作用外,还能起到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启发诱导)
事物具有两面性,外骨骼给蝗虫带来好处的同时,也给它带来了一些不便,如:外骨骼起到保护和防止失水的作用,但限制了蝗虫的发育和长大,所以蝗虫需要定期蜕皮,发育为成虫以后才结束蜕皮。
课前通过制作导学案分发给同学,让学生自己先去预习,解决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利于课堂内容的讲解。从初中学生的年龄、心里、认知特点出发,采用新奇图片导入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处又利用这几张图片提出问题,暴露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注重了学生的易混淆点,为后面内容的讲解以及错误概念的纠正做好了铺垫。随后让学生分组填写特征总结表并表达交流结果,观察蝗虫实物后学生代表先向大家介绍蝗虫的各结构及相应的功能,老师再来总结,在总结时对知识点用形象、趣味的言语进行高度概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利于学生长久记忆;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老师再赋予趣味性的语言幽默一下课堂,整个活跃的氛围就起来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总结昆虫的基本特征以及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的科学方法,自己得出结论,建构知识,发生意义学习,从而较好的解决了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接着让学生回答上课前所提出的问题,并让他们判断自己当时的答案是否正确,纠正学生的错误概念并再次强化昆虫的基本特征以及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前后呼应,一举两得。最后一个内容是节肢动物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放手让学生解决,学生代表当小老师主持大家学习这个内容,同学表达交流自己的看法以及分享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信息。培养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的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同时在表达交流的过程中树立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意识;初步形成辩证看待问题的思想,要科学合理的利用生物资源。
表述:至于同学们说的这些是否是昆虫,我暂时不说,同学们先自己去探究,去发现。相信同学们学习完节肢动物以后就知道了。
我们首先来学习蝗虫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功能。课前也安排大家预习了,现在再用2分钟看看蝗虫有哪些结构?各结构有什么功能?等一下请同学给我们介绍蝗虫的结构。(15页第2段)
表述:请一位同学给我们介绍蝗虫有哪些结构,试着说说各结构有什么作用。大家掌声欢迎。可结合教材15、16页文字描述和蝗虫结构图讲解,也可以用挂图讲解。
因此,昆虫与节肢动物的关系是:节肢动物包含昆虫
画图表示;例:如我们三中初中部,包括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
提问:知道了节肢动物与昆虫的关系,也知道了昆虫的特征,那么同学们之前所谓的昆虫,现在可不可以判断了呢?
表述:回答正确。蝴蝶、蜜蜂、蚂蚁、蜻蜓、螳螂、都具有昆虫的特征,即: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而蜈蚣和蜘蛛仅具有节肢动物的特征,即: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调动刚才看书所获得的信息,思考外骨骼的作用。
回答:保护作用
老师在表述时,思路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学生观察实物找一找听觉器官的位置
(3)各组代表回答相应问题
(4)昆虫基本特征总结
(5)节肢动物特征总结
表述:请同学仔细观察教材14页的图片,结合15、16页内容,完成15页这个表,并思考讨论部分的两个问题
老师在表述时,思路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学生代表主持学习节肢动物与人类的生活关系,积极参与,畅谈自己的想法,分享课前搜集的信息资料。
记住课后任务并完成
板书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
一、代表动物---蝗虫
二、昆虫的基本特征
一对触角
二(两)对翅(一般)
三对足
三、节肢动物的主要形态结构特征
蝗虫是昆虫的代表动物,七星瓢虫也属于昆虫,它们具有一对触角,两对翅膀,三对足。这就是昆虫的基本特征。这就解决了讨论部分的第2题
但是书上为什么说一般具有两对翅呢?像蚂蚁它也属于昆虫,但有些蚂蚁是没有翅的,大多数的昆虫具有两对翅,所以才说一般具有两对翅。苍蝇、蚊子、果蝇、蝉等都属于昆虫。
因此昆虫的基本特征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一、二、三”。
二、不足之处
对新课程理念虽有认识且也有部分落实,有课改的味道,但是,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不够深入,从而导致了落实不彻底,不全面。如:探究性学习在本节课中体现就不明显,不突出,学生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意义学习,但是不够彻底。面向全体学生也落实不彻底,每次的回答都是叫学生代表,在语言表达与组织能力培养上也只是这部分同学得到锻炼,在这方面存在着局限性。能力和情感目标虽都有提到,但是效果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实现。在导入激兴方面,没有达到“让学生对本节内容充满好奇,渴望获得知识”的效果。在教师基本功方面,声音小,语速快,板书字迹不是很规范,教鞭利用不合理。挂图的运用没有注意细节,遮挡的纸是报纸,上有彩图,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时间控制不是很好,与一堂精品课相比,本节课不完整,没有练习巩固环节。学生在表达成果时没有认真听而是去写板书;对于边板书边讲解的能力还是不够,讲的时候会忘记板书;对学生的能动性估计过低,害怕他们完不成任务;有些地方应放手让他们自由讲,如:蝗虫的结构组成以及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虽然让他们讲了,但是受到我的限制,我规定了内容的方向及顺序,他们的思想受到束缚,自己的想法就没有充分的表达出来。最后还有蝗虫实物的利用,没有利用好使其发挥出直观实物的教学效果,由于担心蝗虫会跳动,影响课堂纪律,所以就把蝗虫迷昏,不跳动了,有的把后足弄断了,失去了真实感。
二、讲授新课
(30分钟)
1、暴露前概念
2、特征总结
(分组完成,组内分工)
软体动物是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那么第一大类群是什么动物呢?
表述:我们先来看几张图片(介绍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