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计划编制指导书编制:审核:批准:颁布日期:2011年7月25日实施日期:2011年7月25日文件修订履历1.目的针对产品制造过程,通过对其控制特性的过程监视和控制方法来最大限度地减少过程和产品变差;并随着测量系统和控制方法的评价和改进对其进行修订,使控制计划在整个产品制造过程中得到保持和使用,确保按顾客的要求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
2.范围适用于公司内所有产品的质量控制策划。
3.定义样件控制计划:在样件试制过程中,对将要涉及的产品尺寸测量、材料和性能/功能试验做出描述。
如顾客有要求时,研发小组应编制样件控制计划;样件控制计划中的内容必须包括产品的全尺寸检验和功能/性能试验(破坏性试验除外),且必须100%的检查。
样件试制数量一般为2—5件。
试生产控制计划:在样件试制之后,大批量生产之前,对产品/过程特性所涉及尺寸测量、材料和性能/功能试验、过程控制、检验和试验的测量系统等做出描述。
试生产控制计划中的内容必须包括产品的尺寸检验和功能/性能试验(破坏性试验除外),试生产试作的数量一般为300—400件之间,除非顾客另有书面规定。
量产控制计划:在批量生产过程中,对产品/过程特性所涉及尺寸测量、材料和性能/功能试验、过程控制、检验和试验的测量系统做出书面描述。
量产控制计划中的内容必须包括产品尺寸检验和功能/性能试验(破坏性试验除外)、产品最终审核,且其检查的频率和容量可以以抽样的方式进行(生产控制计划中的全尺寸检验和功能/性能试验的检查频率和容量一般为每种产品每年至少一次和一件)。
4.职责和权限研发小组负责制定样品、试生产和量产控制计划;研发小组负责管理样品、试生产和量产控制计划。
5.程序控制计划制定的时机在样件试制之前,制定《样件试制控制计划》;在试生产(小批量)生产之前,制定《试生产控制计划》;在试生产结束后,批量生产前,研发小组根据试生产的实际情况和生产经验,对试生产控制计划进行修订和扩展,形成量产控制计划。
控制计划的制定原则控制计划应包括原材料接收和检验过程、产品制造和检验过程、产品出货检验等所有的过程,包括确保所有过程输出处于受控状态的所有要求。
控制计划应列出各过程控制中控制特性的过程监视和控制方法,及所使用的控制措施,并随着测量系统和控制方法的改进而进行修订(控制计划的动态特性)。
针对新产品,研发小组应建立和制订其单独的样件控制计划、试生产控制计划、量产控制计划;针对常规产品(老产品),研发小组应根据其系列分类和相同的工艺流程、过程建立和制定其通用的生产控制计划。
控制计划的制定过程为了达到过程控制和改进的有效性,研发小组应利用所有可用的信息来制订控制计划,制订控制计划的信息可包括:a) 过程流程图;b) 过程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PFMEA);c) 特殊特性;d) 从相似零件得到的经验;e) 研发小组的经验及对过程的了解;f) 设计评审;g) 优化方法(如:QFD,DOE等)。
针对产品/过程的特殊特性及其它特性确定需要控制的内容控制的内容中必须有对产品/过程的特殊特性/产品的检验和试验进行控制的描述。
确定为避免生产不良品或操作失控所需的纠正措施(即反应计划)。
控制计划的制定采用标准的《控制计划》(附件-1)表进行,如顾客有特殊要求时则依顾客规定的表单进行。
控制计划作成后,研发小组用《控制计划检查表》对控制计划进行完整性检查。
控制计划是一动态文件,当下列条件发生改变时,研发小组应及时更新控制计划:a) 产品设计变更;b) 过程变更;c) 检查方法/频次发生变更;d) 测量系统发生变化;e) 过程不稳定;f) 过程能力不充分等。
控制计划的实施与管理a) 顾客未要求提供控制计划时,则一个单一的控制计划可适用于相同过程、相同原料生产出来的相同系列的产品;但当顾客要求提供控制计划时,则必须向顾客提供单一的控制计划。
b) 控制计划一般不能直接用于指导生产,因此要根据控制计划中的控制项目和要求,编制一系列作业指导书,供现场具体的操作人员使用。
c) 控制计划是受控文件,需按照《文件管理程序》进行控制。
标准《控制计划》表格的填写(1) 样件、试生产、生产控制计划,表示各阶段适当的分类:a. 样件控制计划----在样件试作过程中,对所涉及的尺寸测量、材料和性能试验的描述;b. 试生产控制计划----在样件试作之后,正式批量生产之前,对所涉及的尺寸测量、材料和性能试验的描述;c. 生产控制计划----在正式批量生产过程中,对产品/过程的特性、过程控制、试验和测量系统的全面文件化的描述。
d. 在相应的阶段前“□”中以“√”表示控制计划的不同阶段。
(2) 控制计划编号:填入控制计划文件编号以利于日后追溯,对于多页的控制计划则填入页码(第页共页)。
(3) 零件编号、更新更改等级:填入被控制的系统、子系统或部件编号。
适用时,填入源于图样规范的最近工程更改等级和/或发布日期。
(4) 零件名称/描述:填入被控制产品的名称/过程的名称和描述。
(5) 公司/工厂:填入制订控制计划的公司名称和适当的分公司/工厂/部门的名称。
(6) 公司代码:填入按采购机构要求的识别号或顾客指定公司的识别号。
(7) 主要联系人/电话/传真:填入负责控制计划的主要联系人姓名、电话或传真。
(8) 核心小组:填入负责制定控制计划最终版本的人员的姓名和电话或传真。
建议将所有研发小组成员的姓名都填入。
(9) 公司/工厂批准/日期:由研发小组组长批准,并填入批准的日期。
(10) 日期(编制):填入首次编制控制计划的日期。
(11) 日期(修订):填入最近修订控制计划的日期。
(12) 顾客工程批准/日期:必要时,获取顾客负责工程的部门的批准。
(13) 顾客质量批准/日期:必要时,获取顾客在公司负责质量的代表的批准。
(14) 其它批准/日期:必要时,获取其他有关人员的批准。
(15) 零件/过程编号:填入零件/过程的编号,该项编号通常参照于过程流程图。
(16) 过程名称/操作描述:填入零件的过程名称,系统、子系统或部件制造的所有步骤都应于过程流程图中的描述一致;过程流程图是描述所述活动的过程/操作名称的最佳方法。
(17) 设备(机器\装置\夹具\工装):适当时,填入每一操作过程中所用到的生产设备的名称,例如:生产过程中所用到的机器设备、装置、夹具或其它工具。
(18) (特性)编号:对每一过程的产品特性和过程特性分别按顺序编号,并填入;实际上在产品先期质量策划过程中,已形成“特殊特性清单”,只要按照特殊特性清单上的编号填入即可。
(19) 产品(特性):填入产品特性的相关内容,产品特性是指在图样或其它主要工程文件中所描述的部件、零件的特点或性能;研发小组应从所有来源中识别组成重要产品性能的特殊特性,所有的特殊性都应列在控制计划中,此外也可将在正常操作中进行过程常规控制的其它产品特性都列入;必要时,填入所有适用的文件,诸如(但不限于):过程流程图、已编号的计划、FMEA 和草图(计算机绘图或其它方式绘图)相互参照用的编号。
◆公司产品特性的分级和定义:①关键特性:如果超出规定的界限就会导致人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和使产品丧失功能。
②重要特性:如果超出规定的界限就会导致产品功能失误或降低原有的使用功能。
③次要特性:即使超出规定的界限,对产品的使用性能也不会产生影响或只产生的轻微的影响。
(20) 过程特性:过程特性是指影响产品特性的过程参数;此栏填入影响产品特性的过程特性的相关内容,过程特性是指在其发生时才能测量出的、与被识别产品特性具有因果关系的过程变量(输入变量)。
研发小组应识别和控制其过程特性的变差以最大限度减少产品变差。
对于每一个产品特性,可能有一个或更多的过程特性;在某些过程中,一个过程特性可能影响多个产品特性。
◆公司过程特性的分级和定义:①关键特性:这种特性在工序中偶尔存在着偏离公差的重大波动,将产生重大的令人难以接受的过高的长期不合格率或次品率。
②重要特性:这种特性在工序中偶尔存在着偏离公差的重大波动,将产生较低的长期不合格率或次品率。
③次要特性:这种特性在工序中偶尔存在着偏离公差的重大波动,将不会产生长期不合格率或次品率。
(21) 特殊特性分类:填入顾客指定的或公司内部确定的(包括与顾客等效的特殊特性符号)产品和/或过程的特殊特性符号。
本公司的产品特性和过程特性统称为特殊特性,且公司自己规定的特殊特性符号如下(若顾客有指定的特殊特性符号,则采用顾客指定的符号标识):①关键特性:用“☆”标识,或用字母“K”标识;②重要特性:用“△”标识,或用字母“S”标识;③次要特性:不作标识。
(22) 产品/过程规范/公差:填入产品/过程规范/公差的要求,产品和/或过程的规范/公差可以从各种工程文件,诸如(但不限于)图样、技术标准、设计评审、材料标准、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据、制造和/或装配及有关技术文件中获得。
(23) 评价/测量技术:填入零件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到的测量设备的名称,包括测量零件/过程/制造装置所需的量具、检具、工具和/或试验装置。
在使用测量系统之前应对测量系统的线性、再现性、重复性、稳定性、偏倚(准确度)和/或小样法进行分析,并相应地做出改进;对需作MSA测量系统分析的测量设备应在此栏中作相应的标识,规定采用“★”符号。
(备注:测量关键、重要特性所用的设备必须作MSA分析)(24) 样本容量/频率:当需要取样时,按照《统计过程控制程序》附件三抽样检验作业指导书中AQL表列出相应的样本容量和频率。
(25) 控制方法:填入对操作进行控制的简要描述,必要时包括程序编号。
所用的控制应是基于对过程的有效分析,可采用(但不限于)统计过程控制、检验、计数数据、防错(自动/非自动)和取样计划等来对操作进行控制。
如使用复杂的控制程序,计划中可填入引用程序文件的特定的识别名称或编号。
控制方法取决于所存在的过程类型,控制计划的描述应反应在制造过程中实施的策划和战略。
为了达到过程控制的有效性,应不断评价控制方法以达到其有效性,例如:当出现过程或过程能力的重大变化时,应对控制方法进行评价。
(26) 反应计划:填入对操作进行反应的简要描述,反应计划规定了为避免生产不合格产品或操作失控所需要的纠正措施。
这些措施一般由最接近过程的人员(操作者、作业准备人员或生产管理人员)执行,生产现场的班/组长监督,并应在反应计划中清晰地将其指定出。
6.涉及文件文件管理程序7.相关记录控制计划控制计划检查表8. Attachment 附件《控制计划》标准格式附件—1《控制计划检查》附件—2附件—1《控制计划》标准格式附件—2《控制计划检查表》顾客或厂内产品/零件号:产品/零件名称:控制计划编制/修订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