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从无症状性转氨酶升高到急性肝炎、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是药物不能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最常见的原因。
随着药物品种的不断增加,药物性肝衰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治疗难度大,预后差。
现回顾性分析本院2001年2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药物性肝衰竭患者56例,并观察其中28例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浆置换治疗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院药物性肝衰竭患者56例,男24例,女32例,年龄23~65岁,平均(39.8±12.3)岁。
56例患者中28例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浆置换治疗为实验组;另28例仅采用内科综合治疗的为对照组。
两组患者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1)病前1~8周或更长时间内有明确用药史;(2)有肝实质细胞损害或肝内胆汁淤积的临床表现;(3)所有病例诊断符合肝衰竭诊疗指南的标准[1];(4)所有患者均无肝病基础。
1.3排除标准(1)排除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衰竭;(2)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妊娠急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病等引起的肝衰竭。
1.4治疗方法1.4.1内科综合治疗(1)明确诊断后停用肝损害药物;(2)卧床休息,补充足够的能量和维生素;(3)应用复方甘草酸苷、茵栀黄、前列地尔、促肝细胞生长素、门冬氨酸鸟氨酸、维生素K1、多烯磷脂酰胆碱、熊去氧胆酸、胸腺五肽等药物保肝、降酶、退黄、调节免疫;(4)每日或隔日静脉滴注清蛋白、血浆支持治疗;(5)14例合并淤胆者加用甲基强的松龙或强的松治疗;(6)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积极防治并发症。
1.4.2血浆置换治疗血浆置换组28例患者自愿行血浆置换治疗,术前签血浆置换知情同意书。
专用人工肝治疗室内,心电监护仪监护心率、血压、呼吸及血氧饱和度,局部麻醉下穿刺桡动脉和肘正中静脉置管建立体外循环通路,采用日本生产的PLASAUTO-IQ人工肝治疗仪进行血浆置换,生理盐水1500~2000ml及肝素15~20mg预充管路,血液流速为60~100ml/min,血浆分离速度为30~50ml/min,每次置换血浆3000~4000ml,术中根据凝血酶原时间调节肝素用量,治疗结束前半小时停止肝素泵入,术后应用鱼精蛋白中和过多的肝素。
根据病情需要治疗1~3次,每次间隔5~7d。
血液回路管和血浆分离器均为1次性使用,严格做好治疗室消毒。
1.5疗效判断标准(1)治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或基本消失,凝血酶原时间正常,肝功正常或轻度异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80U/L,总胆红素(TBIL)<40.0μmol/L];(2)无效或死亡:病情恶化自动出院或死亡者。
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行χ2检验及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临床特点56例(100%)患者均有极度乏力、纳差、皮肤巩膜重度黄染、尿颜色加深,厌油30例(53.57%),皮肤瘀点、瘀斑22例(39.29%),腹胀20例(35.71%),恶心、呕吐16例(28.57%),腹痛、大便颜色变浅14例(25.0%),皮肤瘙痒12例(21.43%),鼻衄10例(17.86%),腹泻6例(10.71%),双下肢水肿4例(7.14%)。
并发症:电解质紊乱24例(42.86%),腹水18例(32.14%),自发性腹膜炎14例(25.0%),肝性脑病6例(10.71%),肝肾综合征4例(7.14%),剥脱性皮炎2例(3.68%)。
2.2引起药物性肝衰竭的原发病结核病14例(25.0%),乳腺增生症10例(17.86%),甲状腺功能亢进6例(10.71%),精神分裂症4例(7.14%),慢性肾炎4例,感冒2例(3.68%),2型糖尿病2例,其余14例(25.0%)患者无基础疾病。
2.3引起药物性肝衰竭的药物抗结核药14例(25%),均为异血浆置换治疗药物性肝衰竭56例疗效分析朱其荣,梅小平(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科,四川南充637000)【摘要】目的分析血浆置换治疗药物性肝衰竭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药物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抗结核药物联合应用易出现药物性肝衰竭。
血浆置换治疗能提高药物性肝衰竭的治愈率,缩短治愈患者的住院时间,且不良反应率低。
结论血浆置换能提高药物性肝衰竭患者的治愈率,是治疗药物性肝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药物性肝衰竭;血浆置换;治疗结果文章编号:1009-5519(2012)07-0966-02中图法分类号:R575.3文献标识码:AEfficacy analysis of plasma exchange therapy in56patients with drug-induced liver failure ZHU Qi-rong,MEI Xiao-ping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Affiliated Hospital of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Nanchong,Sichuan6370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plasma exchange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patients with drug-in-duced liver failure.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in56cases of drug-induced liver failure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 The anti-TB drugs combination use was prone to induce liver failure.The plasma exchange therapy could increase the cure rate of drug-induced liver failure and shorten the patient′s hospital stay with the low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Conclusion Plasma exchange can improve the cure rate of the patients with drug-induced liver failure and is one of effective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drug-induced liver failure.【Key words】Drug-induced liver failure;Plasma exchange;Treatment outcome基金项目:四川省卫生厅项目(0100016)。
通讯作者:梅小平(E-mail:1124377569@)。
现代医药卫生2012年4月15日第28卷第7期J Mod Med Health,April15,2012,Vol.28,No.7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联合用药,消核片10例(17.86%),何首乌10例(17.86%),中草药8例(14.29%),磺脲类6例(10.71%),氯氮平2例(3.57%),氟哌啶醇2例(3.57%),对乙酰氨基酚2例(3.57%),甲苯磺丁脲2例(3.57%)。
2.4血浆置换前后症状体征的变化实验组共接受血浆置换治疗37例次,人均1.32次(1~3次)。
91.8%的患者在血浆置换后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如精神好转、食欲增加、呕吐消失、睡眠改善、腹水减少、腹胀和黄疸减轻。
2.5血生化指标比较实验组第1次血浆置换前及血浆置换后5d,主要血生化指标比较,见表1。
血浆置换治疗后5d丙氨酸氨基转氨酶、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显著降低,胆碱酯酶、清蛋白显著升高,凝血酶原时间显著缩短(P<0.05)。
2.6不良反应在37次血浆置换治疗中,6例患者(16.22%)发生不良反应,其中口唇、四肢肢端麻木3例次,躯干四肢皮疹2例次,皮肤瘙痒3例次,经注射10%葡萄糖酸钙、地塞米松或异丙嗪等对症治疗后好转,均未发生低血压、休克、出血、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2.7临床疗效本组56例中46例治愈,6例病情恶化自动出院,4例死亡,总治愈率82.14%。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治愈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4.383,P=0.036、<0.05。
3讨论大多数药物在肝脏经过生物转化而清除。
用药过程中由于药物的毒性、过敏反应或者特异质反应所致的肝脏疾病称为药物性肝损伤。
肝损伤严重者可表现为肝衰竭,治疗困难,预后差。
导致肝衰竭的药物复杂多样,在我国最常见的药物是抗结核药和中药[2],而在欧美国家,解热镇痛药最常见[3]。
结核是常见传染病,抗结核治疗方案多为联合用药,易出现肝损害,8%的患者发生肝脏毒性,0.2%的患者死于暴发性肝衰竭[4]。
本资料显示,14例患者服用抗结核药物,均为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联合用药,占总数的25%,其中2例并发剥脱性皮炎,最后死亡。
因此在服用抗结核药物时,需密切监测肝功能及皮疹等不良反应,一旦出现,及时处理,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
本文由中药(包括中草药、中成药)引起肝损害共28例,占总数的50%,比文献报道的稍高[5]。
中药消核片常用于治疗中青年女性乳腺增生症。
临床发现,消核片可致肝功能受损[6-7]。
本组患者消核片致肝衰竭占17.86%,仅次于抗结核药物。
何首乌有消痈、润肠通便、解毒、补肝肾、强筋骨、乌须发、补益精血等功效[8]。
本组10例患者均用于乌须发。
何首乌致肝损害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长期使用及剂量过大有关。
所以若需用消核片及何首乌时必须考虑有致肝损害的可能性,需定期检测肝功能[8-9]。
另外,本组病例中女性32例,占总数的57%;死亡4例,病情恶化自动出院6例,共占总数的17.86%,与Devarbhavi等[10]报道的一致。
血浆置换是目前最常用于肝衰竭的人工肝治疗方法,主要机制是通过清除患者体内内毒素、胆红素、胆酸、过氧化脂质等有害物质,同时补充清蛋白、凝血因子、调理素等生物活性物质,使机体内环境得到改善,为肝功能的恢复创造条件。
实验组在血浆置换后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包括精神好转、食欲增加、呕吐消失、睡眠改善、腹水减少、腹胀和黄疸减轻;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氨酶、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显著降低,胆碱酯酶、清蛋白显著升高,凝血酶原时间显著缩短;口唇、四肢肢端麻木,皮疹,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也少于对照组,提示血浆置换能改善患者肝功能,提高治愈率,是治疗药物性肝衰竭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与文献报道一致[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