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历史必修三《宋明理学》教案

高二历史必修三《宋明理学》教案

教学准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嵩阳书院在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南麓,太室山脚下,因坐落在嵩山之阳故而得名。

嵩阳书院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是我国四大书院之一。

这里山峦环拱,溪水长流,松柏参天,清雅静谧。

北宋时期,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曾在此聚众讲学,从此书院名声大振,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

同时,嵩阳书院从五代后唐到清代末年,经历了近千年的讲学历史,对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培养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那你知道还有哪些理学大师曾在这里讲学吗?而理学与儒学又有何关系呢?【推进新课】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独尊地位被动摇。

【合作探究】1:儒学地位动摇的原因是什么?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对儒学的冲击。

(P12第一段)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1)先声——韩愈(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二、程朱理学1、理学的概念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

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合作探究】2: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是什么?1)宋代为加强*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

2)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

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3)从魏晋至唐,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奠定了基础。

2、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颢(chéng,hào)、程颐(chéng,yí)、朱熹。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1)二程理学(北宋)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

——核心思想(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②“天理”和*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法则。

三纲五常等封建*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不可改变的。

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所谓“格物致知”原出于《礼记o大学》,《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皆以“格物致知”为前提。

所谓“格物”就是指“即物穷理”。

“格”字有二义,一是“来”的意思,格物也就是“达于物”,或者“即于物”的意思;二是“穷至”、“极至”的意思,所谓格物也就是就物而穷理。

对于“物”,可训为“事”或“理”。

程、朱主张就世间万事万物而体认天理。

格物穷理,是教人从待人接物的具体事情中去体认道学家所讲的天理。

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则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

“致”,有推致和穷尽两重意义,这和“格”字的意义相近。

致知是指通过格物达到对于天理的真知。

(2)朱子学——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生平介绍:朱熹,南宋儒家学者,中国古代最的哲学家、经学家之一,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24岁起走上理学的发展道路。

在经过了长期的刻苦研究之后,终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的哲学家、经学家。

朱熹的学问渊博,于学无所不窥,他以继承二程“洛学”为己任,广泛吸收了周敦颐、张载、邵雍等北宋理学家的思想养分,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学说构建起一个规模庞杂而又不失缜密精致的思想体系。

他死后不久,地位开始日渐上升,最终成为配享孔庙的“孔门十哲”之一,而其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播海外,如李朝时期的朝鲜、德川时代的日本,“朱子学”在政治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①天理与三纲五常的紧密联系,提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②“格物致知”的深化:“物”的概念“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归纳总结】4、程朱理学在当时产生的影响(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2)《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3)学术思想流传海外,在日韩形成“朱子学”。

(4)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制度,压抑、扼*们的自然欲求。

(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三、陆王心学:1、代表人物:陆九渊(南宋)王阳明(明朝)2、陆九渊的“心学”主张①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②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③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得天理。

过渡:明初,为了强化思想统治,朱元璋和明成祖大力提倡程朱理学。

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

明中叶,明朝的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崇尚空谈,不务实际,遂继承与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以克服人们心中的“私欲”,挽救封建社会的政治危机。

心学蔚然形成一代学术思潮。

3、王阳明的“心学”主张(1)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2)“致良知”“知行合一”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

【归纳总结】【合作探究】4:宋明理学的特点:①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其所具有的哲学思辨性深深吸引了中国的知识分子,也刺激了中国本土思想道家和儒家的发展。

其中,道家借鉴佛教的宗教内容和形式,反应更为敏捷而迅速。

相对而言,儒学的应变能力则要差得多。

有唐一代,儒学中的有识之士如韩愈等,就已经意识到儒学面临着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尤其是佛教)在文化上的严重挑战。

宋明的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例如被称为“五经之首”的《周易》、《孟子》与《中庸》中关于“性”与“天”的内容。

利用这些外来的和传统的文明成果,在消化吸收的同时,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如周敦颐的“无极”、邵雍的“太极”、张载的“太虚”、二程和朱子的“天理”、王荆公和二苏的“道”、王阳明的“心”等。

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②更加强调*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家们标榜自己的学说为“实学”、“实说”,批评佛老的学说以及汉唐的章句之学和讲求诗词歌赋的词章之学为“虚学”、“虚说”。

虚实之别,就在于是否讲求义理。

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道德学说,它包括儒家所提倡的*道德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就其内容而言,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道德上;与先秦的儒学相比,其对*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

宋明理学家在儒学的*道德学说上,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

无论是理学哲学各种各样的本体论、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道德为核心内容。

③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的特点。

宋明理学的佛道化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建构儒学的*道德形而上学,其二是借鉴佛道二家的传教谱系,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即儒学的“道统”,其三是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合作探究】5: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共同点:(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①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统治,都压制、扼*们的自然欲求;②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小结】孔子贵仁,孟子贵义,儒家重*,讲信修睦,通仪礼。

程朱理学直承孔孟而又继续发展,使之从传统启蒙思想上升为中国传统哲学。

这种传统的中国哲学,是中国人对宇宙现象与人的生存原则的一种领悟和把握,并把这种领悟和把握的基本精神贯彻于实际践行之中。

孔孟儒学乃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启蒙,至程朱理学才使中国哲学形成世界观与方*的哲学体系。

程朱理学是中国哲学的里程碑。

课后小结课后习题高考真题:第3课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2014o新课标全国卷Ⅰ)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2.(2014o广东文综)《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B.孔子*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3.(2014o大纲文综)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

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4.(2013o新课标全国卷Ⅰ)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5.(2013o广东文综)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