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民间文化与中国民间舞蹈的有机结合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是通过人的形态、神态进行传情达意的艺术形式。
民间舞蹈是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过程中,由劳动群众直接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且仍在流传的舞蹈形式。
民间舞蹈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用身体保存文化与表现文化;群众之间直接进行传承;随着社会生活改变而发展以及从民间向舞台艺术升华这几个方面。
民间舞蹈与民间舞蹈文化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民间舞蹈是传承民间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民间文化为民间舞蹈保存了原有民俗风格,那么,将民间文化与民间舞蹈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民间舞蹈的教学中,有效的渗透民间舞蹈文化,让舞蹈教学不只是身体和神态上的模仿,还有更深层次的舞蹈内涵,同时传承和发扬了舞蹈文化。
一、民间文化与民间舞蹈的关系1.传承民间舞蹈文化中国民间舞蹈有独特的传承方式,民间舞蹈的参加者既是表演者也是创作者。
民间舞蹈进入课堂,最主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传承和发扬民间舞蹈。
而目前的民间舞蹈课堂教学中,注重的是模仿民间舞蹈的形态,对民间舞蹈中蕴含的文化了解不多,长期以往会导致学生出现只有形似而缺乏神似。
舞蹈是以人体为表演中介的动态艺术,既具有语言文字的功能,又不受语言文字的局限,既可以积淀古代文化,又能够传承民族审美心理;它可以把社会生活升华为艺术形式,不断汇入时代精神与新的审美情趣。
由于民间舞蹈是一切舞蹈之母,因此,研究民间舞蹈的文化特征,探索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文化类型及其审美特征,不仅是研究中国舞蹈文化之根本,而且有助于中国文化精神的探究。
民间舞蹈寓于民俗文化之中。
民间舞蹈是民俗文化整体中有形传承的重要体现;民间风俗又为民间舞蹈增添了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并提供了内容、气氛以及广阔的传承和发展空间。
看一个舞蹈,了解一个民族。
民族文化像一个纽带,将舞蹈艺术与民间风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舞蹈艺术与民俗文化互相渗透,互为依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民间舞蹈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内容极为丰富的舞蹈种类。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气候差异、风俗信仰不同。
各民族人民美的心灵,美的情趣,美的精神,要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舞蹈来表达。
为很好地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对我国部分民族的民间舞蹈文化背景作简要分析,有重要意义。
人生活于文化之中,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民间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化,因为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民间文化同时也是最年轻的文化,因为它仍然活生生的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口碑之中。
民间文化还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并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上层文化往往是对民间文化选择、改造和精致化的结果。
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生命最活跃,涉及最广泛。
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发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
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化发展的巨大贡献。
急遽变化的时代在淘洗着传统的民间文化。
在当今现代,我们尤其有必要对我们丰富淳厚、历史悠远的民俗传统立此存照,将其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非常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幸事,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是一门具有开拓性的、边缘性的新兴学科,是舞蹈学科的一个分支,又属于中国文化的研究范畴。
20世纪80年代,全国掀起了文化研究的热潮。
1982年12月16日至19日,复旦大学《中国文化》编委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史》中国编委会,共同邀请了国内学术界著名学者和中年专家,在上海复旦大学举行了“中国文化史学者座谈会”。
此次座谈会后,扩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外比较文化的研究,引起了学术界、文化界的分外关注,迎来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史研究的热潮。
文化研究热的兴起,促进了中国民族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美学等等学科的研究与发展,近二十年来,这些社会文化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外上述学科译作的大量出版,为开展中国舞蹈学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诸多重要资料与研究方法,作为舞蹈学科的中国舞蹈文化研究,也是在这一时期兴起的。
伴随着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国民间舞蹈,这种来自广大群众的民间艺术形式,其中积淀有各民族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因素,渲染着浓郁的民族色彩,是传统中国文化、弘扬中国文化精神的载体。
如此丰富多彩、和谐一体的民间文化财富,凝聚这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孕育着强大的生命力,因而历经数千年依然兴盛不衰。
清朝康熙年间,流放到塞北的艺人文士,将内地的戏曲歌舞带到东北。
到了乾嘉时期,这种歌舞活动与东北人民的热情浪漫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稳、梗、翘风格的秧歌舞,特别是渐渐成型的秧歌音乐。
那锣、鼓、镲、唢呐等等奏出的热烈而欢快、谐趣而颠浪的曲调,令人过耳不忘。
在东北,无论农村,还是大小城市,过年的时候,扭秧歌的遍街都是,一对一对地比赛着谁扭得浪,高跷谁踩得好。
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高跷等等形式,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是关东特产,是东北人非常喜爱的一项喜庆活动。
大秧歌,在东北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广袤的黑土地是它根深叶茂,并且赋予它淳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
“胶州秧歌”原有“地秧歌”、“跑秧歌”、“三道湾”、“牛短腰”等名。
它迄今已有300年的历史,发源地是山东省胶州市马店镇东小屯村。
东小屯村的秧歌艺人历代相传:明末清初,有马、赵两个姓的人家从外地逃荒到东小屯落户,后来又因为兵荒马乱,生计窘迫,两家人又弃家合伙闯关东。
这两家人中有老头、老婆、儿子、儿媳、孙女。
他们长期流浪在外,卖艺求生:老头手拿货郎鼓,儿子舞着“横天棍”(即花棍,原始乞讨十大够用的东西),儿媳和孙女则各执一团扇、彩巾,歌舞说唱。
老婆就背起“翠花包”(兜售妇女用品的包袱),沿途叫卖。
十二年后,他们重返东小屯定居,一面继续卖包烟,一面将流浪途中学到的民歌小调与当地艺术相互融合演唱形成了胶州秧歌的雏形。
以后又经过约七八十年,至清乾隆年间基本上形成了小调秧歌。
民间戏曲是我国人民戏剧创作的总称,包括民间小戏和大本戏(主要是历史剧)。
它是歌舞说做并用的综合性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我国各地共有戏曲约四五百种,包括京剧、越剧、评剧、各种梆子戏以及皮影、木偶戏等等剧种。
民间文学是祖国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品种、花色是无限丰富的,在这个文艺的领域里,虽然有很多处于萌芽状态的作品,艺术上还不成熟,但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却是经过长期流传、集中了群众智慧的优秀之作,这些作品中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和谐统一、思想和感情水乳交融,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成为不朽的古典文学遗产,有着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因此我们就更应该清楚它的民族文化、明白它的民族生活和习俗。
说到民俗,有两层意思:一指民俗事象,一指民俗事象的进程。
“在我国古代,对民俗的看法,大致有‘俗’‘风’‘风俗’‘土风’‘民风’‘习俗’‘人风’‘谣俗’等不同名称。
古人还把搜集民间歌谣的活动叫做‘采风’,大概认为歌谣随口相传,陡起易散,来去似风的缘故。
”特别是中国的民俗是以中国社会的中、下层文化为基础的,它是由人民群众所创造并享用和传承的。
民俗表现了他们的思想、行为、民间组织结构,并通过他们的经验、情感和价值系统传达出来。
从整体来说,民俗是长期稳定存在的,并且在变化中发展的。
民俗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种族的不同而变革,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自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鲜明的的习俗。
由劳动人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形成,并在广大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舞蹈形式,反映着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以及他们审美情趣、思想情感、理想和愿望的——“民间舞蹈”被民俗学者称之为“民俗”的“活化石”。
当今,世界上许多舞蹈理论家,对民间舞蹈这一概念,有着各种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我国著名舞蹈家吴晓邦认为,民间舞蹈是一种群众自己的娱乐活动,中国的民间舞蹈就是以农民为主的舞蹈,是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队伍广大的民众艺术。
我国民间舞蹈的确是从进入阶级社会后,与宫廷舞蹈相对而存在着的一种舞蹈艺术形式。
现在流传着的绝大部分民间舞蹈,从内容到形式都明显的表现着广大农村、牧区、城镇等劳动人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及其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这是由我国社会发展历史条件决定的。
当然,这些民间舞蹈中,也还有着许多古代图腾舞蹈的遗存,以及祭祀舞蹈、宗教舞蹈的烙印,这是因为舞蹈艺术都有着它的延续性和继承性。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人类从原始群到氏族的形成,都是运用集体的劳动与智慧,利用并改造了自然,在不断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舞蹈艺术。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艺术传统,从现有的古文物中可以了解到民间舞与这些古代舞蹈的渊源关系。
从民俗学观点看,民间舞蹈中保持了许多形象化的民俗史料,婚、丧、嫁、娶等礼俗活动,都较沉积地反映了各族人民的古老风习。
这些古老的民间舞蹈反映了原始社会的渔猎生活和农业生产活动,起到了保存传统文化的作用,也为研究人类文化发展史提供了活的资料。
民间舞蹈的特性与文化特征相互关联,其含义各有所指。
特性,指的是民间舞蹈的本质性能;文化特征,指的是民间舞蹈以动态形象为符号,传承民族文化的信息的特征。
民间舞蹈的文化特征具有:以人体动态保存文化与表现文化、在群众之间直接进行传承、在一定环境中进行传承、随着社会生活的改变而发展、由民间向舞台艺术升华等五种特征,它们是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统,是研究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的理论依据。
最初,原始人跳舞,不是出于审美的需要,而是生存使然。
这从我国考古学专家发现的多处崖画和古籍记载中能够得到证实。
从远古神话传说、古老的崖画和出土文物、各种史籍以及现今某些民族仍保持着原始舞蹈的遗风中,我们了解到原始舞蹈的有关知识。
原始人的生活为原始舞蹈提供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内容。
原始舞蹈的基本出发点就是通过舞蹈的实用功能,有力地促进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
在原始舞蹈中,那些处于原始状态的人们并没有太多的观念需要表现,他们仅仅服从于内心情感的支配,服从于肉体生命的节律,为着生存的欲望,自由地听任身体运动,去创造一个超现实的有魔力的世界。
原始社会的舞蹈与原始舞蹈遗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原始社会特定历史时期的舞蹈;后者指目前仍在流传的民间舞蹈中,一些带有原始文化因素的舞蹈形式,这种文化现象在中国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中尤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