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练习题(14)(含解析)新人教版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练习题(14)(含解析)新人教版

人教版历史2019高考一轮选练习题(14)
李仕才
一、选择题
1、“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

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

”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答案】D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君主专制存在的条件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

本题以君主专制存在的原因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对历史研究的理解。

重点考察学生的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因此这启示我们在备考中还要注意基本的史观史法。

2、有学者研究古代夜市时,引用了东汉应劭《风俗通》的一段记载:“夜籴,俗说市买者当清旦而行,日中交易所有,夕时便罢,无人也。

今乃夜籴谷,明痴呆不足也。

凡斯不敏惠者曰夜籴。

”对此,以下说法最准确的是
A. 材料中“夜籴谷”的记载,明确证明东汉已经出现了夜市
B. “夜籴”是一种俗语,不能作为东汉已经出现夜市的证据
C. 结合上下文,“夜籴谷”更多是一种假设而非真实的存在
D. 历史研究需要对史料详加考辨,并结合多种材料综合考虑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风俗通》按照传统的商业习惯,日中为市,日落而息,否定了夜籴谷的说法,由此可知,其研究脱离了当时的实际,由此可以得出,历史研究应该多加考证,D 符合题意;ABC均与材料主旨不符。

3、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受棉花出口的刺激,一些过去不种棉的地区,如江苏华亭
县农民“改禾种花”,“江西、浙江、湖北等处,向只专事蚕桑者,今皆种植棉花。

这表明
A. 农业格局发生根本改变
B. 棉纺织业成为支柱产业
C. 封建土地制度受到冲击
D. 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
【答案】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受棉花出口的刺激,一些过去不种棉的地区,如江苏华亭县农民‘改禾种花’”,结合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知识分析解答。

4、表3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1755 1797 1835
指数42.74 42.48 78.69
综合表3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答案】D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表格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以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工业革命的掌握和认识。

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飞跃,但是由于财富分配的不合理,贫富悬殊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了社会的急剧分化。

事实上考生如果能够联系1929年经济大危机前,美国社会经济虽有较大发展,但广大劳动人民的收入增长水平赶不上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也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这就说明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可以参照类似的历史现象进行分析。

5、下图反映了1875-1952年两个国家的某个经济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数据是经济增长率,①是美国,②是英国
B. 该数据是外贸增长率,①是英国,②是美国
C. 该数据是社会失业率,①是美国,②是英国
D. 该数据是进口关税率,①是英国,②是美国
【答案】D
6、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

它集中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前后社会结构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前个体农户占有绝大部分的比例,集体农庄农户占很小比例,工人占有率也不很多,资产阶级和地主还占有一部分,但是在后期资产阶级和地主就消失了,且工人与集体农庄农户占绝大部分,个体农户占有很少,反映了是斯大林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与农业集体化,故C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题干中的社会结构成分的变化,故A项排除;新经济政策允许市场的存在,故B项排除;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与题意无关,故D项排除。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
7、当前,人们提到或使用“全球化”一词时,往往没有将“全方位的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进行明确区分,而是将特定和有限度的“经济全球化”省略为“全球化”。

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
A.人们对全球化的理解逻辑混乱
B.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
C.全球化的政治意图被刻意淡化
D.全球化的经济意义被刻意彰显
【答案】B
【考点定位】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概念和实质
【名师点睛】1.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仅指经济方面的发展趋势,一体化还有政治、军事方面等的内容,两者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

2.经济全球化的受益国
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是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

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的。

相比之下,发达国家在资本、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占绝对优势。

二、非选择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宋太祖赵匡胤本为后周殿前都点检,960年,奉命御辽。

到达陈桥驿时,发生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王朝,史称“陈桥兵变”。

对“陈桥兵变”,宋初众说纷纭,《太祖实录》亦语焉不详。

宋太宗赵匡义命重修《太祖实录》,说:“史官之职,固在善恶必书,无所隐晦”,“太祖之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

至于大宝(皇位),非有意也”。

太宗特地指出,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

今人研究认为,赵匡胤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报,宰相范质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赵匡胤率诸军北上抵御。

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受意发动兵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宋太宗对“陈桥兵变”的解释与今人研究的结果有何不同。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太宗重修《太祖实录》关于“陈桥兵变”记载的原因。

(9分)
【答案】(1)宋太宗:宋太祖被拥戴为皇帝,是顺应天意;
今人:宋太祖策划了此次兵变,意在夺取皇位。

(6分)
(2)原因:“陈桥兵变”得国,无法隐瞒;以官修史书的方式确定兵变的性质;宣扬宋太祖忠义;彰显宋朝政权的合法性(9分)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北宋政治制度•陈桥兵变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本题紧扣“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设置问题,极具历史感,直指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是一道非常好的试题。

史料实证在课程标准中这样描述“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史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历史的理解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由此,教师在历史教育中要加大史料实证的应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