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小古文间嬉游——《猫二则》(二年级)教学实录及评析

在小古文间嬉游——《猫二则》(二年级)教学实录及评析

执教:顾晓霞
评析:王娴
【文本呈现】
猫捕鱼
缸中有金鱼,一猫伏缸上,欲捕食之,失足坠水中,急跃起,全身皆湿。

猫斗
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

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教学实录】
先读《猫捕鱼》
(大屏幕出示一只可爱的大眼白猫。

哇,好可爱!孩子们的眼睛一下子亮了。


师:想听小猫的故事吗?(生:想!)今天老师带来两个关于小猫的故事。

(板书:猫二则。

)师相机正音:ze,则是篇的意思,两篇写小猫的故事,就叫做《猫二则》。

故事是这样发生的……
师:(出示图片:小金鱼在水缸中自由自在地游着,一只猫咪来到水缸旁,趴在缸边)小猫咪究竟想干什么呢?
生:一只小猫要捉鱼。

生:它想要捉鱼。

(师出示句子:缸中有金鱼,一猫伏缸上,欲捕食之。


师:清澈的水缸中,小金鱼自由自在地游着,一只猫咪趴在缸边,它多想捉到鱼吃啊。

谁来读读句话?
(生轮流读“缸中有金鱼,一猫伏缸上,欲捕食之”。


师:小猫在想什么呢?
生:啊,金鱼味道真好,我真想吃。

师:“欲捕食之——”好想吃掉它,口水都——
生:流下来了。

师:流得很长。

谁也来读读?(生读)
点评:在低年级的小古文教学中我们很注意内容的分解,以降低学生阅读的难度,这个板块是读故事的发生,教师把叙述故事与读小古文有机结合起来,设点悬念,给点想象,自然吸引了学生,
故事是怎样发展下去的呢……
师:捉到了吗?
生:没有。

有。

(教室内两种不同答案此起彼伏)
师:(出示《猫捕鱼》后几句)让我们到故事中来找找答案,多读几遍哦!(生七嘴八舌地读了起来)
师:谁来读?
(一生读,把“失足坠水中”的“坠”和“水”读成了平舌音,断句也有问题。

师纠正,并带着全班齐读“失足坠水中”两遍。


点评:初学小古文,教师最好能范读课文,甚至要带学生读课文,把范读、带读、自由练读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能从中感受到朗读的乐趣。

师:小馋猫捉到鱼了吗?
生:没有。

生:它掉到水里去了!失足坠水中。

(随着这个喊声,众生笑。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师用动作、表情和声音来配合——“扑通”!)
(学生自己尝试,加上动作读。

师提示:快点爬起来吧!急跃起!要跳出鱼缸,要用力一点,跳得高一点!更多的孩子忍不住跟着做起了动作。


师:“全身皆湿”的小猫咪会是什么样的呢?
生:(边笑边答)身上的毛都粘在一起了。

生:还有水滴下来呢!
师:(出示“落汤猫”图)全身皆湿的小猫是这样的。

(看着一只狼狈不堪的,连耳朵胡子上都在滴水的“落汤猫”,学生忍不住都笑了:好淘气的小猫啊。


师:小猫会怎么想呢?
生:懊悔死了。

下次不捉它了。

师:一起来读读这段描写这只懊悔的小猫的话吧!
(全班练读,“全身皆湿”读得特别动情,还有学生加动作摸摸身上的“湿毛”。


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猫呢……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猫?
生:倒霉的。

生:我觉得它很有趣。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描写这个淘气的小猫的话。

(师生一起摇头晃脑读)
师:可以配上动作来读哦!
(师和生一起边读边演,一只“大猫”和“众小猫”时而用手比画出大缸,时而双爪欲抓鱼,时而扑通落水中,时而又从椅子上急跃起,最后“群猫”抖着身子上的水,一副淘气后无奈的样子。


师:喜欢这个故事吗?(生齐答:喜欢。

)能过我的三关就是真的喜欢这个故事了!
师:(出示第一关)谁会看着图完成这道填空题?
先出示猫伏缸图:缸中有( ),一猫( ),欲( )之。

后出示“落汤猫”图:失足( )水中,急( ),全身( )。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全班孩子流利地答了出来。


师:(第二关只出示图,隐去文字)没有文字,谁会看着图把故事读出来?
(学生都能答出来)
师:(出示第三关)最难的一关来啦!(屏幕上一片空白。

生稍一愣,随即会意地笑了。

)师:要一边演一边背,我可以陪你一起背。

(生边演边背,不亦乐乎。


点评:教师巧妙地设问,运用图画,加上动作神态,学生不知不觉理解了,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节奏、停顿、语气,读出了味道,读出了兴趣.最后的背诵水到渠成。

而背诵巧设三关,挑战孩子的记忆,趣在背中,积累也在无形中。

再读《猫斗》
整体阅读《猫斗》
师:还想学猫眯的故事吗?
生:想!
师:(屏幕上出现“猫斗”二字)猫斗是什么意思呀?
生:它们在打架。

师:斗就是打架,看到这个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
生:是不是一群猫在打架?为什么要打架呀?
生:小猫怎么打架?是不是用爪子呀?(生笑)
生:谁赢了?
师: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师出示古文)这里找到答案。

(师指名读)
点评:悬念已设,和前一篇小古文一样.被吊足了胃口的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读起了注音小古文《猫斗》。

(一生站起来读得结结巴巴,错了四处。


师:真了不起,这么难的文章只读错四个地方。

我们一起来读读。

(师带读)
(师出示“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

)师:哪两只猫在斗?
生:黄猫和白猫。

师:在哪里斗?
生:在屋顶上。

师:斗得怎么样?
生:很厉害,两不相下。

师:是呀,斗得可激烈了,从哪里看出来?
(众生读“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


师:是的,小猫可凶了,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
生:叫得和平时不一样。

师:小猫平时怎么叫?
(全班学生开始温柔地“喵喵呜呜”地叫起来。


师:现在呢?
生:呼呼而鸣。

师:谁来表演一下?
(一生凶狠地“咪”,老师摇头。

另一生大声地“喵呜”,老师摆手,提示看古文。

第三生鼓起腮帮,瞪着眼睛,嘴里“呼呼呼”地吐着粗气。

众生笑着学着,教室里一片“猫声”。

)师:你们斗得好凶,除了用声音吓唬对方,还有什么别的本领呢?
生:耸毛竖尾。

(师出示一张猫耸毛竖尾图,图上猫弓着背,竖着的尾巴像一根木棒。

生再读“耸毛竖尾”就绘声绘色了。


生:两只猫还四目对射。

师:什么叫四目对射?我们来表演一下。

(师生表演)
师:这些猫好凶哦,谁能把小猫打架的样子读出来?
(生读得有声有色。

全班再齐读,不少学生已经主动配上了动作。


“久斗”
师:两只猫斗了多久?(出示小古文后半段)
生:很久。

(生读“久之”,一个比一个拖得长,最后一个孩子念得像唱戏一样,大家都笑了。

)师:猫斗的结果谁输了?(出示: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生:白猫。

师:谁来演白猫和黄猫?把句子的意思表演出来。

(师读,两生开演。


师:久——之。

(在底下孩子们觉得过了很久时,突然老师拔高声调)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

(“白猫”四处逃窜,“黄猫”紧迫不舍,“白猫”惊恐万分,落荒而逃,躲至椅后,“不敢复出”。

掌声中两“猫”下场,底下同学已经迫不及待朝身侧同桌竖起了“爪子”,饶有兴致地演了起来。


师:二猫相斗,斗的就是谁能坚持到底。

谁能连起来读这个有趣的故事?
(一生读两只猫不同的样子,用上了不同的语调。

众生津津有味地齐读,能背的已经不看屏幕。


师:都读懂了吗?我考考大家,这里有两个字,你知道它们的意思么?(出示:逐走)生:一个是追的意思,另一个是跑的意思。

师:看来大家真学会了。

用掌声祝贺自己。

总评:
“演读”是这节课中采用最多的方式。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低年级孩子好动好演,抓住这一点,以使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得到最大的“宣泄”。

学生对文字材料诵读越投入,体会就越深刻,意义就越明白。

且口耳眼心四官并用,记得也快。

同时,“演”加深了学生对两只猫不同情态的理解,当自己成“猫”之后,演中对“两强相争,一输一赢,得意与落荒”画面生动地还原,因此再读时不只是声音的高低和轻重缓急,而是由心而发的悟了。

当然,小古文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

对初学小古文的学生来说,教师的范读、带读、导读都是必要的。

比如读“久之——”这个过程,教师很好地运用范读,理解了意思,进入了意境,带动了学生的朗读,“之乎者也”韵味十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