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古文教案精编版

小古文教案精编版

1《口鼻眼眉争辩》口与鼻争高下。

口曰:“我谈古今是非,尔/何能居我上?”鼻曰:“饮食非我/不能辨。

”眼谓鼻曰:“我近鉴毫端,远察天际,惟我当先。

”又谓眉曰:“尔/有何功/居我上?”眉曰:“我虽无用,亦如/世有宾客,何益主人?无/即不成礼仪。

若无眉,成何面目?”5、会读了吗?我们开火车读,每人读一句。

6、男生、女生交替读。

三、理解古文内容。

1、读了好几遍了,能读懂吗?(屏幕上同时出现白话文、文言文。

)看注释理解:曰、尔、谓、亦。

说说它们之中谁的本领最大呢?2、学生自由发言。

重点理解:(1)眼谓鼻曰:“我近鉴毫端,远察天际,惟我当先。

”理解“毫端”:形容像头发那样细微的东西。

“惟”:只有。

“当先”:排名第一。

师:瞧,眼睛认为自己的本领无人能比,细小的,遥远的,什么都能看清,天下第一的就是他。

他是多么的骄傲自满啊!谁来读好这一句话?指名读,齐读。

(2)眉曰:“我虽无用,亦如/世有宾客,何益主人?无/即不成礼仪。

若无眉,成何面目?”这一句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眉毛有什么本领呢,我们来看一下图。

师演示。

你看到了什么?(没有眉毛,脸就不像脸了,感觉特别怪)没想到大家认为什么也不会做的眉毛居然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呢,难怪他是那么自信满满的。

能读好它吗?指名读,齐读。

3、这四个朋友你一句,我一句,谁也不服输,让我们连起来读一读,再想想究竟谁的本领大?(他们各有各的用处,缺了谁也不行)4、没想到他们争辩了几千年的难题一下子就被你们解决了,真聪明。

这样吧,我们的头上除了口鼻眼眉还有耳朵呢,谁来充当耳朵劝一劝他们,让他们重归于好吧!5、学生试用白话文续写结尾。

师:你们说得都很在理,相信口鼻眼眉一定会再次和睦相处的。

老师也想试试当一回古人,把你们说的话变成文言文,让更多的人明白这个道理。

出示:耳在一旁,目睹此辩,叹曰:“尔等莫再争也,世间万物,皆有其用,无谓乎高低。

”口鼻眼眉闻之默然,互视一笑。

师读。

四、分角色表演古文。

这篇古文不仅短小精悍,而且特别好玩,把我们脸分成了口鼻眼眉四个角色,让人读后若有所思。

这么有趣的古文愿意来表演一下吗?四人小组练习,指名表演。

凡“示”字旁的汉字,往往与天地祖宗鬼神有关,如祸福神祖祭祀祥等等。

)“豊”,象形字,象古人祭祀时用的祭器。

(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豊”字象豆【古代的一种高脚盘】上放着祭祀的玉。

)所以,《说文》是这样解释繁体“礼”字的:“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礼,履行,用以事奉神灵获得福祉。

)以礼祭拜神灵,必须恭恭敬敬,并有庄重的仪式。

后来,表示敬意、举行仪式都与“礼”字有关了。

2《礼》孔融四岁,与诸兄同食梨,融独择小者,父问故,融曰,儿年幼,当取小者。

教学目标:1.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及小古文《礼》2.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是一种美德。

初步知道学习小古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一、文字入手,初步感知小古文1、先看老师写一个字,谁认识?左边是一个示字,现在就是示字旁,左边是一个豊字古代象古人祭祀时用的祭器。

表示敬意,举行仪式都与“礼”字有关了。

2、给礼组个词。

(礼貌,敬礼)3、其实。

我们中国就是一个礼仪之邦,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从古到今也流传下来很多经典的诗文和有关礼的故事。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小古文,它的题目就叫礼。

二、初读1、请同学们先借助拼音把这篇小古文读上两遍,把字音都读准了。

出示:小古文同学们你们刚才读着小古文有什么感觉?(短小、不容易懂)古文与白话文的区别:两种文体都是都可以作为记录,写在纸上,不同的是“古文,只是写在纸上平常说话却不是这样。

而现在我们的文章,写在纸上的意思就是你想说的,和我们平常说话的语言差不多。

2、看看如果去掉拼音读行不行?指导速度慢一点、有节奏、有韵味。

3、同学们读古文有读古文的语气,我们这样读,只是在念字,这还不够,老师想和你们一起来研究怎样读。

老师想先来试一试,好吗?给点掌声!谢谢。

老师配上音乐范读,要读好古文还必须要有节奏、有韵味。

听老师读,看我是怎样停顿的,你认为必要停顿的地方可以用笔画一下斜线,做个记号。

4、同学们根据你刚才画的节奏先自己练习两遍。

两句分开读5、第一句谁来试试。

知道读出韵味、节奏。

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

6、潘老师给你配上音乐,谁来把小古文整个地读一遍。

6、老师再请一位同学读一遍,其他同学思考,这篇小古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一说吗?(孔融让梨)三、精读,明文意1、现在我们同学已经读得很不错了,但是除了会读,还要理解古文的意思。

古文为了便于我们读者理解,常常标有注释。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一般古文难理解的字都会在右上角有个数字标记,然后根据数字标记我们在下面去找相应的解释。

我们现在看诸是1,我们来看下面的注释找到1:解释是其他的兄的。

其他的字你也可以看看注释再理解,然后整篇小古文连起来看看。

说给同桌听一听。

2、通过看了注释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3、第一句话谁来先说一说。

第二句,连起来说一说。

4、理解了古文的意思肯定能读得更好。

点名读,男女生读。

5、老师这有几张图片,但是缺少文字,老师想请你们用今天学过的小古文给图片配上文字。

(边配边读)6、去掉图片谁能用古文来讲这个故事。

7、刚才我们用孔融让梨这四个字来概括了古文的主要内容,现在你能否用上这其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孔融的品质。

我们连着题目一起读一遍。

是啊,正是孔融有礼让的好品质,所以这个故事代代相传,在三字经中也有记载。

这一句不光讲了孔融的故事,也讲了孔融的品质。

请大家利用看注释的方法来自己读读这句三字经并试着自己理解意思。

8、请一个同学说说意思。

9、古代的童子读的时候都会摇头晃那,我们来试试看,连读两遍。

孔融因为礼让而流芳百世,我们的语言文字中还有很多与礼有关的成语,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四、延伸今天我们学习的都是中国的经典型古诗文,其实我们平常多读读、多背背古诗文你能从中学到很多知识、以及做人的道理。

让我们再一次在古典音乐中回味孔融让梨的故事。

3鹬蚌相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内容,理解古文大意,并能领会寓意。

2.诵读古文,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3.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文,培养古文语感。

2.整体感知内容。

教学难点:1.读准字音:曝、雨、夹、即。

2.正确理解“方、曝、箝、雨、得、禽”的意思,为正确理解古文意思奠定基础。

教学方式:激趣——自学——明理——拓展——诵读教学流程:一、引发兴趣,创设情境(讲述赵王欲伐燕的历史故事。

)同学们,我们通过以前的学习认识了春秋战国时期,谁知道这个时期有什么特点?(国家多,战争多)今天老师就来讲一个战国时发生的故事。

战国时有许多国家,其中有齐、楚、燕、韩、赵、魏、秦实力较为强大,称之为战国七雄。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最强了。

它总想一统天下,可一举吞并六国又不太可能,所以秦国只能等待机会。

有一次,赵国和燕国闹了一点小矛盾,赵王为了出这口气,想出兵攻打燕国。

燕王听说了,就委托当时著名的游说家苏代,去劝阻赵王出兵。

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就使赵王打消了出兵的念头。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居然能制止一场战争呢?(PPT出示题目)就是——鹬蚌相争。

读古人的故事,就要看古人的文章,我们一起来看看。

(PPT出示古文正文)古人的这种文章叫文言文(板书),大家粗略的浏览一下课文,说说课文给你什么初步印象?(字数少、简洁、生动、有趣)全文只有59个字,就起了这么大的作用,制止了一场战争,真是一字千金、字字珠玑啊。

你们想让老师讲给你们听坐享其成,还是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把这个故事读懂呢?准备好了吗?那就开始我们的探索之旅吧!二、反复多读,自学文意1、注音,读准字音(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不理解的可以多读几遍)2、读出节奏感(出示有停顿符号的正文)3、读出古文的韵味(试读、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4、看注释,讲故事(先自学注释,再探究解决不懂的字,最后试着讲故事)5、教师引导、先范讲,再出示词语,让学生利用词语把故事讲生动三、提炼成语,思考明理1、后人通过这个故事得出了一个成语——鹬蚌相争鹬蚌相争的结局是——渔翁得利2、这是一个寓言故事,什么叫做寓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的故事就叫做寓言)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做事情之前要多思考,退一步海阔天空)4、这节课刚开始的时候老师给你们讲的故事还记得吗?这个寓言和燕赵两国的战争有什么关系呢?开动脑筋,看谁能看透寓言的言外之意。

四、寓意拓展,创意无限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2、美国前总统林肯关于多思考、多退让的一段话五、指导诵读,感受魅力1、分角色诵读咱们班谁最会读课文?请你来读旁白。

谁最厉害,请他来读鹬、蚌。

2、老师读旁边,男生、女生分别读鹬、蚌,男女生展开竞赛,教师适当指导(正确、流利、停顿适当、读出古文韵味)。

3、指读,自己分饰三角4、填空背诵5、试着背诵4《伊索寓言》1. 导入:今天我们想学习《伊索寓言》,听说五年级学过了,今天再学一遍愿意吗?有没有说心里话?(生:温故而知新)2. 问几个问题:谁写的?都是写谁的?(动物)都是动物吗?它是用动物来表现一些事情。

写得最多的是狐狸,老师数了,大概有三十多个。

你能说一说吗?(狐狸和乌鸦狐狸和葡萄蝉和狐狸狼和狐狸喜鹊和狐狸……)《伊索寓言》是什么时候被翻译到中国来的?不知道了吧!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新东西。

温故而知新。

阅读材料,看看什么是“故”,什么是“新”。

3. 学生自读材料。

(时间很充分)4. 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生:看不懂,是古文,中学才学)(生:题目也不一样《意拾喻言》)你怎么知道这个题目不一样,读一读。

(指名读第一段)你们喜欢吗?(很喜欢)5. 有新有旧,新的是没见过这样的表达方式。

旧的是还是那个故事。

读读这三则寓言,不懂的看看解释,或问问老师。

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则?6. 学生自由朗读。

(又一次充分朗读)7. 你最喜欢哪一则?8. 生:《鸦狐》因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甜言须防是饵。

说明甜言蜜语说出来可能是个诱饵,所以喜欢。

9. 师:能不能读一遍?生读。

(很流利)师:你比中学生还了不起。

还有喜欢哪一则的?10. 生:《豺烹羊》,它说明……11. 师:为了中国的一句话: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能读一读这则寓言吗?生读。

12. 生:《狐与葡萄》因为道理……13. 师:有没有别的地方你也喜欢,能不能不和大家一样喜欢这个道理?生:有一句话好,望则生怒……很有趣。

(生读)介绍“噫”等字(再指名读)14. 一起来读读第一首。

这篇文言是当时最早的书塾中的课文,当时的老师称——先生,今天我们和先生一起来读一读。

(师读一句,生读一句)(师读一完整的句子,生跟读,注意语气语调、停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