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运输发展概况
一、运输线路不断延伸
经过近50年的建设,运输线路长度成倍增长。1998年末,我国各种运输线路总长度已达297.5万公里,比1949年增长15.4倍。其中,铁路营业里程5.76万公里,增长1.6倍;内河通航里程11万公里,增长40.3%;公路里程127.85万公里,增长14.8倍;民用航空航线里程150.6万公里,增长132.3倍,其中国际航线长度已占民航线路总长度的33.5%,通达33个国家的64个城市;管道运输从无到有,目前输油输气管道已达2.31万公里,90%的原油已通过管道输送。
二、交通运输网布局大为改观
旧中国的交通运输网布局极不合理,铁路、公路偏集于东部沿海及东北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56%的西南、西北地区,铁路和公路里程长度仅占全国的5.5%和24.3%。福建、贵州、甘肃、青孩宁夏、新疆、西藏等七个地区不通铁路,出行十分不便。50年来,随着成渝、宝成、川黔、贵昆、成昆、湘黔、襄渝、天兰、兰青、兰新、包兰、鹰厦、京九、南昆等10多条铁路干线相继建成,一个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铁路网已基本形成。目前,西南、西北地区的铁路里程已占全国的24.0%;公路里程已占全国的30.0%,不仅实现了县县通公路,而且98.7%的乡镇和87.7%的行政村也已通公路。民航运输也逐步形成以北京为中心,连结全国138个城市的国内民用航空网。
前进中的问题及对未来的展望
50年来,交通运输业的建设和生产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和深入,在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生产规模和交通运输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因长期以来交通运输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欠帐过多,运输市场仍满足不了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仅比发达国家差距甚大,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三、交通运输网质量显著提高
在运输线路不断延伸的同时,线路质量也得到改善。1998年,我国铁路复线已由1949年的867公里增加到19673公里,占铁路营业里程的比重由1949年的4%提高到34.2%。为了满足运输量日益增长的需要,铁路线路钢轨也在向重型化发展,在正式营业的线路上铺设50公斤以上重型钢轨的线路里程比重已由1949年的8.5%提高到1998年的91.1%。无缝钢轨线路里程达25979公里,占铁路线路总里程的32.9%。1998年末,电气化铁路里程已占22.5%,比1978年增加20.4个百分点;铁路自动闭塞里程21042公里,半自动闭塞里程41360公里,已完全替代了落后的路签、路牌等人工闭塞方法;有87.5%的铁路车站安装了道岔的电气集中装置,改变了落后的分散人工操作方式。
随着经济政策的放宽,调动了全社会办交通的积极性,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办交通的繁荣景象。1998年末,全国个体及联户拥有客货汽车191万辆,比1984年增长10.1倍,已成为社会运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运输部门也积极端正经营思想,改变经营作风,为用户着想,在客运方面开展吃、住、行一条龙服务,在货运方面推行产、运、销一条龙服务。
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改善
各种运输装备的现代化,标志着现代运输业的建立和发展。建国初期,约有一半左右的货运量是由人力和畜力车及木帆船完成的,而在1998年完成的货运量中,由现代化运输工具承担完成的运输量已占98%以上;铁路牵引动力由蒸汽化逐步向内燃、电气化过渡,1998年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拥有量已占机车总台数的86.4%;在铁路货车中,载重量在60吨及60吨以上的大型车辆占97.8%,铁路货车静载重已由1950年的26.6吨提高到1998年的57.6吨;民用运输船舶,经过不断调整结构,大中型船舶大大增加,使船舶的载重吨位得到大幅度提高,1998年,全国民用运输船舶达到26万艘,4800万载重吨位,比1978年分别增长1.6倍和2倍;远洋运输也有较快发展。1998年,我国远洋船队运力超过2400万载重吨,可以航行到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个港口。集装箱运输80年代持续快速发展。1998年,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141万国际标准箱(TEU),上海港已跻身世界集装箱大港前十强;许多港口吞吐能力正朝着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九五”及到2010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交通运输业未来发展目标是:客货运输在基本保证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将重点解决大通路、主干线运能不足的矛盾,以提高运输效率,改善道路状况,加强安全保障,提高服务质量为主要发展方向。铁路建设应积极推动我国高速铁路系统的建设规划,充分发挥各级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利用外资、合资的形式,加快铁路网络,特别是高速铁路网络的建设步伐。公路建设将大力提高现有公路质量,解决大中城市间道路通过能力不足的矛盾,同时,深化公路运输企业改革,形成一大批专业化程度高,跨地区经营的骨干运输企业。大力加强沿孩内河港口建设,提高港口专业化作业水平。航空运输以改造现有机场,提高运输安全和服务水平为重点。在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优势的同时,加快综合运输系统建设,形成若干条通过能力强的集多种运输方式于一体的运输大通道。
民用航空在原有地区管理局的基础上,组建了六个航空公司,成为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地区管理局仅作为国家管理民航事业的政府机构,实现了政企分开。民用机场改为独立经营的企业,实行收费制度,向所有民用航空企事业单位开放并提供服务。
50年发展,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的20年,使我国交通运输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目前除部分铁路干线和民航热点航线以外,交通运输的紧张状况明显缓解,基本能满足运输需要。交通运输也从过去的封闭和垄断走向开放和竞争,运输方式之间、运输方式内部的竞争局面开始形成,乘客和货主对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竞争也使运输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交通运输业体制改革取得长足进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交通运输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80年开始,铁道部对所属企业先后实行提取企业基金、利润留成制,对少数单位进行利润递增包干试点。1983年,国务院对铁路运输实行税后利润递增包干等办法后,克服了“大锅饭”的弊端,增强了企业活力,提高了经济效益。同年,按照铁路运输特点,陆续将20个铁路局合并成12个,有力地加强了集中统一指挥和车流调整,提高了运输效率,扩大了运输能力。1986年,国务院正式对铁路实行投入产出,以路建路经济承包责任制,进一步加快了新建铁路和旧线改造的步伐,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在运输量稳步增长的同时,运输结构逐步改善。铁路运输仍保持着大通路、主干道的重要作用,承担着中长距离和大宗货物的运输任务,但在各种运输方式中比重开始下降,货物周转量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54.4%下降到1998年的32.5%,旅客周转量所占比重也由1978年的62.7%下降到35.4%。其他运输方式运输能力的快速提高,减轻了长期以来,铁路运输的压力,使铁路运输运力紧张状况得到较大缓解。公路、水运和民航的潜力开始得到发挥,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公路旅客周转量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29.9%上升到56.3%,水运货物周转量则由1978年的38.4%上升到51.3%,民航旅客周转量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1.6%上升到7.6%。
近年来,铁路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在生产布局和运输产品结构上做了重大调整,先后停办了1016个小站的客运业务和433个小站的货运业务,使铁路运输生产布局和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同时,为了适应运输市场需求,以大面积提速为龙头,在旅客运输上推出了快速列车、夕发朝至列车、朝发夕至列车、城际列车、旅游列车;在货物运输上,推出了大宗货物直达列车、快运货车等一系列优质服务措施,在开拓运输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98年新的运行图中,铁路客车总对数增加到1108对,其中,快速列车80对,比原运行图增长了1倍,夕发朝至列车由原来的64列增加到228列,增长了2.5倍。
2、现有的运输设施及设备仍然满足不了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铁路运输设备落后,蒸汽机车完成的运量仍近五分之一,5万多公里的铁路线路,有约40%的区段运输能力基本达到饱和状况,旅客运输超员现象时有发生;公路道路还没有形成干线网络,二级以上的高等级公路仅占全国通车里程的9.5%,等外路的比重则高达20%,且断头路大量存在,部分公路路段流量超过设计能力,主要道路机动车、非机动车混行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港口接卸能力和疏运能力不配套,压船压港的现象经常发生;内河船舶老旧程度严重,航道通航条件差,水运优势难以有效发挥;民用机场数量少,全国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还有一半多没有通航。
1、运输组织管理水平不高,运输企业经营十分困难。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各自为政,分散经营的运输管理模式,很难组织有效的跨地区、多方式的运输一条龙服务体系,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给运输企业经营造成很大困难。铁路运输因运价长期偏低,近年来已连续出现全行业亏损;公路和水运企业因无法形成区域性运输网络体系,导致局部区域客货源不足,车辆和船舶的空驶率偏高,运输成本增加,企业亏损严重。
1949年,全国8.08万公里的公路中,铺有路面的仅占40%,1998年,已提高到93%。八十年代末,我国开始大规模建设高速公路,尽管起步晚,但取得了飞速发展“八五”期间,高速公路由“七五”末的522公里发展到2141公里。进入“九五”,高速公路以年均1000多公里的速度增长,1998年末,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733公里,跃居世界第七位,短短的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一些国家几十年才能走完的历程。在内河通航里程中,水深一米以上能通行轮驳船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2.9%提高到1998年的60.5%。沿海主要港口的万吨级深水泊位,1998年已达468个,比1978年增加335个。
交通部门在改革中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企业下放,逐步实现由主要管企业转向全行业管理。对沿海的主要港口实行政企分开、双重领导、地方为主的方针,各下放港口的利税和基本建设折旧基金全部用于“以港养港”,实行以收抵支,增强了港口的自我发展的活力。地方交通也将省属企业下放到中心城市或地、县一级,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同时,初步健全了省、地(市)、县、乡(区)四级的运输管理机构,为实现全行业管理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交通运输业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对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和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必将创造十分有利的条件。把握机遇,努力奋斗,彻底改变长期以来交通运输落后状况和被动的局面,在总体上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国民经济进一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