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对于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的教学是有一定的难度,它最适合于有一定的经念的教师,而对于一些年轻的教师来说是一件比较头痛的事情。

对于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的教学,本人认为:在教学前,必须对教材十分的熟悉,只有在对教材的熟悉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教材,并把教材的学习内容扩展出去,引进一些比较生动的实例,对理论进行生动阐述,这样才认人感觉不到厌烦,才不会累。

但是,相反:有些老师只是对课本进行一次复制,甚至一字不漏去读出来。

难道这也算是教学,这也算是大学的教学,难道大学生字都不认得,要你这样一个一个得读,这有必要吗?还有些老师一次备课就用了好几年,一变也不变,这难道也叫教学吗?这样教,是教人学生的还是学死的东西??
还有些老师,上理论课的时候老是过于注重强调出勤,例如:用按座位坐、或用出勤来压制学生等,本来学生就不是很喜欢上理论课,这样一搞,更使学生产生厌恶的情绪,甚至使抵抗。

当然,出勤是必要的,但不要过于强调。

让人感觉来上课只是为了出勤而不是为了学习知识,或者感觉老师要的就是出勤这样的要求。

其实,要教好理论课,特别是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时,首先要做是跟们及时交流。

建立平等的关系、还有就是宽容。

有些老师提问学生,学生答不上,就针锋相对,甚至侮辱学生、说些有辱人格的话。

就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这样的老师是不及格的、失败的。

虽然学生也有些不对,但如果老师和颜悦色的说,不要说些过于偏激的话,师生关系会更好,更有利于教学。

其次,老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学生,引导学生到课堂内容中来,培养学生的兴趣。

还有,就是老师的用语的语调、声音是否清楚,老师的个人形象等。

最后,理论和实践要密切结合一起来运用。

上面只是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当然,作为学生也有很多需要注意和改正的地方。

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种种行为对学生有很大程度的影响,这一点是不应置疑的!!我想某些老师也许需要考虑一下自己的教学方法。

这里只是对教学意见的一些意见和建议,谨供参考。

北京大学物理系(100871)赵凯华本文是赵凯华教授在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委员会理事会上作的学术报告(1999年11月3日于安徽省黄山市。

根据录音整理)今天我主要谈物理教学改革的一些问题,谈我自己近些年来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我们的经验。

我不想对此问题作全面地论述,而只是谈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教学改革的两个中心问题教学改革有两个中心问题。

首先,教育改革要转变教育思想。

如果教育思想没有变化,改来改去是改技术细节,没有抓到要害。

第二个是课程内容的改革。

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

这两个问题都是教育部的领导提出来的,我们都赞成,都拥护。

教学内容的改革,根据
以往的经验,绝对不能以运动的形式来搞,对此我们过去亏吃多了。

轰轰烈烈地搞一阵,敲锣打鼓报喜,最后不行又都退回去了。

从58到文-化-大-革-命,我们这个岁数的人都是经历过的。

我们不要再走老路,学费也就缴一次、两次,别老缴,这个事情是折腾不起的。

教学内容是一个非常细致的问题,教师那怕在一两个问题上能想出办法有所改进,这就很了不起。

全国那么多教师,每个人都在这方面创新再相互交流的话,经过长期的积累,以后我们教学改革的成果就会显著了。

这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一个内容的改革经常是要深思熟虑的,而且要反复实验,不行再改。

经常一个想法要经过几年才成熟。

未必你改了合适,对他也灵验。

这个东西要经过相当长的过程,是非常细致的工作,需要坚持不懈。

而且大家相互交流,集思广益,逐渐积累,绝不是在一个短时期内按照一定的规划可以完成的。

说工作要不断地进行下去,因为科学在发展,教育也要发展,没有一成不变的。

很多东西是今天你觉得不错了,将来你的经验丰富了、水平高了之后你又不满意了,觉得还可以改。

而且根据过去的经验来看,所谓教学交流,我们认为,你光说我有想法是不行的,不落实。

所以这几年我们多次搞教学经验交流有一条,请报告你教学实践的效果,你这个想法有没有落实在你的课程上,落实的效果究竟怎么样。

而且效果往往需要更长的时期才能看得出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如果只有想法而没有付诸实践的经验,往往不一定能成功。

很多人都有想法,真正能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效果好的并不多,非常难。

空谈一些课程应该体现什么什么精神,什么什么原则,是意义不大的。

教育思想的转变要针对我们国家的实际,也就是当前问题在什么地方。

我本人根据多年的感受,感觉我们过去比较多的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而现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着重、着眼在学生素质的培养。

这点是被普遍接受的,不过个人有个人的理解。

就我个人的理解,学校恐怕永远要传授知识。

人类积累了很多的知识,尤其是由于现在科技的发展迅速,应使年轻一代尽快地学好这些科学知识。

传授科学知识当然得依靠学校。

学校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传授知识,问题是传授。

脱离了知识,素质的培养是空的。

必须有一定的知识作为背景,科学素质的培养才有内容。

当然,对知识点我们要分析、要精选,讲有代表性的重要知识。

不同的时代知识点有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

我们在设计课程时,不要单纯地考虑通过这个课程学生学到什么定律,会解那一类的习题。

而更重要的是考虑一下学生通过这门课程,一个学期或者一年以后,他们在科学素质上有什么提高。

而且对于不同的对象应该有不同的要求。

如果你这个地区的学生能力都比较差,在它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比较明显地提高,就是。

有些重点中学原来学生入学的基础很好,那你就让他更好,提得更高,不要埋没了人才。

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不是一个确切的术语。

我想可以说得稍微确切一点,这就是“用大量题海的操练,来对付高考,提高升学率。

”你如果把学生的素质提高了,升学率自然会提高。

可也不绝对。

以高考命题为纲,用操练来提高升学率,不能说完全没有效果。

它确实可能使一个学校或者一个地区学生的高考升学率提高一些。

不过这种提高并不代表学生真正的水平,往往是靠条件反射式作题,将学生的分数硬拔上去。

我指的是这个含义下的应试教育。

这个问题我今天并不想多谈,因为很多事情大家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这是个社会问题,社会的压力很大,现有的高考制度逼着大家非这么作不可。

我很体谅各级领导以及各个学校的校长和高中老师的苦衷,不得不这么作,但这是违反教学规律的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