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国大革命爆发原因分析

法国大革命爆发原因分析

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分析摘要:《旧制度与大革命》分析了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成因,不是注重史实的叙述,而重点是在分析如此突如其来的大革命的成因。

事物总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大革命前夕,出现越来越多的思想传播与各种事件的积聚才导致大革命的发生,当革命发生后,人们迫切的想摆脱原有的一切印记,之后历史的复辟也说明了旧制度的根基虽已不在,但是他的枝叶却依然茂盛,托克维尔对于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分析至今仍有着现实意义。

关键词:旧制度;大革命;自由;平等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5-0007-02新一届领导班子上台之后,这本书就成为党中央的推荐书目,这本书不是一部历史的编年史,而旨在说明历史发生的原因、影响、意义。

此书的影响范围也是很大的,堪称是一部经典。

作者有着很深刻的时代烙印,“自由”是他所提到的最多的词,他曾说过“自由与民主是生而对立的”[1],可见他所倡导的自由是无政府主义式的,他也是一个富有激情的法国人,和我们所认知的法国人的形象一样。

我们就来揭开法国大革命爆发的神秘面纱。

一、大革命使旧制度中的中央集权制更加巩固旧制度下王权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是封建制度的特征,但是在大革命的前夕,王权保留着名义上的至上权力,实际上操作整个国家的是政府,政府取代王权处理国家事务,这也是中央集权制的前身。

下面,我们来探讨中央集权制如何在旧制度下发挥它的作用。

第一,在法国农民中首先产生了私有制。

法国的封建制度似乎与其他欧洲国家相比要薄弱很多,但是就是在这样封建统治薄弱的地方,开始了大革命,似乎有些不合乎常理,那么为什么会在法国首先发生呢?首先,并不是大革命才开始的地产的划分。

早在大革命之前法国便已经有了。

农民酷爱土地,使得他们不惜一切代价要购买土地。

遗产所得也促使拥有土地所有权的农民越来越多,大革命的结束不是划分土地,而是暂时解放土地。

其次,这些农民与其他欧洲农民不同,他们已经摆脱了领主的管辖,贵族已不再参与国家的治理,他们拥有的只是特权而不是权力,换句话说,他们只是第一居民而没有真正的治理权。

再次,教区也有着同样的特权和权力,在教区保留农奴,有权收税,这更加重了法国农民的负担。

以上的原因使得法国农民痛恨旧制度,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私有制的产生,农民应为土地所有者,法国农民已摆脱了领主的统治。

第二,中央集权制在旧制度下就发挥了它的作用。

王国的旧行政制度,那些规章和权威是多种多样。

各种权力是错综复杂的。

在中央有一个特殊的权力和行政机构,那便是御前会议,这便是政府的前身。

一切事务都由它处理。

但它没有真正的管辖权。

同样的内部事务的几乎全部管理都需要委托给单独一位官员,即总监。

在各省也只有一位代理人,即总督,也被称为派出专员。

具体到各县各地,就有他可换的行政官员即总督代理。

所有这些行政上的官员都几乎是平民出身,拥有权力却并不拥有地位,贵族不曾接受这样的职务。

捐税权、军役税等等都是由总监、总督、御前会议来确定金额,也归总督御前会议管辖,其他种种如桥梁公路工程、财政局等都由他们裁定具体事务。

中央政府还担负救济穷人的角色。

愿意为公共福利努力,可见政府由统治者变为监护人了。

第三,政府的监督机制由来已久。

选举制度的传统由来已久,在我国是科举制度。

当城市出现各种职务可以鬻买时,城市的自由便被牺牲掉了。

因为新晋的政府官员要与中央保持服从的关系,这样他的利益才有可能保障。

一般来说,治理城市的手段是靠下列方法进行的。

城市政府被委托给两个会议,第一个是由城市官员组成,是市镇的执行权力机构,称之为“城市政府”,第二个会议名为全民大会,它选举城市政府,但是18世纪,全民大会一直实行代议制,在全民大会中渐渐变成了只有资产者不再有工业者,这就出现了小寡头政治,总督想到除去诟病的良方是使地方权力更加隶属于中央政府,这样使得中央政府权力深入地方。

在农村,领主不再进行统治,但他却破坏法规的权威,所以使得农村精英逃往城市,农村没有有能力的人加以治理,农村中的特色民主制度使得人们觉得他们有一定的自由。

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们所做的任何决议都需要御前会议批准,民主只是一个空壳而已,但是正是这个空壳是农民唯一所能理解的。

二、旧制度下法国产生的新变化大革命前夕,产生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因素,这也是加速法国进入另一个时代的促成因素。

现在就分析一下旧制度下产生了哪些新特点。

第一,巴黎在法国取得了无与伦比的地位。

首都之所以对帝国其他部分具有政治优势,因为政府的性质。

巴黎是法国最大的城市,巴黎吸引着国内外的各类精英,这场革命的具体形式就是巴黎一天天的壮大,教会也无法使这一进程停止。

与此同时,地方的自由权力消失,不同省份的界限模糊,在法国便产生了巴黎与遥远的外省之分,思想源泉也产生于巴黎。

另外,巴黎已成为工厂和制造业的城市,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依托,所有资产阶级社会的特征都聚集于巴黎。

行政上的中央集权制和巴黎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是所有政府垮台的重要原因,也能解释政府的更迭为什么如此频繁。

第二,此时的法国人人情冷漠,彼此互不关心。

在欧洲的大部分地方贵族以变为种姓,其特殊标志是出身,而在英国贵族是掌权阶级,英国是真正将种姓制度摧毁而非改头换面的唯一国家,新旧贵族的分离不明显,这也是君主立宪制能在英国存在的主要原因。

在法国却相反,新旧贵族更容易分离,在14世纪的三级会议中,三个阶级可以共商国是,他们可以基于相同的利益融合在一起,而随着领地统治的瓦解,各个阶级在公共生活中几乎没有联系。

法国的特殊点在于贵族丧失政治权利的同时却享有更多的特权。

除此之外,还有对贵族的孤立,贵族带有光彩夺目的标志变得更加醒目。

资产者也与人民相分离,中产阶级长期居于城市的原因有两个:贵族特权与军役税。

于是农村中可以有一点资产或是出租土地的人就拥向城市,这也是法国布满更多小城市的原因。

这些人来到城市,渴望可以在城市变为政府官员,这样以便晋升为新贵族,享受特权。

这样,资产者便与农民分离,这种改变使得原来和他们一样出身的人对他们憎恶,而贵族又觉得他们不高贵也与他们分离。

第三,严重的城乡二元性。

凡是有些闲钱的领主都会搬到城市,他们日益脱离了他们应该保护的农民,农村只剩下愚昧未经开化的农民,使得农村变得更加破败与黑暗,也造成了严重的城乡二元性。

农民还承担繁重的军役税,贵族与资产阶级由于免税特权变得更加富有,除了军役税之外,农民还要承担徭役,反而最贫困的省修建的工程是最多的,这加重了农村的贫困,致使行乞的人增多。

特权阶层的虚荣心使得他们对农村不闻不问,相反他们觉得他们的子民是何等温顺、忠诚、快乐无比。

但是如果给农民武装,他们就能迅速觉醒意识到自己身上的压迫。

起初是资产阶级为他们提供武器,可是资产阶级也与他们分离的太久,他们还会把枪口对向资产阶级。

三、加速这场大革命到来的因素旧制度看似庞大,其实只剩下一个空壳,脆弱的不堪一击,只需要一个击掌之力就能就能将它摧毁。

那是什么因素加速了这场大革命的到来呢?第一,作家成为人们的精神领袖。

作家成为指导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来源,这是在许多国家没有遇到的现象,他们遵循的观点是一致的,“应该用简单而基本的,从理性与自然法律中汲取的法则来取代统治当代社会的更复杂的传统习惯”[3],也就是说他们把国家政治过于理想化了。

沉重的社会现实使他们的思想认为人生来就应该平等,但是作者们没有政治生活,对实践一无所知,所以他们的想法总是大胆创新,天马行空的。

但正是由于这样的理想描绘,才使得大众更容易接受,喜欢听他们的言论。

长久以来,贵族丧失了传统地位,原来他们控制专制的思想现在也被国家占据了。

贵族反而把新锐作家的作品当作他们精神的娱乐,这正是要把他们摧毁的力量。

法兰西民族对自由事务极为生疏,没有经验,对旧制度感觉头痛却无力加以改善,与此同时,它在当时是世界上最有文学修养,最钟爱聪明才智的民族,想到这些,就不难证明作家如何成了法国的一种政治力量,而且最终成为首要力量。

”第二,旧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

这里所说的繁荣主要是指公共事业和资本主义的繁荣,在大革命到来之前的三十年内,政府更加多的投资于公共事业,而且也更加关心弱势群体,表面上看似国家蒸蒸日上,但实际上是充满隐患的。

如此多的公共事业需要大量的资金,国家下放国债给资本家。

可是这种国债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获得利息,这就导致了政府的公信力下降,总是更多的想怎样扩大公共财政来源,资本家既是债权人也是债务人,最应该信守承诺的财政部却最不守法律规范,这一点真是令人难以忍受。

第三,减轻人民负担反而激怒人民。

当特权发展到一定程度,特权作为一种形式固定下来的时候,那些拥有特权的贵族、掌握者真正成为有闲阶级,所以他们才有闲心不关注自己的利益而去同情基层人民,他们是带着一种鄙视的目光去看待农民,过往宣布取消劳役,可是过几个月又恢复劳役,这使人们觉得一切苦难是由掌权者带来的,进一步促进了农民自我意识的觉醒。

更愚蠢的是,高等法院和政府把人民的苦难互相推诿,并且互相张贴剥夺人民的罪行,这使得人民怪罪现行的制度。

教会还把特权人的名字及他的财产数目告知大众,这就有了革命的目标。

长期的优越感使得贵族和掌权者越来越表现出政治的幼稚,他们以为人民就该如此顺从,并不尊重他们的人权,这真是大错特错,这一小部分愚蠢者的行为加速了自身的毁灭。

参考文献:[1][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m].冯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2][法]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3]林国基.托克维尔平等与宗教思想的现代意义[j].人文杂志,1999(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