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系统萎缩ppt课件

多系统萎缩ppt课件

病理诊断的特异性标志是少突胶质细胞包涵体(OCIs)。
临床亚型
以小脑性共济失调为首发及主要表现的该类患者,被命名为橄 榄桥脑小脑萎缩(OPCA)(1891年)。
以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为首发及主要表现的该类患者,被命名为 Shy-Drager综合症(SDS)(1960年)。
以帕金森样症状为首发及主要表现的该类患者,被命名为纹状 体-黑质变性(SND)(1961年)。
实验室检查
直立实验:分别测量平卧位、坐位和直立位血压,站立2~3分 钟内血压下降大于30/20mmHg,心律无变化者为阳性。 血液生化检查: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含量测定、24h尿儿茶酚胺 含量测定均明显降低 肌电图检查:被检查的肌肉可出现纤颤电位。 脑电图检和焦虑因子分增高。 影像学检查:头颅CT和MRI检查显示脑桥、小脑萎缩。
临床诊断标准(Gilman诊断标准 1999年)
临床特征: (1)自主神经功能衰竭和(或)排尿功能障碍; (2)帕金森综合征; (3)小脑性共济失调; (4)皮层脊髓功能障碍。 诊断标准: (1)可能MSA:第1个临床特征加上其他2个特征; (2)很可能MSA:第1个临床特征加上对多巴胺反应不佳的帕金森综合征 或小脑共济失调; (3)确定诊断MSA:神经病理检查证实。
在MSA病理组织学特点中,最为重要的为胶质细胞胞 浆内包涵体,主要见于少突胶质细胞。
临床表现
MSA发病年龄多在中年或老年前期(32~74岁),其中90% 在40~64岁。 临床有三大症状群,即小脑症状、锥体外系症状、自主神经症 状。 可以是以某一症状群起始,逐渐出现其它症状群;可以是某 一症状群为主,其他症状群为辅的表现。 其中89%出现帕金森综合征; 78%出现自主神经功能衰竭; 50%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 最常见的组合为帕金森综合征并自主神经功能衰竭或小脑性共 济失调并自主神经功能衰竭。 此外,相当部分可有锥体束征、脑干损害(眼外肌瘫痪)、认 知功能障碍等。
治疗与预后
无特效疗法,主要为支持及对症治疗。 一般存活时间为5~6年,最长生存10年。
病例介绍
男,63岁
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行走不稳,尚能行走,被诊断小脑萎缩;曾经 神经营养、活血化瘀、干细胞等治疗,但症状逐渐加重;1年前患者出现 小便潴留,给予膀胱造瘘留置导尿管;半年前出现行走迟缓,需扶物行走; 2周前因为膀胱造瘘处感染,行走不稳明显加重,不能扶行,左侧肢体比 右侧肢体更差,卧床状态。
1969年Graham和Oppeneimer提出了多系统萎缩概 念,认为OPCA、SDS和SND是不同作者对神经系统 一个独立的变性疾病的分别描述和命名,它们之间仅
存在着受累部位和严重程度的差异,在临床上表现有
某一神经系统的症状出现较早,或者受累严重,其他
神经系统症状出现较晚,或者受累程度相对较轻,神
鉴别诊断
直立性低血压:临床特征:血压在直立后7分钟内突然下降, 大于15mmHg,伴有脑供血不足的症状。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病 率占总人口的4%,老年患者的33%。主要分为:特发性(合 并有自主神经系统症状);继发性(继发各种神经系统疾病); 以及体位调节障碍(血管抑制性晕厥),一般不合并膀胱和直 肠功能障碍。 帕金森病:有将近10%的患者病理学证实为MSA。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autonomic dysfunction):往往是首发 症状,也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尿失禁、 尿频、尿急和尿潴留、男性勃起功能障碍、体位性低血压、吞 咽困难、瞳孔大小不等和Horner综合征、哮喘、呼吸暂停和呼 吸困难,严重时需气管切开。斑纹和手凉是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所致,有特征性。男性最早出现的症状是勃起功能障碍,女性 为尿失禁。 帕金森综合征(parkinsonism):主要表现为运动迟缓,伴肌 强直和震颤,双侧同时受累,但可轻重不同。抗胆碱能药物可 缓解部分症状,多数对左旋多巴(L-dopa)治疗反应不佳, 1/3患者有效,但维持时间不长,且易出现异动症 (dyskinesias)等不良反应。 小脑性共济失调(cerebellar ataxia) :临床表现为进行性 步态和肢体共济失调,从下肢开始,以下肢的表现为突出,并 有明显的构音障碍和眼球震颤等小脑性共济失调。检查可发现 下肢受累较重的小脑病损体征。当合并皮质脊髓束和锥体外系 症状时常掩盖小脑体征的发现。
多系统萎缩
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魏丹
概念
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是一组原因不 明的神经系统多部位变性疾病,主要累及锥体外系、小脑、 自主神经等部位;表现为自主神经功能衰竭、帕金森症状群 和小脑性共济失调三组症状。
基本病理表现为神经元缺失、胶质细胞增生。
经病理学结果证实各个系统受累的程度与临床表现的 特征完全一致。
流行病学
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3-5人/10万人; 平均发病年龄54岁; 80%的患者在出现运动障碍症状后5年内瘫痪,20% 的患者存活期可以超过12年,平均病程为5年。
病因 尚不清楚。
病理
大体观察:OPCA主要病理改变位于延髓橄榄核、脑桥基底核、 小脑半球、小脑中脚及部分下脚,特别是橄榄隆起变窄细。 SND受损部位主要在壳核,对称性壳核萎缩,与周边结构界限 清楚,色灰暗,黑质、蓝斑色淡;SDS一腰骶段脊髓、脑桥和 基底节萎缩为主。 组织学观察:一是基于常规HE及髓鞘染色所发现的神经系统受 损部位的神经细胞脱失,星形胶质细胞增生以及相应部位的髓 鞘脱失。其次是基于银染色及免疫组化技术所发现的胶质细胞 及神经细胞包涵体。
2007车祸史,无外伤。多发性腔梗病史3年,下肢静脉血栓病史1年。无高 血压、无糖尿病。
查体:BP:110/75mmHg,HR:80次/分,T:36.5℃;卧床状态,神志清 楚,表情刻板;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双侧眼球活动自如,双侧 鼻唇沟对称,伸舌正常,吐词稍不清晰,欠流利,呈震颤音;颈部僵硬感; 四肢可见活动,动作缓慢笨拙,下肢活动明显受限,双上肢肌力及右下肢 肌力5级,左下肢活动极其缓慢笨拙,四肢肌张力明显增高,左侧明显, 左上肢肌张力增高呈折刀样,左下肢呈齿轮样;感觉正常;口轮匝肌反射 阳性,左侧Hoffman征阳性,腱反射(+),双侧巴氏征(-),双肺呼吸 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性罗音,心律尚齐,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双侧 下肢无水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