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折线统计图》说课稿教材简析:折线统计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些单式统计图及复式折线统计图基础上进行的教学。
这节课的内容包括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制作方法以及对这种统计图的分析预测。
在设计的时候,应该着重让学生感受出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和绘制中应注意的问题。
例如当学生独立完成两个城市月平均水量的折线统计图后,在比较时不要过早地用“大家认为用两个统计图比较,好不好”类似的问题,而是就是让学生比较,在学生独立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两幅图要放在一起——因为学生只画了其中的一幅,比好比较,那么产生“能不能进一步加强两者的对比?”“如何将两者的比较在一幅图中表示出来呢?”类似的想法,感受出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和其带来的好处。
再者,老师还应加强对比单式、复式的区别,包括分析的方便,还包括绘制的异同,这事实上就是指导绘图。
三者,应该加强对统计图的分析和预测,这也是课标的要求,本课的学习,不但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也是今后学习更多其他统计图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基于这样的教材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把简单的复式折线图补充完整。
2、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对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并作出合理的预测;3、通过学习,提高信息素养,培养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以及与他人讨论、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归纳复式统计图的特点。
2:了解条形统计图与复式统计图的异同。
3:复式统计图中图例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创设生活情景、帮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我国地大物博,很多城市由于南北差异,气候、降水等天气状况都不一样。
下面我们来看看我国两个城市的月平均降水统计图。
(这一环节设计,引导学生复习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为复式折线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设置学习悬念,用认知矛盾凸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1、从统计表上获取信息师:(出示统计图)从这个统计图中你都能获取哪些信息?学生汇报信息2、绘制折线统计图(单式)师:如果想分别表示出两个城市每月的平均降水量,及变化情况,该选择哪种统计方式呢?你能尝试绘制出来吗?(学生在空白表格内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3、观察单式折线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1.青岛市月份降水量最高,月份将水量最低;2.昆明市月份降水量最高,月份将水量最低;3.青岛、昆明两城市几月份平均降水量最接近?4、汇报结果5、谈体会与感受激发对新知的探求欲望师:刚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呢?(四人小组讨论)汇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6、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7、教师出示完整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学生进行修改8、启发思考:是先把表示两个城市平均气温所有的数据点都描出来以后再连线好,还是先把其中一个城市平均气温的数据点描出来连线,再把第二个城市平均气温的数据点描出来连线好?为什么?9、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完成第75页的说一说10、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读取根多的信息。
师:从这个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你还知道了哪些信息?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呢?(四人小组讨论汇报)三、分析统计图、总结复式折线图的优势我们制作折线统计图的目的是为了直观的获取信息、分析数据。
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小组讨论,汇报。
由此可以看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但能看出我国6~12岁小学男、女生平均身高是多少,还便于分析和比较。
紧接着出示两个小练习1、某商场一季度冰箱、取暖器情况统计图。
学生从冬天取暖器卖得较多,并且随着气温的增高,销量逐渐减少。
可以分析出哪一种直条表示冰箱台数,哪一种直条表示取暖器台数。
2、教育书店二月份图书销售情况统计图、没有涂色。
临近开学,儿童读物销量明显增多,突出统计的书店经营的导向作用。
至此新授部分告一段落。
四、经历制作过程,渗透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
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1、学生自主审题。
提问:这道题让我们做什么?2.讨论:你打算先画表示哪组数据的折线?表示“最高气温”的这条折线应画成实线,还是虚线?3.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教师巡视。
提醒学生,先要认真细心地确定表示每天最高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实线连接各点;再认真细致地确定表示每天最低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虚线连接各点,画好折线后,不要忘记填写制图日期。
4、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5、引导学生看图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五、全课总结《单式折线统计图》说课稿一、说教材《单式折线统计图》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课本P104-105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
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本节内容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准备,通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今后学习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节《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1.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2.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本节的教学重点设计为:会看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教学的难点则放在:能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说教学理念本节课,我确立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设计理念。
基于这一理念,我根据教材的内容,还有日常中遇到的一些数据,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
培养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法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我主要采用了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五、说学法教学时,我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想象、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说教学程序本课分成情境导入,出示目标,明确方向——展示交流,探究新知——新知检测——联系生活——学后反思五环节。
新知识教学分三步教学:第一步整体感知,看懂折线统计图,理解特征,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在教学中,通过例1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的人数引入教学,复习条形统计图,从脑海中提取与本节课相关的认知信息,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准备。
以条形统计图为基础引出折线统计图,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根据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概括,明确折线统计图既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更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进一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第二步学习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通过小组讨论明确制图步骤和要注意的问题,进而独立制图,然后由多媒体课件演示制图过程,使学生掌握画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与前面的教学要求一样,我们不要求学生会绘制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只要能根据数据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描述、分析数据就可以了。
第三步实践应用环节。
在教学中,选取一些日常数据,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
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是让学生运用到刚才学习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并巩固刚才所学的知识,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同时,让学生感悟由于数据变化带来的启示,并能合理地进行推理与判断。
《复式统计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复式统计表》,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三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复式统计表》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学会简单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方法,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与广泛应用,发展统计观念,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重要基础。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过程与方法: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二、说教法学法。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是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着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学法上是这样设想的:教法: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二年级原有的基础之上来学习的,因此在教学时我将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数学建模和学习经验,选择和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增加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法去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的过程,从而理解统计的方法,发展统计的观念。
学法:《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学生学习新知的主要方法。
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思考,体验统计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全情参与中不知不觉中学会新知,发展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的设计。
《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课堂生活化,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努力做到“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培养良好的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特地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2、提出问题: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动画片是什么呢?怎样验证你的想法?学生意见不一,引发用统计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