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导学案十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设计者白静涛【课前篇】对标梳理知识初探(一)对标梳理课程标准: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讲述家庭联成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关系。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认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二)知识清单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文革结束,“两个凡是”阻碍了“”倾错误的纠正;关于()的讨论,解放了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基础。
2、内容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3、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确立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的新时期。
二、对内改革1、背景:原有的经济体制随着生产的发展,()日益明显。
2、含义:在坚持()制度的前提下,改革()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以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其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开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原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人民公社的体制不能调到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生活困难。
(2)步骤率先突破:实行家庭联成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基础上给农民以土地经营权。
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农村改革向()方向发展;实行合同定购制和市场收购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税制改革:实行(“)、一个逐步取消、两个调整和一项改革”4、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1978年—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处于试点时期。
(2)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其中心环节是()。
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3)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5、深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2)1993年全国人大将《宪法》第15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21世纪初,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对外开放1、区域推进:()——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
2、呈现特点:()、多层次、宽领域。
四、党风建设1、()是党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2、“”重要思想的提出为其指明了方向。
五、政治体制改革1、含义:在坚持和完善()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同时,积极探索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各种形式。
2、任务:进一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3、目标: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4、成果:从传统的()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渡;农村新的组织管理形式——(),标志着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六、团结一心奔小康1、目标:从小康水平到全面建成()。
2、过程:提出——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定量表述——党的“十二大”;“三步走”战略——党的“十三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基础检测1、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全面的A.体制改革B.拨乱反正C.经济建设D.对外开放2、.据图5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自1953年以来;我国农村与城市每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比例经历了从8:1到4:1再到1:1的变化。
这一比例的变化体现了①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更加广泛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③选举制度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④人大代表的选举更具有平等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4、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
这反映了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课上篇】合作探究交流释疑(一)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现在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不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也不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这是国体问题,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还有一个政体问题,即政权构成的形式问题,可以采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真正普遍平等的选举,并由各级代表大会选举各级政府,这种制度即是民主集中制。
只有民主集中制的政府,才能充分发挥一切革命人民的意志,也才能最有力量地反对革命的敌人。
总之,“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政体——民主集中制。
这就是新民主主义政治”。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材料二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
……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材料三党管政府怎么管法,也需要总结经验。
党政分开,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就提出这个问题。
——邓小平1986年6月28日讲话材料四中国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坚决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动力。
中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的发展进步,也必须依靠改革开放。
我们要继续推进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坚持依法治国,从制度上改变权力过分集中而又得不到制约的状况,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温家宝在2011年第五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讲话(1)材料一中毛泽东所设想的“新民主主义政治”在新中国建立之初的政治实践中有何体现?(2)材料二中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观点?是在吸取什么历史教训情况下提出的?概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表现。
(3)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新时期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和目的。
(二)网络构建(三)限时训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人提出“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
材料二改革30多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
废除人民公社,确立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初步形成了适合国情的农村经济体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小城镇蓬勃发展,农村市场兴旺繁荣,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中国特色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农村党的建设、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完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事业加速发展。
农村改革的伟大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积累经验。
——李文《当代中国研究》材料三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图(改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请回答:(1)材料一中所述观点产生的最主要依据是什么?(2)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农村体制改革的特点。
(3)材料三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什么变化?它表明所有制转变的方向是什么?【课后篇】迁移拓展夯实基础(一)夯基迁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生纱厂创办之初就设想了股份制,公开向社会集股60万两,分6000股,……结果招股很不理想,应者寥寥。
1897年,大生纱厂又向社会招股50万两,分5000股,还是进展不顺。
……在大生纱厂经营好转之后,1901年张謇等人决定再招20 万两新股,一年之内就成功集到20.75万两。
……1920~1921年,上海报纸天天刊登大生的股票行情,是当时市场上最抢手的股票之一。
———依据傅国涌《大商人》整理材料二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视察,明确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
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材料三马克思认为,股份制和股份公司的出现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是生产力的增长和个人所有制之间矛盾的产物,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
股份公司产生的首要原因是扩大再生产和资本集中的需要。
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随着西方国家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办一个大型企业所需要的最低资金也在不断增加,这时单纯依靠私人的资本积聚已经不能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为此通过股份制的融资可以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
——扬长汉《中国企业年金投资运营研究》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生纱厂筹股建厂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邓小平对证券、股市的看法。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新时期中国实行股份制的认识。
(要求:观点明确,多角度论证)(二)错题归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