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材料第一章发展理论第一节身体、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1.青少年身体上的变化:(P5)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一是体型外貌的变化;二是脏器机能的健全;三是性的成熟。
此外与心理发展最密切的是:脑与神经系统的成熟变化。
2.脑与神经系统的变化:(P10) 神经元的修剪原则——“用进废退”。
3.大脑各部分的发育完善:(P12)①顶叶位于脑的最上部,它是最先完成髓鞘化和修剪的脑区。
1②枕叶位于脑的后部,主管视觉。
③颞叶位于额叶的下方,耳朵的正上方,16岁之前颞叶还处于生长阶段,16岁后才开始修剪和髓鞘化。
颞叶主要负责加工听觉刺激和语言信息。
④额叶位于脑的前部,是大脑皮层最大的区域,它最迟发育完善,功能也最复杂,和学习的关系最为密切。
⑤小脑位于脑的后下部,它负责人的运动协调,与平衡、调节身体姿势有关。
⑥杏仁核,和我们的“本能”有关,决定的是较低级的反应。
第二节心理发展的实质1、发展的定义:(P14)指个体从受精卵到死亡整个过程中的系统的连续性和有续的,模式化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心理发展的含义: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以改进,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
大致体现为:①反应活动从混浊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化;②反应活动从不随意、被动向随意、主动演变;③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④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注意:如果出成简答题,问“心理发展的含义是什么?”必须首先回答发展的定义。
2、心理发展的实质:(P15)1)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发论观点: 内发论观点认为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
必须要牢记的几个人物以及其著名言论: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内发论观点以霍尔、彪勒为代表。
以弗罗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派。
2)个体心理发展的外铄论观点: 外铄论观点认为心理发展完全取决于个体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
必须牢记的人物及其言论:行为主义学派的华生说过:“给我一打健康和完善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置的特定环境中教育他们……”华生主张“教育万能论”。
斯金纳继承了华生的环境决定论观点。
3)个体心理发展的建构观点和社会文化历史观点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3、心理发展的特点:(P20)①连续性和阶段性(斜坡与楼梯的关系,是质的飞跃阶段);1下划线部分为上课强调重点,下同②方向性和可塑性(不可逆性);③常态发展和个别差异(不平衡性);④发展的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起到最大作用的时期);⑤历史和文化背景。
4、生命的毕生发展观(P24)主要观点:①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因此,一生发展中任何阶段的经验对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没有哪一个年龄阶段对于发展的本质来说特别重要;②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各个方面,甚至同一方面的不同成分和特性,其发展的进程与速率是不相同的;③个体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年龄阶段的影响、历史阶段的影响、非规范事件的影响)。
5、带有补偿的选择性最优化模型:(P27)总体上来说发展是选择、最优化、补偿这三者的协调。
第三节心理发展的理论1.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理论(P29)佛洛伊德认为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
分为本我(潜意识)、自我(意识)、超我(前意识)。
他为心理发展创建了独特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
根据快感区域的不同将人的发展分为:口唇期(0-18个月)、肛门期(18个月-3岁)、性器期(3-7岁)和生殖期(12-20岁)。
2.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P30)埃里克森不主张把一切活动和人格发展的动力都归结为“性”的方面,而强调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他提出的人生八个发展阶段:信任对怀疑(0-1岁)、自主对羞怯(1-3岁)、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岁)、精力充沛感对颓废感(25-50岁)、完美感对沮丧感(50岁之后)。
注意:这部分重点掌握一共几个阶段以及名称,每个阶段的特点次掌握。
3.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发展观(P33)华生(行为主义创始人)的心理发展观:决定人发展的只能是环境和教育。
斯金纳(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的心理发展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班杜拉的心理发展理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学习。
4.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P37)维果茨基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
他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
“最近发展区”的思想:①含义:儿童的认知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独立解决问题时所具备的现有发展水平,二是在成人的帮助下或在与能力更高同伴的合作下实现问题解决时所表现出的可能发展水平,二者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教和学的相互作用刺激了发展,社会和教育对发展起主导作用。
最近发展区解释了认知发展如何与学习相结合的问题,也解释了儿童在成人指导和协助下常常有更高水平的表现这一事实。
当成年人对儿童的有关行为进行指导时,就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工作平台”,使儿童逐渐具有顺利解决问题所需的能力和策略。
5.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P38)同化与顺应他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
儿童在此阶段掌握了关于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的规则,还形成了客体永恒性概念。
②前运算思维阶段(2岁-7岁),此阶段儿童思维表现出自我中心;开始运用语言和符号,但不能很好的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直觉成分很大,思维的不可逆,未掌握守恒概念。
③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岁到11岁),此阶段儿童可进行逻辑运算,但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形成逆向思维:表现为守恒法则和去中心化的思维倾向。
④形式运算思维(11岁左右的青少年期-成人),思维最大特点是已经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更加符号化,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假设思维形成,归纳演绎推理论证及科学思考。
第二章认知发展第一节认知发展概述1.认知的定义:(P47)认知是人类智力活动的过程与产物。
认知发展的定义:指一个人进行智力活动并获得相应产物的能力的进步或提高。
2.认知发展的模式:(P48)阶段性发展观点常被比喻成“爬楼梯”(质的变化),连续性发展观点被比喻成“爬斜坡”。
当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解释了一种阶段性与连续性并存的认知发展观点。
3.认知发展过程的两种理论(P50)领域一般性的观点认为,只存在一条认知发展路线,即认知发展几乎是同时在多个领域发生(中心思维存在)。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主张领域一般性的观点,他认为逻辑思维发展是认知发展的基本路线。
领域特殊性的观点认为,认知发展是以不同的速度在不同的领域发生的,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分别存在一些完全不同的发展路线,它们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多个中心,多个发展内容)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坚持的就是认知发展的领域特殊性观点。
4.教师为什么要了解认知发展(P54)第二节认知发展理论(此节大部分内容与第一章有重复)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P39&59)1)图式的概念:皮亚杰组织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式称为认知结构,把使得个体能够理解世界的认知结构叫做图式。
2)同化的概念:同化就是根据已有图式来理解新事物或事件的过程,是对新的环境信息加以修改,使之更为适合已有的知识结构。
3)顺应的概念:当已有的图式在探究世界的过程中不能奏效时,个体就会根据新信息或新经验对已有的图式进行修改或重新构建,以使新的信息得到更为全面的理解,这就是顺应。
4)平衡调节机制的概念:当已有的经验和当前的问题之间产生了不平衡,人们很自然地试图通过某些方式来减少这种不平衡,建立新的图式或者调整旧的图式等,直至达到一种新的平衡,这种恢复平衡的过程叫做平衡作用。
5)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见第一章第三节内容。
第一,感知运动智力阶段第二,前运算思维阶段第三,具体运算思维阶段第四,形式运算思维阶段2.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P61-66)1)基本观点①认为人脑就像一部复杂的计算机,能够快速和精确地处理信息。
②认为人类特别是儿童是通过发展硬件(脑和感觉系统)和软件(加工策略和规则)来提高认识。
③坚持发展的领域特殊性。
④认为存在基础发展和高级发展两种认知发展过程。
2)信息加工观的研究特点①侧重于分析儿童在某一领域所处的认知发展状态②关注认知发展转变的机制③在解释认知发展的机制时,更关注信息加工过程。
④注重研究知识基础与信息加工水平的关系,以及知识在儿童的认知活动中的作用。
3)信息加工观点认为存在基础发展和高级发展这样两个认知发展过程:①基础发展表现在工作记忆容量与加工速度、注意与知觉编码、信息加工方式上②高级发展表现在认知策略和元认知水平等方面。
3.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1)社会文化的影响(P67)2)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和意义(见第一章第三节内容)(P69&38)第三节青少年的认知发展与教学设计1.青少年的认知发展水平(P71)2.青少年注意力的发展(P72)青少年时期个体能更好地进行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交替运用,通过这种交替,青少年能够以更长的持续时间对特定对象进行观察。
3.青少年思维能力的发展(P74)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互联网的使用对二者的影响。
4.如何根据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设定课程?(P79)(论述题,需要举具体例子)⑴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习环境与课程教学等几个方面来综合考虑。
①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启发和促进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逻辑推理以及掌握复杂抽象概念的能力。
②教学内容: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确定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并提供与其水平相一致的教学内容。
③学习环境: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⑵何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关注的不是教师应以什么方式最有效地传递信息,而是提供互动的、鼓励性的活动,满足学习者个人独特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在不同复杂程度下学习并加深理解。
因此老师应该将学习的主题和问题置于更宽广的背景下,来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①优化感知环境。
可以从实现知觉情境的丰富性和新奇性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引发直接感知的丰富的知觉情境。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创设能够引发注意的新奇的知觉情境。
②创设体验情境。
教师可以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并对学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认知过程进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