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在本书中,不仅仅是指一种沟通方式,而是生活中思考、语言上的一种艺术,是自我修为、修养的一种思想。
书中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向我们介绍了非暴力沟通的使用方法和步骤,展示出非暴力沟通运用于实际案例的出人意料效果,对现实中我们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交流观念具有指导意义,细读本书之后,可以对生活中出现中的冲突、创伤、愤怒等负面情绪或者情绪影响治愈有一个清晰的思维路线。
沟通,本是在人类社会中发生矛盾、冲突时,用以双方交流思想、调解矛盾的一种方式,是一种善意而褒正的行为,但是在现实中,往往沟通的效果难以遂人心愿,也许某些可能很好解决并且自视也很简单的微小冲突,在经过沟通之后,反而致使矛盾激化,更不可收场。
这便是沟通过程中犯下不适合沟通的错误,沟通需要纯和的心态、高效的技巧,方能随心如愿的逐渐化解矛盾。
本书介绍,在生活中因为沟通不果,常常导致我们遭遇各种意想不到矛盾,吵架、愤怒、伤感、失落沮丧等,而令人更不解的是我们根本不知道也没有意识到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
那么沟通究竟该如何进行呢?
在生活中常常遇到的,挤公交车被踩、排队时插队,一般此事,或许可以见到双方争吵不休,被踩者说对方没教养,没素质,踩人者大怒,结果就是路人驻足看热闹,双方吵累了才结束,正常人都能认识到,这不过是一件平常意外,但是后果却不平常。
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现实中我们所遭遇沟通障碍的本质,如我们沟通的观点应该直接,有效,沟通不是批评、指责,不是揭露对方的不是和短处加以指责,知己知彼,将心比心,在遭遇冲突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冷静,冷却自己的情绪,接着再合理的思考,选择合理的沟通方式,面对冲突沟通之中,还应要有随和的态度和语言,带有怒意的表情,带有贬义的语言,都不应该使用在沟通中。
阅读到此处,想起一点,在中国文化中,文化繁杂多样,例如有很多教人处事的道理,比如人争一口气,书争一张皮,宁可站着死,不肯跪着生等等,讲究为人在世,当铮铮傲骨,心若青云,不肯服输,而且,这种观点在从小到大的学习的书、影视、杂志中随处可见,讲述了历史上一代代的英雄伟人,这是一种很容易说服青年人的观点,年少本就轻狂,被这种观点一灌输,更会不可一世。
观点不错,但是却很容易造成人一种缺少变通、缺少圆润的性格上的影响,如我本身,以前也认为直来直去光明磊落,但却是因此多了很多无益多害的波折。
在沟通交流之中,往往,心境很重要,如果选择与别人沟通之前,我们处于一种愤怒、压抑或其他负面影响的情绪下,我们很难清楚的表达出自身的观点,更难明白对方的需求,最合理而有效的沟通,应该是双方心平气和、以理论理的交谈,虽然,这有点像双方谈判,但却是最具效果力的交流。
有句话叫做,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的性格,表现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方式上,表现为与人交流、沟通的效果和效应,最后往往能反应人之一生的最终成果的大小。
人的一生要面临无数次沟通,在很多人沟通中,冲突往往难以避免而造成暴力沟通。
作者提到说“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痛苦时却不知道怎样清晰地表达这种痛苦。
”“骂人是对未被满足需要的悲剧表达”,沟通未果负面情绪造成的糟糕心情袭来的时候,人往往需要心情宣泄而造成暴力升级,如谩骂,殴打甚至伤人性命。
沟通最重要的心境,也可以说是性格,如果没有把非暴力这样一种思想印在心里深处,自己需要的时候能随心所欲的用出来,那么,即使本书能倒背如流,也是枉然。
相反,心境好了,心情平了,人冷静了,一切沟通就好办多了。
在一些杂志、影视中,我们经常能认识到所谓的“智者”,这种“智者”往往僻世独居,居清好静,但有沉迷红尘的晚辈求教,“智者”往往能三言两语点播他人如醍醐灌顶,但是生活中并没有这样的“智者”。
但是通过本书我们可以慢慢学着自己和自己沟通,一个具有良好心境的人的是能自己与自己沟通,即能自我对话,自我平复心情的人,骂人者之所以骂人,杀人犯之所以杀人,皆是因为其因为外力导致心境失衡,无法控制自身,失去冷静思考分辨是非的能力,从这一点解释,生活中小到挤公交车踩人一脚,大到斗殴打架酿成悲剧等,因为自身修为不足,控制不住自己的事情比比皆是。
“我选择怎样看待事情,将极大地影响我是有能力改变它还是会使事情变得更糟。
” 作者在文中这样提到,愤怒的起因并不是人们做了什么,而是内心的什么东西与他们做的事情相呼应。
是我们自己思维里暗示对方有错或者不好的思维方式。
愤怒是生活中最常见也最容易导致不良后果的沟通环境之一,作者在文中提到我们应该如何让处理愤怒:
一旦愤怒时需要自己慢下来,一定要慢下来,给时间让自己慢慢的冷静,如同鲁迅先生愤怒时挂一个大大的“静”字于墙上,细细注视以平神静气,任何人在愤怒的时候都应该给自己时间平复,例如去睡上一觉、操场上跑上几圈等,带着愤怒的情绪与人交谈是大忌,稍不留神就会引起沟通激化。
第一步,了解其背后的需要,不要做任何无趣的事情
第二步,努力弄明白我是怎样评判那些惹怒了自己的人的。
第三步,“看我的评判背后,自己的什么特别需要在与这些人的关系中没有得到满足——对自己未被满足的需要,努力给予理解。
第四步,问自己:“当人们做我不喜欢的事情时,他们是试图满足他们的什么个人需要呢?
首先努力搞清楚他们做了什么。
问清楚自己:“这些人做了什么让我这样愤怒?让我这样评判他们?”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这里,可以这样理解,当我们意识到我们的情绪趋于愤怒时,我们应该开始学会冷静并学会思考有计划的改怎么样安排、去设计一种适合的沟通形式。
人是不断成长的,心境也是不断成长的,而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心理成长高度的地方恰是沟通,一般人认为,沟通是感性的,是交流中以自身主观观点为基准来表示自身不同理解或者不满等,但是沟通同时也该有理性的一部分,感性的是沟通内容,理性的沟通形式和方式,我们在与人交际的生活中,以自身提前思考好的正确的心境和态度来进行沟通才能达到预设的效果。
阅读此书后,体验出一种人生生活的道理,万事万物都不能太重,太重必然累心,就像愤怒时候应该卸下愤怒一样,当心理压力太大,心中执念太深,人的心理必然不会正常,人也不会轻松,人要活的有思想,同时思想要是活的,在不同的场合和面对不同的对象,需要选择的沟通方式也不一样,作者说,当他面对
女儿抱怨自己容貌的时候,他采取的方式是鼓励,而不是安慰,因为安慰代表着你认同女儿消极的思想,而鼓励则代表,你根本就不丑,所以,我不安慰你,而是鼓励你要正确看自己,不是安慰,恰是最好的安慰。
这是沟通的艺术性,也是为人处世一种圆润、刚柔并济的表现。
书中说,孩子是一个也是一个独立的交流个体,具有独立的交流思想和思考能力,但是孩子又有其不同于成人的地方,在跟孩子交谈的过程中,需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不能想当然的认为孩子怎么样,要把孩子放到和自身平等的位置上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不能用家长的身份以势压人,更不能用所谓的奖励和惩罚来约束孩子,奖励和惩罚或许可以一时起到用以让孩子听话、做某种事的效果,但长久看来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阅读本书之后,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时刻关注自己身边的沟通状况,学着试用书中所述的思想去与人交流,与人沟通,效果往往会比不加思考不经思索的交流要好很多。
和亲人沟通不畅时,理解了并不是没有共鸣,而是当我需要理性的判断时,对方认为我需要的是理解和同情;当在地铁里别人排队加塞时我不想再以道德的角度评判,而是想对方也许今天有急事,况且我对这种行为产生的怨恨本身会干扰了自己的情绪;郁闷时,我经常分析,到底是什么导致呢,我的需要是什么呢?然后努力找一种折中的解决办法。
能解决就去解决,解决不了干脆就冷却处理。
感觉人生最大意义就是能保持心境的平和和轻松的心情。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在我看来,最难能可贵的并不是作者所罗列的那些实际案例(虽然案列能更清晰的说明沟通的具体实施方式),而是一种思想,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能管理我们内心,管理心境的思维方式。
在我看来,这是和佛家,道家教义所述的虚空、清净、纯和、无为等思想有异曲同工之意。
书中实践灵性这一章提到人们信奉神学或者说宗教学教义的内容,众所周知,但凡宗教,教义大都悲天悯人,祈望能救济众生,是高尚、道德的表述,因此,如果长时间的信奉宗教,加以熏陶自身,能温润自身性格,使自己逐渐趋于沉静、平和,压制自身的急躁、愤怒等因素,有利于加深实施自身非暴力沟通、利用非暴力思想思考的基础。
非暴力,这三个字所表达的含义,是一种新的思考方式的居世处事方法,以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与自己对话,与别人对话,分析别人的诉求。
相信不断加强这种
力量就能抵抗住日常的琐碎事件对人意志的消磨,消除环境文化对自身的渲染,抵抗住周围的各种声音对行为的评判,理解别人,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诉求,进而能够和谐与他人共存,以达到和谐沟通,与不同共存的目的。
在深度了解书意精髓后,大胆设想一下,沟通有了非暴力思维的方式,可以是自己的思维方式达到感性和理性并存的一中形式,这种形式不仅仅用来表达自身观点和需求,更可以用来表达一些非理性的东西,比如,所谓的惊喜,所谓的浪漫,这些都是感性的东西,合理的用理性分析,再用感性去表达,应该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X年X月
X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