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的教育成长故事

我的教育成长故事

我的教育成长故事
我是一名平凡的英语教师,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更没有值得称颂的大作为,可是平淡的教育教学生涯却令我幸福和快乐。

每当我看到孩子们有了一点点的进步,我便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高兴。

每当某一种教育教学方法收到了一点点的效果,我都会认真地记录下来这种方法给孩子们带来的变化。

有这样一个心理现象,帮助我在教育后进生的过程中少走了很多弯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那就是心理学上的层递效应。

著名的心理学家弗尔德曼曾经进行过一项研究性实验:他让助手到两个居民区劝说居民在自己的住房前立一块“小心驾驶”的标语牌。

在一个居民区,助手直接向居民提出这一要求,只有17%的居民照办。

在另一个居民区,助手先请大家在一份赞成“小心驾驶”的倡议书上签个字。

因为这是很容易做到又是有益的事,几乎所有的居民都签了字。

几个星期以后,助手们又要求各家在门前竖立一块与前一个居民区同样的标语牌,结果55%的居民照办。

当对人们提出一个貌似微不足道的要求时,人们往往很难拒绝,然而一旦接受了这个要求,便仿佛跨进了一道“心理门槛”,随之而来的一个更高一点的要求便和前一个要求有了继承关系,似乎就应该理所当然地接受。

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如果层递效应运用得当,将有助于学生主动的克服困难,进而顺利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

林晓锐是个十分爱惹事的学生,他经常不遵守纪律,下课每每疯跑打闹,还口吐脏话,又不肯认错,和同学吵嘴打架的事更是时有发生,以至于给老师和同学都惹了不少的麻烦。

我第一次认识他
的时候,他是因打架来到我的办公室。

头发乱乱的,脸胀得通红,气急败坏地说:“是他们先惹我的”。

看着他的样子,我推断他可能是受到了同学的取笑后而愤怒出手打架的。

后来从其他同学了解了事情的真相,果然不出我所料。

于是我首先给他讲明了事情经过的对与错。

首先同学取笑是同学的错,而他用打架的方式回应则是他的错。

我先批评了那位取笑他的同学,然后对他进行好言相劝,并对他进行深刻的思想分析。

我说,你要想不受别人的取笑,受到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自己,给自己树立尊严,靠拳头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只会把事情越弄越糟。

当我说过这番话的时候,林晓锐沉默了,我从他的眼神中看到了一丝惭愧和无奈。

我摸摸他的头,亲切地对他说:你是不是很希望同学们能够喜欢你,尊重你?他不敢看我,轻轻地点了点头。

我温和地告诉他我愿意帮助他。

他开始看我的眼睛了。

我认真地看着他,重重的点了点头。

他的眼神里充满了信任和期待。

这种渴望获得尊重和友谊的眼神让我心颤,其实哪一个孩子不向善呢?可根据他的表现,要改的地方真多,恐怕三张大纸都写不完。

真的一下子要求他脱胎换骨,他能做到吗?这时我想到了那个心理学上的层递效应。

我微笑着对他说:“你能做到上课时不乱喊乱叫吗?”他非常爽快,一口就答应了。

一连几天,我一直在观察他是否能做到,结果做得很好。

我就在班里表扬了他,并让全班同学为他鼓掌。

他也许接受这样的赞扬和鼓励太少了,显得激动不已。

紧接着,我对着全班同学又给他提出了第二个要求:对同学们使用礼貌用语,他又一口答应了。

而且做得也很好。

接着第三,第四个要求,他都做得很好。

我继续抓住他的进步,以他为榜样,在班里表扬他,激励他。

结果他的进步真是太出乎意料了!
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应该给学生确定积极可行
的阶段性的规范和目标,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浅到深。

一但对学生的规定要求过多、偏高,急于求成,就容易引发学生的心理抗拒,使他们丧失努力的信心。

因此,我在运用层递心理效应的同时要坚持严格要求。

当提出的每一步要求被孩子接受后,便要严格坚持,务求切实兑现。

只有这样,才能为下一步更高一点要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孩子经过努力,一步步地实现目标时,教师要热情而及时地加以肯定和表扬,使孩子的努力成果得到强化。

此时还要趁热打铁,在孩子充满成就感的愉悦氛围中,提出更高一点的要求或新的要求,最终达到设定的目标。

每个学生都有上进心,都渴望被认可和被喜欢。

违纪学生也不例外。

老师要帮助他们找到一条通往目的地的路,让他们体会到困难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克服的。

让学生看到自身的力量和毅力,进而激发学生上进的动力,就会得到一次次转化的良机。

教育教学的日子,道不尽酸甜苦辣。

教师的责任就是点亮学生心中的灯。

走进孩子们的心里,成为最能了解和信任他们的朋友,用爱心、耐心和信心来告诉他们,他们能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