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教学大纲(修改稿)

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教学大纲(修改稿)

《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0801108总学时:16 (其中理论课学时:16 实验或上机学时:0 课程设计学时:0 课外(实践自学)学时:16 总学分: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适用专业:化工、造纸、生工、化学、材工、高分子、日语开课单位:商学院执笔人:慈福义审校人:杜同爱一、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区域经济学基础第一节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一、区域二、区域经济学三、区域开发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三、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一、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二、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三、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产生第四节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一、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第五节区域可持续发展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二、区域可持续发展调控途径与对策第六节区域经济学发展展望一、21世纪区域经济学发展的机会与挑战二、21世纪的区域经济学将进一步综合与分化三、区域经济学对区域经济运行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第二章区域绿色创新第一节区域绿色创新基本原理一、区域创新二、绿色创新三、区域绿色创新第二节山东省造纸工业绿色创新一、山东省造纸工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二、山东省造纸产业集群绿色创新第三章区域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特点二、区域自然资源优势评价三、人力资源的概念和特点第二节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一、人力资源的作用二、中国人口、经济、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三、中国区域资源战略的特点四、实现资源合理利用的措施第四章区域循环经济第一节循环经济基本问题一、循环经济的内涵二、循环经济的意义三、循环经济发展途径四、循环经济发展对策第二节三角洲生态经济区循环经济发展研究-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为例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意义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条件分析三、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与目标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五、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六、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七、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循环经济发展政策第三节都市圈循环经济竞争力研究-以济南都市圈为例一、都市圈循环经济竞争力的内涵和基本特征二、都市圈循环经济竞争力的形成机制三、都市圈循环经济竞争力评价四、都市圈生命周期中的循环经济竞争力规律五、都市圈循环经济竞争力的空间规律六、都市圈循环经济竞争力的调控途径与对策七、济南都市圈循环经济竞争力实证研究第五章区域低碳经济一、区域低碳经济的内涵二、区域低碳经济发展途径与对策三、城市低碳竞争力研究-以济南为例二、习题课、课堂讨论内容1.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2.山东省工业绿色创新。

3.举例分析区域绿色创新。

4.举例分析区域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

5.山东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

6.举例分析低碳城市发展。

7.海洋经济区循环经济发展——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例。

8.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教学大纲说明书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是化工、造纸、生工、化学、材工、高分子、日语的通识教育课,属于必修课。

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学基础知识、区域绿色创新基本原理、山东省造纸工业绿色创新、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特点、区域自然资源优势评价、人力资源的概念和特点、中国人口、经济、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区域资源战略的特点、实现资源合理利用的措施、循环经济基本问题、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循环经济发展、都市圈循环经济竞争力、区域低碳经济的内涵、区域低碳经济发展途径与对策、城市低碳竞争力。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前沿知识以及山东省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如制度经济学、创新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循环经济学、低碳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课程,《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重点讲授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三、各章内容的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第一章区域经济学基础基本要求: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与内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调控途径与对策、区域经济学发展方向;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

重点是: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与内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调控途径与对策、区域经济学发展方向。

难点是: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

第二章区域绿色创新基本要求:掌握区域创新、绿色创新和区域绿色创新的概念、区域绿色创新体系构成、山东省造纸工业绿色创新;了解创新、区域创新和区域绿色创新理论。

重点是:区域创新、绿色创新和区域绿色创新的概念、区域绿色创新体系构成和山东省造纸工业绿色创新。

难点是:循环经济与区域绿色创新。

第三章区域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基本要求:掌握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概念和特点、中国人口、经济、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实现资源合理利用的措施。

了解区域自然资源优势评价、人力资源的作用、中国区域资源战略的特点。

重点是: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概念和特点、中国人口、经济、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实现资源合理利用的措施。

难点是:区域自然资源优势评价。

第四章区域循环经济基本要求:掌握循环经济的内涵、发展途径与对策,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与目标,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和循环经济发展政策,都市圈循环经济竞争力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济南都市圈循环经济竞争力实证研究。

了解循环经济的意义,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意义和条件,都市圈循环经济竞争力的形成机制、评价、时间规律、空间规律和调控途径与对策。

重点是:循环经济的内涵、发展途径与对策,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与目标,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和循环经济发展政策,都市圈循环经济竞争力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济南都市圈循环经济竞争力实证研究。

难点是:都市圈循环经济竞争力的形成机制、评价、时间规律、空间规律和调控途径与对策。

第五章区域低碳经济基本要求:掌握区域低碳经济的内涵、发展途径与对策,济南低碳竞争力实证研究。

了解城市低碳竞争力理论。

重点是:区域低碳经济的内涵、发展途径与对策,济南低碳竞争力实证研究。

难点是:城市低碳竞争力理论。

四、习题课、课堂讨论要求1.教师应精选论题,认真组织课堂讨论,安排重点发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做好总结。

2.习题课以理论结合实践的习题为主,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当前的相关现状结合起来,充分消化吸收理论知识。

3. 鼓励创新,启发、引导学生提出新思路、新方法并加以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学时分配建议注:1. 若讲课学时包含习题课学时,其写法为讲课学时(习题课学时)。

如第三章 16(2),表示16个学时中有2学时习题课。

2.根据课程的实际环节来增减列数。

如还有“上机”等环节可再增加一列。

六、推荐教材和主要参考教材推荐教材1.《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孙久文,叶裕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2.《新区域经济学》,安虎森等,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

3.《区域发展与创新》,张明龙,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

4.《技术创新》,傅家骥,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5.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邓宏兵,科学出版社,2011年。

6. 《循环经济学》,黄贤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

7.《低碳经济学》,薛进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8.《The Economic Geography of Innovation》,Karen R.Polensk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9.《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merging Technologies》,Patricia Ordonez de Pablos,W. B. Lee , Information Science Reference , 2010.10.《An Introduction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eter P.Rogers,Kazi F.Jalal,JohnA.Boy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8.11.《Environmental Economic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Hanley, N., J. Shogren, B. White , Palgrave Macmillan, 2007.主要参考教材1.《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绿色发展与创新》,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科学出版社,2010年。

2.《2010国家创新体系发展报告-创新型城市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战略研究组,科学出版社,2011年。

3.《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计量分析》,李国柱,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

4.《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钟水映,科学出版社,2007年。

5.《中国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诸大建,科学出版社,2007年。

6.《区域循环经济》,孟赤兵,苟在坪,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

7.《循环经济与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证》,慈福义,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

8.《城市与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研究》,慈福义,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

9.《日本的循环经济与社会》,赵立祥等,科学出版社,2007年。

10.《德国循环经济研究》,黄海峰,刘京辉等,科学出版社,2007年。

11.《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科学出版社,2009年。

12.《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年。

13.《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实现绿色的经济转型》,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科学出版社,2011年。

14.《低碳发展论》,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年。

15.《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论》,雷鹏,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

16.《中国海洋发展报告》,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海洋出版社,2010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