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的生活方式与居住理念调查报告作者: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课题组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年第04期摘要居住节能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居住行为密切相关,生活方式在居住节能上可以发挥重大作用。
本文阐释了生活方式对于居住节能的影响,提出了形塑和影响生活方式的四个维度,即生活习惯、生活理念、社会流行与社会定义。
调查发现,生活习惯、生活理念、社会流行和社会定义通过居住格局和居室温度调节直接作用于居住能耗。
因此,必须对生活方式的四个维度进行有效干预,才能有助于居住节能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居住节能生活方式社会流行社会定义干预机制生活方式对于我国居住节能的重大影响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能耗也迅速增长:人均和户均住宅面积持续扩大、居民对于住宅温度的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全国住宅采暖区域越来越向南方扩展、住宅家电品种、数量、耗电持续增长,等等。
①所以,居住节能在我国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进程中具有重要而紧迫的意义,它既是做好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是缓解当前能源危机,倡导健康的家庭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
节能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目标,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为了保证能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健康和稳定发展,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强调,要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作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应对能源危机的重要手段。
十八大报告不仅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任务之一,而且强调了“生活方式”在节约资源中的重要作用,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本文认为,在关注生产方式节能的同时,同样应当关注生活方式的节能,重视以家庭和个人为单位的节能、重视与个人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居住节能。
人们日常生活的居住节能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从国外的数据来看,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居民日常生活中的能源消费比例在总能耗中占很高比例。
美国人日常生活中的能耗比例已经高达60%,中国这一比例目前虽然只有30%,但是处于迅速上升的时期。
数据表明,我国建筑规模仍处于急剧扩张之中,预计到2020年底,全国房屋建筑面积将达到686亿㎡(其中,城市房屋建筑面积将达到261亿㎡)。
我们面临的严峻局面是:一方面要新建大量的住宅,另一方面又要使住宅有一个较舒适的室内温度环境,这就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也就无法避免建筑能耗急剧上升的局面。
建筑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比例,也将从现在的27.6% 快速上升到33%以上。
尽管我国人均能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40% ,但能源消费总量却已居世界第二,②因此,我国居住节能任务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那么,怎样实现居住节能呢?无非是两大途径,一个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探索科学的居住节能方法,另一个是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探讨怎样约束人们的行为来实现居住节能,本文从第二种角度来探讨。
研究人们行为与居住节能的关系,又有两种不同的路径:社会地位的路径与生活方式的路径。
所谓社会地位的路径,即研究社会地位、社会结构与居住节能的关系,人们的社会地位显然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能力。
③本课题组在《社会地位结构与节能行为关系研究》一文中指出,个人的能源消耗,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地位影响和约束的结果,即认为一个人在社会分层地位上的高低(高收入或低收入,高身份或低身份),决定着人们耗能行为和消耗能源的数量。
个体的能源消费更多地受到了他们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或者说,一个社会的地位结构和资源分配方式决定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能耗高低。
④有钱人住大房子,没钱人住小房子,这是很浅显的道理。
按照社会地位的高低,甚至可以区分为高耗能群体和低耗能群体,并且大体上等同于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或等同于高权力和低权力群体。
这就说明能耗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由社会地位结构所形塑。
对于低收入或低权力群体而言,对社会资源的较少占有使得他们更有节能的动力。
但是,同样可以发现,在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的群体里,人们的选择也并非一致。
有一部分人节能意识较为薄弱,但同样也不乏倡导低碳生活的人。
社会地位结构常常不能有效地解释生活方式。
一些富人也很注重节能和环保,美国富豪巴菲特每次停车都要选便宜的车位,“facebook”的创始人——全球最年轻的富豪扎克伯格仍是租房子居住。
不仅是国外的富豪注重节约,中国的富豪中也有很多对节能环保身体力行,比如,蒙牛集团的前董事长牛根生,只坐一辆排量不太大的奥迪。
这些“抠门”的表现似乎与他们的社会地位结构和经济消费能力不符。
这就是说,一定有社会地位结构之外的要素能够对能耗行为产生影响。
在一些大城市中,低碳生活已经成为白领中新鲜时尚的生活方式。
收入很高的职业白领愿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家庭装修中也往往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取代燃气热水器,用简单的房间布置取代复杂的结构装潢,环保行动的执行者倡导低碳生活,未必是经济原因,虽然这些只是一些个案,但也反映出社会地位结构对生活方式解释的片面性。
由此,我们就注意到第二种路径,即生活方式的路径。
“生活方式”涉及到人们社会生活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生活方式回答的是人们“怎样生活”,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文化模式为满足自身生活需要而运用社会环境提供的各种物质的和精神文化资源的活动方式。
⑤《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对生活方式作了如下定义:“不同的个人、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
” 学者王雅林认为,生活方式是一个主体与客体相结合和互动而生成的概念,一方面,它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结构形式和事实性存在;另一方面,它是通过对生活活动主体对生活资源进行评价、选择、配置而形成的社会行动和日常行为方式,在主客体的互动中,通过主体的活动满足着人自身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
⑥从以上生活方式概念的提出和定义过程的追溯中,可以看出,对生活方式的传统研究包括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研究认为,生活方式应当涵盖劳动生活、政治生活、物质消费生活、闲暇和精神文化生活、交往生活、宗教生活等广阔领域;狭义的研究把“生活”限定在日常生活领域,如物质消费、闲暇和精神文化生活、家庭里的生活活动等,即“衣、食、住、行、乐”领域。
杜任之就提出,研究中国现阶段的生活方式,必须从“衣食住用行”方面出发。
⑦在当代的研究中,对生活方式的研究领域有所扩大,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和美国未来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当代中国人生活方式变迁》课题研究将对生活方式变迁的研究维度扩大到中国人在家庭生活、日常消费取向、职业生涯、社会关系、科技产品消费、娱乐、时尚和社会意识等八个重要维度。
⑧本文专门研究与居住节能相关的生活方式,所以,对于生活方式的概念研究需要深化,在深入的探索中,下文将影响或形塑生活方式的因素进一步分解为四个方面或四大要素。
生活方式对于居住节能的影响与意义丝毫不亚于技术角度的居住节能。
因为技术角度的居住节能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研究经费的支撑,而生活方式角度的居住节能,是调整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理念,这并不需要耗费大量资金,而一旦变成社会流行以后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模仿效应”。
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从生活方式角度实现的居住节能是成本效益比最高的节能模式。
形塑生活方式的四大要素从影响生活方式的要素角度看,有四个方面十分重要,那就是:生活习惯、生活理念、社会流行和社会定义。
也就是说,要理解生活方式既要关注个人层面的行为表现,也要关注群体层面的活动方式,生活方式既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长期形塑起来的比较稳定的行为模式和行动规范,也表现为群体的行为模式、社会的流行方式,显然也受到社会设定的定义或社会设定的目标的影响。
生活习惯。
一方面,生活习惯来源于社会结构,通过社会化的过程形成心智结构,作为生活习惯对人的活动产生影响;另一方面,生活习惯又与个人的行为选择密不可分。
生活方式作为人的一种行为模式,也由此塑造起来。
⑨生活方式是生活习惯的系统化产物,在社会结构和心智结构的双重作用下,人们的日常行为成为了系统化的习惯,并常规化为人们的生活方式。
那么,生活习惯是如何养成的呢?首先,经济条件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之一,人们的生活习惯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庭经济水平和消费能力有直接的关系,经济条件越好,也就有更多的钱可供消费。
当然,生活习惯的养成也并不是都由经济条件塑造,它也与个人成长的家庭背景、朋友圈子、社会文化氛围以及参照群体有极大的关系。
家庭教育对于塑造生活习惯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有着良好节能教育的家庭环境可以直接塑造节能习惯。
与此同时,社会文化也在塑造人们的生活习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文化倡导节能会塑造群体的节能行为,这与下文讲的“社会流行”密切相关。
最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无疑也参考了“参照群体”的相应行为,群体和他人的影响也可能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
有一点让我们费解的是,很多富豪曾经是“苦出身”,按照他们从小养成的习惯应当比谁都节约,但是某些人在暴富之后不计代价地摆阔、铺张浪费,从物质炫耀到符号炫耀,盲目追求高消费,引发了高消费、高耗能的社会风气(社会流行)。
按照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场域塑造惯习。
但就暴发户而言,为什么在经济能力提高之后就开始大肆地炫耀消费?为此,我们就必须探讨在习惯或惯习背后的制约力量,笔者称之为“生活理念”。
生活理念。
生活理念是人们内在的价值观念,它比生活习惯要更深一个档次。
习惯是表现出来的外在的行为模式,理念是指导行为的内在价值观模式。
布迪厄认为:“惯习和场域的直接吻合是行动的一种样式,惯习所指示的行动路线可能伴有对成本和效益的策略性计算,但是最后这种策略性计算通过惯习自己的方式运作的过程提到了自觉层面上”。
⑩由此可见,习惯的选择也存在着理性。
而这种上升为理性的关系则可以被视作指导具体行为的生活理念,即行为者的理性行为的筹划与内化于心的原有的思想意识相结合,行为者的习惯与现实利益相结合,共同得出合理的符合“实践的逻辑”的行动方案。
生活理念的存在使我们找到了某些“苦出身”的人暴富后生活习惯改变的原因,即他们的内在价值观是畸形的,越是苦出身越怕别人看不起,就越追求高消费、奢侈挥霍。
与此相反,某些高经济地位人士,采取了极为节能的生活方式,也是源于他们内在的价值观念。
因此,塑造节能的生活理念是在节能的政策实施中最可发挥的、最有动员潜力的重要领域之一。
生活理念与生活习惯密不可分,两者也交互影响。
生活习惯经过多次重复的实践,得到了个体与社会的肯定,便形塑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价值尺度或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
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当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