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虫的防治
9
10
为害特点
棉铃虫概述
嫩叶受害成缺刻或孔洞
棉蕾受害时苞叶张开变黄,蕾的下部有 蛀孔,直径约5mm,不圆整,蕾内无粪 便,蕾外有粒状粪便,蕾苞叶张开变成 黄褐色,2—3天后即脱落。
青铃受害时,铃的基部有蛀孔,孔径粗 大,近圆形,粪便堆积在蛀孔之外,赤 褐色,铃内被食去一室或多室的棉籽和 纤维,未吃的纤维和种子呈水渍状,行 成烂铃。
11
对花蕾的危害
对棉铃的危害
12
二、棉铃虫的防治
农业防治措施
种植抗虫棉品种(732、国抗95-1) 推迟播种短季棉,避开二代棉铃虫 麦收后中耕减少虫源基数 摘除边心及无效花蕾以减少着卵量 采用合理的套种方式可以降低为害
13
生物防治措施
棉铃虫的防治
棉铃虫的天敌主要有:
寄生卵的赤眼蜂 寄生低龄幼虫的齿唇姬蜂 寄生大龄幼虫的甘蓝夜蛾拟瘦姬蜂
17
四、试验部分
试验地点:湖北省武汉东西湖农场 试验时间:2005年8月上旬 试验药剂:配方样品
药剂成品
防治对象:棉花上棉铃虫 试验方法:室内毒力试验
田间药效试验
18
室内试验
试验部分
试验方法:喷雾法和胃毒作用
试验药剂:13个不同系列38个配方样品
13个成品
试验结果:获得毒力较高5的个成品
20
Test
CK
溴虫腈2号室内对棉铃虫的作用(3h)
2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田间试验
试验部分
试验方法:喷雾法 试验药剂:室内筛选到的毒力较高药剂 调查方法:5点法,每点50株棉花 试验结果:获得药效较高2个配方样品
22
试验部分
23
24
棉铃虫的危害与防治
1
主要内容
棉铃虫概述
分类地位 形态特征 发生特点 为害特点
棉铃虫的防治
农业防治 生物防治 化学防治
棉铃虫抗药性
抗药性产生的原因 抗药性机理
试验部分
室内毒力试验 田间药效试验
2
我国棉花总产量居世界第一 每年因棉铃虫造成的损失达15-20% 有些地区严重年份则高达50%以上,甚至绝收
3
一、棉铃虫概述
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
棉铃实夜蛾 属鳞翅目 夜蛾科 广泛分布在我国棉区和蔬菜种植区 为害棉花、小麦、玉米、番茄、菜豆、
豌豆等多种农作物
4
形态特征
成虫灰褐色,前翅具褐色环状纹及肾 形纹,端区各脉间有黑点,后翅黄白 色或淡褐色,端区褐色或黑色。雌蛾 前翅赤褐色或黄褐色,雄蛾多为青灰 色或灰绿色。
用量
1000-1500倍液
1000倍液
2000倍液
1500-2000倍
25—35mL/亩
10-15mL/亩
3000倍液
1500倍液
1500倍液
4000一5000倍液
2000倍液
100-130ml/亩
80ml/亩
1500倍液
1500倍液
1500倍液
1000倍液
16
三、棉铃虫的抗性
棉铃虫对转基因棉产生抗性的原因
1.转基因棉抗性毒蛋白经过多代种植后退化;
2. 棉铃虫对Bt毒素的抗性上升; 3. 转基因棉在对靶标害虫棉铃虫产生作用的同 时,间接地改变了田间棉铃虫(或其他鳞翅目 昆虫)天敌种群结构和数量,从而削弱了天敌 自然控制棉铃虫的效力。
棉铃虫的抗药性机制
多功能氧化酶解毒活性的增强 表皮穿透速率降低 神经敏感性下降
卵半球形,乳白色,具纵横网格。
5
棉铃虫概述
➢ 成熟幼虫体表布满小刺,其底座较大 ➢ 幼虫体色变化很大,主要有四种类型:
体绿色,背线与亚背线绿色; 体淡绿色,背线与亚背线同色; 体黄白色,背线亚背线浅绿色; 体淡红色,背线与亚背线淡褐色;
6
幼虫的不同形态 7
蛹黄褐色,腹部第5~7节的背面 和腹面有7~8排半圆形刻点
7个配方样品
19
药剂名称
浓度(mL/15L水) 防效(%)
05C
20
溴虫腈2号
15
功夫1号
30
功夫2号
30
甲-克-辛
30
螟诛1000倍+金虫尽750倍
—
高氯1号
20
亮剑(10g/袋)
10g
亮剑(180mL)
20
虫索敌
30
拂虫清
20
金尔毙
25
100 100 83 100 100 100 100 90 90 100 100 100
和寄生蝇 捕食天敌如姬猎蝽类、花蝽类、
瓢虫类、蜘蛛类、草蛉类、胡蜂类。
14
化学防治措施
棉铃虫的防治
防治指标
二代棉铃虫
高产棉田(产皮棉90kg/亩)百株累计卵量200粒以上 低龄幼虫35头以上
中产棉田(产皮棉75kg /亩)百株累计卵量100粒以上 低龄幼虫15头以上
低产棉田(产皮棉50kg /亩)百株累计卵量80粒以上 低龄幼虫10头以上
8
发生特点
棉铃虫概述
由北向南发生的代数逐渐增多。 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部分棉区一年发生4代
以滞育蛹在土中越冬。 幼虫大多数共6龄,个别5龄或7龄。 初孵幼虫先食卵壳,后为害生长点和取食嫩叶,钻蛀
幼蕾。 2龄幼虫钻入嫩蕾中取食花蕊。 3~4龄幼虫主要为害蕾和花,引起落蕾。 5~6龄进入暴食期,多为害青铃、大蕾或花朵。 阴天老龄幼虫常盘踞在花内取食花器。 三龄以上幼虫常相互残杀。
名
称
40.7%乐斯本乳油
42%特力克乳油
20%高渗辛硫磷乳油
2.5%功夫乳油
5%来福灵乳油
10.8%凯撒乳油
2.5%天王星乳油
20%灭多威乳油
5%抑太保乳油
1.8%农家乐(阿维菌素B1)
20%虫死净可湿性粉剂
35%赛丹乳油
32.8%保棉丹乳油
44%速凯乳油
45%丙•辛乳油
43%新百灵乳油
30%灭•辛乳油
三、四代棉铃虫
高、中、低棉田百株累计卵量40~60粒 百株低龄幼虫8~10头
防治关键时期
卵孵化盛期至2龄盛期和幼虫蛀铃前
15
有效成分名称 毒死蜱 三唑磷 辛硫磷 氯氟氰菊酯 S-氰戊菊酯 四溴菊酯 联苯菊酯 灭多威 氟啶脲 阿维菌素B1 抑食肼 硫丹 溴氰菊酯+硫丹 毒死蜱+氯氰菊酯 辛硫磷+丙烯菊酯 辛硫磷+氟氯氰菊酯 灭多威+辛硫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