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定量分析系统的性能验证及经验分享

2定量分析系统的性能验证及经验分享


定量检测系统的性能验证及经验分享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检验科 易 斌
2
目 录
1.有关概念和管理要求 2.分析性能指标与标准 3.精密度评价 4.正确度评价 5.分析测量范围评价 6.参考区间评价
3
检验程序的性能特征
测量精密度(含测量重复性和测量中间精密度) 测量正确度和测量准确度 测量不确定度 分析特异性(含干扰物) 分析灵敏度和检出限(空白限、检出限和定量限) 测量区间(可报告范围/分析测量范围) 诊断特异性和诊断灵敏度。
13
性能确认要求
方法确认应尽可能全面,并通过客观证据(以性能 特征形式)证实满足检验预期用途的特定要求。 确认的对象是非标准方法、实验室设计或制定的方 法、超出预定范围使用的标准方法、修改过的确认 方法。 实验室应将确认程序文件化,并记录确认结果。确 认结果应由授权人员审核并记录审核过程。 当对确认过的检验程序进行变更时,应将改变所引 起的影响文件化,适当时,应重新进行确认。
n
n
n
24
精密度实验基本要求
试验样品一定要稳定,要严格控制冻融、混匀的操作。 至少做正常和病理2个水平的精密度实验。 尽可能在可报告范围内做高、中、低3个水平。 若有可能应尽可能选择参考区间两端和医学决定水平 处的浓度。 实验样品的分析物含量应尽量与公司对检测系统性能 评估时采用的含量一致,便于比较。 实验时按厂商操作规程要求做好校准,并且一定要和 实验样品一起做质量控制。
CNAS CL02:2012
4
精密度
精密度 « 测量结果的离散程度 « 用SD或CV表示 « 来源于方法学评价和室内质控 • 精密度分类 – CLSI:批内、批间、日间、实验室内(总)不精密度 – ISO:重复性、中间不精密度、再现性不精密度
正确度和准确度
正确度 « 多次测量结果的均值与靶值(参考值)的一致程度 « 用偏倚(B或%B)表示 « 来源于方法学评价、定值参考物质检测、PT/EQA、正 确度验证 准确度 « 用不准确度表示,即总误差(TE) « 来源于方法学评价、 PT/EQA、精密度和正确度的合 成
« 满足预期用途的特定要求。
定量检验预期用途
« 诊断、监测疾病的变化、健康评价 « 满足分析总误差的要求,包括精密度和正确度。
17
依据生物学变异设定性能标准(合适水平)
项目 个体内变异 个体间变异 TEa 允许CV 允许偏倚
血糖 总胆固醇 三酰甘油 总蛋白 ALT 尿素 肌酐 肌酸激酶 钾 钠
5.7% 6.9% 20.9% 2.7% 24.3% 12.3% 4.3% 22.8% 4.8% 0.7%
12
性能验证要求
性能验证前仔细阅读厂商说明书,获得需要验证的性能 特征 性能验证应由实验室独立完成 验证的对象是未加修改且性能已确认的检验程序 性能验证应在常规应用于临床标本检测前完成 验证的目的一是验证是否符合厂商声明的性能,二是验 证是否与检验结果的预期用途相关。 制定验证程序的SOP文件,并能提供原始实验数据,最终 形成性能验证报告,实验室主任或其授权的质量主管或 专业组长审核签字,交文档管理员保存。
14
精密度评价
重复性试验 中间精密度 方法学比对 回收试验
EP5或EP15 EP9或EP15
方法学评价方案
正确度评价 检出限评价 分析干扰评价 可报告范围 确定参考区间
空白限、检出限、定量限(EP17) 配对差异实验方案 EP7 剂量效应实验方案 用病人标本作偏倚分析实验方案 多项式线性评价方案(EP6) 稀释回收实验方案 参考区间的建立转移与验证(C28)
测量信号
实际测量值



分析测量范围上限
分析测量范围
指定值
多点校准示意图
指定值(预期值)
线性实验示意图
方法学评价
方法学评价(evaluation of methodology):又称方法 学性能评价(evaluation of performance of methodology)是通过实验途径评价测量方法(测量程序, 检测系统)的技术性能指标,并判断其是否可接受。 目的:明确该测量方法是否具有足够的技术性能来说明 分析方法的可靠性,并确认其是否满足临床使用的要求 或验证是否达到厂家声明的技术性能。 一般将被评价的方法称为候选方法。 方法学评价包括性能验证和性能确认两种形式。
易斌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检验科副主任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专业委员会委员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湖南省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副会长 湖南省医学会检验专业委员会委员 湖南省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委员会委员 湖南省医学教育科技学会医学检验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卫生部规划教材《临床检验仪器》编委 湖南省职称评定高评专家 湖南省招投标评标专家 E-mail:xyyibin@
25
精密度实验方法
CLSI EP5-A. Evaluation of precision performance of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methods.2004. « 2×2×20实验方案,主要适用于厂商和实验方法的 研究和开发者 « 1×20实验方案,可用于临床实验室,反映的是室内 精密度 CLSI EP15-A. User Verification of performance for precision and Trueness.2005. « 3×5(EP15-A2)或5×5(EP15-A3)实验方案,主 要用于验证厂商的性能,也可与质量目标进行比较 简单精密度实验方案 « 既可用于验证和又可用于确认
5.0% 5.0% 12.5% 5.0% 10.0% 4.5% 7.5% 15.0% 0.25mmol/L 2.0mmol/L
21
依据专业指南和建议设定性能标准
NECP和中国成人血脂异 常防治指南 CLSI血糖仪应用准则 胆固醇:CV≤3%,偏倚≤±3%,TEa≤9% 三酰甘油:CV≤5%,偏倚≤±5%,TEa≤15% HDL-C:CV≤4%,偏倚≤±5%,TEa≤13% 血糖仪测定值>4.2mmol/L时与医院检验部门常规生化分析之间的差异 应<20%,测定值≤4.2mmol/L时的差异应<0.83mmol/L 血糖测定不精密度应≤2.9%、偏倚≤2.2%、分析总误差≤6.9%;POCT血 糖仪测定值≥5.6mmol/L时与常规生化分析仪测定值95%总误差限应< 15%,测定值<5.6mmol/L时的差异应<0.8mmol/L; 总误差:在参考区间上限处,ALT≤10%、AST≤10%~20%、 ALP≤10%~15%、GGT≤20%、总胆红素≤20%;在参考区间下限处,白 蛋白<10%。 心肌肌钙蛋白、CK-MB质量、BNP和NT-proBNP在不同性别、不同年 龄、不同种族99%参考区间上限处的CV≤10%。
6.9% 14.9% 37.2% 4.0% 41.6% 18.3% 12.9% 40.0% 5.6% 1.0%
7.9% 9.0% 27.9% 3.4% 32.1% 15.7% 6.9% 30.3% 5.8% 0.9%
3.3% 3.0% 10.5% 1.4% 12.2% 6.2% 2.2% 11.4% 2.4% 0.4%
精密度、正确度和准确度的关系
精密度 × 正确度 × 准确度 × 精密度 × 正确度 √ 准确度 ×
精密度 √ 正确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准确度 √
精密度 √ 正确度 × 准确度 ×
7
可报告范围
可报告范围包含两种类型的范围,即分析测量范围 (analytical measurement range,AMR)和临床可报 告范围(clinical reportable range,CRR)。 AMR:指对没有进行任何预处理,包括稀释,浓缩等的 标本,分析方法能够直接测定出的待测物的范围。 CRR:是指对临床诊断、治疗有意义的待测物浓度范围。 此范围如果超出了AMR,可将标本通过稀释、浓缩等预 处理使待测物浓度处于分析测量范围内进行测定。
T±10% T±10% T±25% T±10% T±20% T±9% T±15% T±30% T±0.5mmol/L T±4.0mmol/L
2.5% 2.5% 6.3% 2.5% 5.0% 2.3% 3.7% 7.5% 0.13mmol/L 1.0mmol/L
3.3% 3.3% 8.3% 3.3% 7.0% 3.0% 5.0% 10.0% 0.17mmol/L 1.3mmol/L
15
目 录
1.有关概念和管理要求 2.分析性能指标与标准 3.精密度评价 4.正确度评价 5.分析测量范围评价 6.参考区间评价
16
分析性能指标与标准
分析性能标准/分析性能目标
« 检验程序或检测系统应达到的精密度、正确度和准确 度要求。
性能验证标准
« 首先是要满足厂商声明,并达到预期用途要求。
性能确认标准
5.0% 4.0% 10.7% 1.2% 12.0% 5.5% 3.4% 11.5% 1.8% 0.3%
/biodatabase1.htm
18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常规项目分析性能标准
项目 ALT AST GGT ALP CK AMY LDH TP ALB T-Bil GLU Cr CV/% 6.0 6.0 3.5 5.0 5.5 4.5 4.0 2.0 2.5 6.0 3.0 4.0 B/% 6.0 5.0 5.5 10.0 5.5 7.5 4.0 2.0 2.0 5.0 2.0 5.5 TE/% 16.0 15.0 11.0 18.0 15.0 15.0 11.0 5.0 6.0 15.0 7.0 12.0 等级 优 中 优 低 优 中 中 低 低 优 中 低 项目 UA Urea TC TG Cl Na K Ca Mg Fe P CV/% 4.5 3.0 3.0 5.0 1.5 1.5 2.5 2.0 5.5 6.5 4.0 B/% 4.5 3.0 4.0 5.0 1.5 1.5 2.0 2.0 5.5 4.5 3.0 TE/% 12.0 8.0 9.0 14.0 4.0 4.0 6.0 5.0 15.0 15.0 10.0 等级 中 优 中 优 <低 <低 中 <低 <低 优 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