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拍摄下瞬间的二维图像,然后对这些二维图像进行相应分析来完成的。
这些工作通常是运用高速摄影技术,使用高速成像技术(如转鼓照相、高速成像旋转相机等)直接记录动态过程场景;或者用一序列的超短脉冲闪光照明运动过程,让普通成像设备的感光胶片多次曝光、记录动态过程中物体运动的轨迹和状态;或者日本的Sajan在1995年用光学相干方法产生条纹来表征动态过程中的应力位移。
在一些变化较快的动态过程,例如暴轰过程的研究中,国内外还采用微球和激光干涉测速技术。
另外,全息和电子散斑也是研究动态或瞬态过程的重要工具,它有助于获得动态或瞬态过程中的某些时刻的状态。
但这些方法和技术均不能获取动态或瞬态过程中物体三维表面形状的整体连续变化信息。
因而,实现对动态过程中物体三维面形连续变化过程的准确记录才是最终目标。
在常用的主动三维传感测量方法中,为了满足对动态物体的三维面形测量中精度和速度的要求,FTP自然是首选的方法。
在参考平面光场分布已知的情况下,FTP只需要一帧变形条纹图,通过计算机处理便能得到物体所有点的高度分布。
另外,计算机软硬件和图像采集技术的发展也使FTP进行动态物体三维面形的测量更加游刃有余。
在对基于FTP的动态物体的三维面形测量技术中,关于结构照明方式的设计、位相展开算法的研究都是关键,从而为将FTP应用于动态物体三维面形测量奠定理论基础。
动态三维面形测量技术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高校重大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机制的分析研究科技处1 重大科技项目的必要性进入二十一世纪,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提出和实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和部署,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尤其在缓解能源、资源、环境等经济发展重大瓶颈制约;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健康与全面发展;以及建设良好生态环境,提高公共安全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显得更为迫切。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已迫在眉睫。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加快科学技术创新。
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科学技术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把能源、资源、环境、农业、信息等关键领域的重大技术开发放在优先位置,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启动一批重大专项,力争取得重要突破。
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在信息、生命、空间、海洋、纳米及新材料等战略领域超前部署,集中优势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增强科技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
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若干重大科学工程,支撑科学技术创新。
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整优化科技结构,整合科技资源,加快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机制。
加强科学普及。
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积极推动理论创新,进一步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
··25这里所指的重大科技项目主要是指973、国家攻关、国家支撑计划、863重大项目以及行业部门所设立的重大攻关计划项目等。
重大科技项目不仅仅是国家需要,体现于国家的发展规划中,同时更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学校完成大作品、大学问目标的必要条件,是促进学校振兴升位、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需要。
2 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管理“十一五”规划是以人才为战略,以平台建设为依托,以大项目为科研形式,因此根据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和要求,今后的科研项目出现了一个趋势,那就是以个人为单位的手工业式科研模式(个体式的研究)或以小组为单位的小规模科研模式(小科学的研究)已经难以适应当代科学发展的实际需要了。
多个组或单位合作形成的大规模科研模式(大科学的研究)或一个或多个国家合作形成的超大规模科研模式(超大科学的研究)已经变得十分普遍。
因此科研管理不仅仅是针对一个专业、一个学科课题组,而是要整合整个学校的优势资源,进行科技攻关。
当代科学研究已经从个体研究过渡到以群体研究为主体的大科学时代,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这一新趋势孵化了一大批以开展跨学科研究为目的的科研群体,其整体化、综合化趋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以往狭隘的专业划分已远远不能适应这种趋势。
学科的交叉、渗透和研发力量的集成,在原有界限和极限不断得到突破的同时,因此,必须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科研团体,使不同专业背景的成员在思想方法上相互启发,使具有不同专业技能的成员在科研活动中相互配合,产生单一的科研工作者在独立从事科研活动时所达不到的效果,体现1+1>2的绩效。
同时也给广大科技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
(1)重大科技项目的申报必须由学校层面组织,一般由校领导或院士担当领导小组组长,各个相关院系第一负责人都参与的申报工作组,才能在人、财和物上给予更大的支持。
项目的选题要与实际需要、经济发展相结合,协调好现实需要与长远需要的关系,注意科研选题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而打破以往的项目申报都是教师自行申报,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仅仅是形式审查的申报过程。
(2)重大科技项目组织模式采用矩阵组织结构,主要包括纵向和横向两类。
纵向按照学科、方向组建,立足本学科、方向发展前沿开展基础研究和创新技术研究,保证研究队伍和研究内容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横向则按照项目组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保证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灵活性。
纵横交互,有机集成,高效组合,有序流动,兼顾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科学技术发展前沿两大目标。
(3)重大科技项目执行多元化评价体系,体现激励机制的多样化。
每个重大科技项目都有其独特的一面,这也就决定了不可能用同一种模式管理所有的项目,所以我们必须根据重大科技项目自身的特点结合实际运行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研究重大科技项目管理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利用模糊评判的原理,根据创新性、人才培养、成果质量、技术应用和知识产品等各个主要评价指标,配以各个指标的权重,对重大科研项目进行综合评判分析。
逐步建立并加以改进新型的重大科技项目评估体系,引导重大科技项目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高效化。
而不能如一般的科技计划项目按统一的管理办法,统一的评价指标,限制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性的发挥。
(4)重大科技项目要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积极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
要深化干部人事··26制度改革,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人才是高校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以及执行科技项目管理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内容。
要改变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职称评聘制度、科研工作量考核、科技奖励机制等往往只认第一负责人或第一作者,改变科研人员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缺乏团队意识。
要注重凝聚和培育学术带头人,促使原来零散的“个体群落”不断扩大、分支、聚合,形成一个个群体,加强创新群体(团队)和学术梯队建设,建立一只布局合理、方向明确、优势互补的多层次科研队伍,同时为科技工作者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要实行项目与人才的统一,规划与管理的统一。
(5)重大科技项目的经费要严格按国家财政部规定的预算制度进行使用。
在过去科研经费管理中无论是科技三项费、“863”等几乎所有的科研项目均无认真的、严肃的、可执行的预算,这种无控制的状况与世界先进国家地区相比相距甚远。
科研经费本质上还是国家财产,因此要对重大科技项目建立专项经费、配套和自筹经费的审计制度,学校审计部门要进行不定期的项目抽查和经费审计,要求项目经费开支范围必须与其预算口径相一致,不得超出项目预算范围开支费用,从而杜绝了过去盲目开支、乱用科研经费的现象,增加预算的严肃性;对项目经费使用不当的负责人给予惩处,营造良性的经费使用氛围。
(6)重大科技项目要在相关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必然产生很多知识产权,要更注重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贯彻宣传知识产权制度,才能保证国家的利益和需求。
需要科技管理者管理意识上的更新,不仅仅是项目的管理,还需要建立一支懂技术又精通知识产权的科技管理队伍。
(7)重大科技项目要注重在知识上的积累。
重大项目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主要是通过知识的传授,只有对重大科技项目中创新性的知识或是经验和教训的不断积累,并加以传授,这也是重大科技项目的最终目的。
(8)重大科技项目要在满足国家需求的同时强化市场意识,紧密结合生产实践,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作为高校中的重大科技项目就是为了社会发展中的急需问题进行攻关,更应注重产学研一体化,出成果、创效益,为社会服务。
3 对重大科技项目管理的建议(1)建立一支具有创新性的管理队伍。
由于重大科技项目的特殊性,以及科研项目的规模不断扩大,需要建立和培养一支知识化、高效化、科学化、精干化的管理队伍来适应科研项目的发展,促使高校的科研成为现代经济健康、快速、稳步发展的动力源。
(2)完善科研财务管理办法,提高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益。
科研财务管理应按照既要方便科研工作,又要严肃财经纪律的原则,完善报销手续,确定科研经费使用的范围,使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
同时也有必要跟踪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及使用效益,这有利于促进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完善。
(3)加强科研计划实施和成果管理工作的相互衔接。
对重大科技项目可以试行“一条龙”的管理模式,即立项—实施—成果鉴定—推广应用—转化为生产力的全过程都由专人进行系统管理,保证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的了解和管理,逐步总结经验,全面推广。
总之,高校重大科技项目管理的质量高低事关国家自主创新、民族振兴,事关高校的建设与发展,事关政府科研经费的投入与产出。
科研管理部门要严肃认真管理好,既要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又要保证经费的合理支出。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