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研究(笔记摘录)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研究(笔记摘录)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研究》
王晓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6
1.本书的绪论部分就整体思路和采纳的论述方式进行简要的说明和介绍。

第一章实际是对两个论域,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文化批评进行界定和梳理,并将社会形态作为连接点进行基本的论述。

从第二章到第五章,分别对“意识形态”、“阶级”、“种族”和“性别”这四个最为基本的概念进行清理,对概念背后的重要问题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将经典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承接关系加以揭示。

-15
2.笔者认为,文学批评是以文本为中心,而文化批评则是以文本的生产和消费为中心,其主要的侧重点以传统文学文本和社会文化文本为主,注重文本的外部生产、传播、接受过程、文化要素和文本环境,其分析的方式除了传统文学批评、哲学和美学的角度之外,主要融入了社会学和政治学视角。

-38
3.简言之,技术进步和体制变革带来社会面貌和群体交往方式的改变;而社会新的现象或问题需要法律不断进行补充、修正和规范;法律的合法性以及有效实施必须依靠群体的道德提升和个体的自我约束。

-40
4.文化是由两个主要的传统所构成的互为作用的层面,即思想文化传统和制度文化传统。

-46
5.欧美的马克思主义者面对新的社会发展期,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诸多命题进行了发挥、修正和改写,以寻求新的解释方式。

这一方式对中国学界而言,显然有着借鉴意义的。

-47
6.新的社会阶层往往以最为传统的方式给传统本身输入自身的价值观,使之外化为有利于自我阶层的一种传统,并再次通过传统的方式使之形成新的社会风尚。

-60
7.社会形态受制于物化条件,包括技术条件、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结构和文化特质。

当代社会在上述要素的作用下与经典马克思主义时代有着不同的结构功能,个体或群体的问题均必须置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思维机构中才能凸现。

(我认为还可以加上“生态”)-74
8.西方马克思主义一般被定义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出现于欧洲国家,主张以区别于‘苏联式’(列宁式和斯大林式)的方法,在当下的历史条件中重新阐释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激进的思潮。

-75
9.-----安德森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行了对比,即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特征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事实,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在学术内部发展起来的,而不是作为工人运动的一部分发展起来的,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得以首次进入资产阶级文化堡垒之中。

-77 10.传统的思想家主要关注社会的历史、政治和经济维度,而西方马克思主义继承者则主要关注哲学、文化和美学,这不仅是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转移,而且是对上层建筑本身的再鉴定。

-78
11.实际上,以广告为标识的传媒将新商品的潜在使用价值和符号价值带入到生产者控制之中。

于是,消费者只能按照资本主义方式要求他们的那样进行被动消费,并进入循环消费系统。

-81
12.文化生产资料的高度控制和集中导致了“文化工业”,使人们在接
受物化文化产品的同时接受产品的观念,其结果与启蒙相反,它成为束缚意识的手段,也阻碍自由个性的发展。

-81
13.每一种社会形态中均内涵了所谓“普遍”或“中性”的社会意识,由此构成了某种社会群体在历史阶段中的“常识”和“规范”,其作用是多重的,这一功能渗透在整个社会的内部结构中,与此同时,也形成该社会群体的意识、行为以及社会文化的外部表象。

-91
14.换言之,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意识形态的作用,其中文化领导权或霸权的功能非同小可。

而文化领导权问题的实质,则是市民社会意识形态问题之所在。

所以,葛兰西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的统治主要不是靠政治社会,即军队和暴力来维持的,而在相当程度上是靠他们广为宣传,从而被人民大众普遍接受的世界观来维持的。

-97
15.所有一切反抗的要素,音乐、服饰、发型、行为、言语等等,全部都被成功的转换为商业的成功产品。

就能获得最大量的商业销售。

-99
16.马克思的意识形态
17(.按照王晓升的分类,其中就有卢卡奇、戈德曼、葛兰西、乔治拉伦、曼海姆、格尔茨、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盖斯、阿尔都塞、普兰查斯、赫斯特、古尔德纳、威廉斯、埃尔斯特、伊格尔顿、詹姆逊、约翰佛柔、齐泽克、拉克劳和墨菲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进行程度不同的重新解释、修正和改写。

-124)
18.法国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路易-阿尔都塞提出“矛盾多元“决定”说,即社会的发展取决于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的经济决定论。

-125
19.文化的这种传媒化过程是普遍的、不可逆的。

这一进程中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兴起,部分地构成了这些社会,并且部分地界定他它们成为现代的。

而且这种进程在我们身边继续发生,并改变着我们今天的生活。

-134约翰-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
20.现代文化传媒化的过程与另外两种构成走向并驾齐驱:一方面是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发展非资本主义(或国家社会主义)形式的工业组织的有关尝试;另一方面是现代国家的兴起以及用对政治机构发挥影响和增加参与为取向的群众政治运动的相应出现。

-135
21.任何一种文化产品实际上都是某种社会群体的表征形式。

-138
22阿多诺《文化工业》阐述了,从根本上说,一个大众社会的特征,就是深受工业化后果影响的社会中显而易见的特征。

它特别是指一个社会的全体居民由于复杂的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而得以结成一种共同文化(东西文化的交融)------大众社会产生了一种大众文化,它在道义上和智能上都很贫乏。

尤其是流行音乐、电影、广告和电视被认为是一种集体骗局大众受骗而丧失了创造或创新的能力。

-142(受众有他自身的辨别能力。

信息的传播,并不意味着信宿就一定会全部接受和“吸收”,阿多诺在这里片面的忽视了主体的能动选择,夸大了媒介的消极影响。

事实上,问题在于信源能否传优秀的文化内容。


23.在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阶级不断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所有的文化产品在其中的作用或功能是什么,所有的社会成员在这些文化产品中是如何被再现或表征的,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的重点。

-157
24.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后来的探讨中一般认为,“阶级”一词主要是指现代社会中社会分层的相关要素和身份意识,“在社会学中,它主要是依据经济、教育和职业等因素对于工业社会中的社会分层方式,但同时也指群体的生活方式和身份意识。

主要分为上层、中层和下层。

在社会科学中,阶级是作为工业社会的描述性和理论性范畴。

阶级论视社会分层为社会稳定(参见涂尔干)和社会冲突(参加马克思)的缘由。

-169
25.从人类学角度,文化显示着社会意义、价值和体制,即威廉斯所经常描述的“整体的人类生活”。

文化也往往表达一种更为有限的人类行为,即知性和想象性工作,以对人类创造性的反映加以再现。

-198 26.文化批评的兴趣点在于通过文化产品中所折射出来的社会文化状况,包括社会成员所处的历史境遇,进行社会文化不同层面的结构性分析,揭示问题并提供思考的可能。

-199
27.文化领域总是存在着回归,回到那些对人类生存苦恼的关注和疑问上。

尽管答案会有变化,或它们可能以新的审美形式出现。

-202 28.如前所述,在他们看来,大众文化是一种被引导的文化,这种所谓的大众文化的娱乐和狂欢并不能掩盖背后的经济利益驱动,在几乎
所有的电影、电视、广告影响中,背后均是“自愿消费”式的产业结果和利润的单向流动。

毋庸讳言,经济问题背后的社会阶级问题显然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学、文化以及艺术探讨方式中的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

-211
29.就符号的当代社会现象而言,波德里亚本人指出,“现实已经日益被符号系统所取代,这些符号系统将现实重新加以整理和取代。

相对于真实的汽车和冰箱而言,由营销和广告形式的控制性消费王国把握着人们,让他们去消费身份地位或自我认同的符号”。

这是因为商品的符号有一种社会文化的召唤功能。

-21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