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2万吨塑料制粒及制品生产线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送审本)建设单位:四川闽阳再生资源有限责任公司评价单位:湖南葆华环保有限公司二O一七年七月概述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均占有资源有限,如何能更好地节约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保障我国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优势,有效地利用再生资源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十分关注的问题。
解决资源紧缺的重要途径是正视和发展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产业,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使资源与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目前全世界塑料的消费量很高,但废弃的塑料只有很少部分被利用,大部分被随意丢弃,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因此建设规范的废塑料再生加工中心,可以解决目前国内塑料资源短缺、废旧塑料加工分散、无序经营带来的污染环境、危害健康和浪费资源现象,其回收利用技术有着广阔的前景。
项目特点:四川闽阳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拟投资500万元,拟选址于资阳市雁江区侯家坪工业集中发展区一号路16号(租用资阳市富友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已建厂房),利用废旧塑料袋等生产加工再生塑料颗粒。
项目占地面积3590m2,设置生产车间、仓库及配套设施。
本项目利用回收废旧塑料编织袋和塑料薄膜,采取“破碎→清洗→漂洗→甩干→熔融挤出→造粒→包装入库”工艺,生产塑料颗粒作为其他塑料产品原料,从而实现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项目建成后年产2万吨塑料粒子。
项目污染源主要包括:废气类——挤出造粒产生的有机废气、异味等;废水类——漂洗废水、清洗废水、地面冲洗水、循环冷却水等;固体废物类——废塑料夹杂物、废活性炭、废水沉淀渣、处理失败的废塑料、废包装材料以及生活垃圾等;噪声类——粉碎机、熔融挤出机、切粒机、风机等机械设备运行产生的噪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9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本项目属于本项目属于第一类鼓励类三十八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第28条: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雁江区发展和改革局于2017年05月10日以“川投资备【2017-512002-42-175558】FGQB-0298号”文对项目进行了备案(附件1)。
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相关要求。
环境影响评价过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1998年第253号令)以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第33号令)等的相关规定,该项目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建设单位四川闽阳再生资源有限公司于2017年4月委托湖南葆华环保有限公司进行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项目组在现场调查、踏勘和资料收集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按照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编制完成了《年产2万吨塑料制粒及制品生产线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送审稿),现报请资阳市环境保护局组织有关专家评审,待评审通过并提交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后,该报告书将作为该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的依据。
项目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1)项目施工期和营运期产生的废气、废水、噪声和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治理措施能否做到达标排放,对周边保护目标的影响,提出的卫生防护距离的要求是否符合环保要求。
工程选址是否符合环保要求。
(2)生产废水污染物治理措施的有效性,事故排放对受纳水体的影响程度及循环废水事故渗漏对区域地下水影响程度是否属可接受范围。
(3)固体废物防治,特别是危险废物暂存措施是否满足环保要求。
环评报告书总结论: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及当地总体规划要求。
生产中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及设备、资源消耗、污染物产生指标较低,清洁生产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落实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后,各类污染物可达标排放;项目建成后不会改变区域当前的大气、水、声等环境质量的现有功能要求;公众调查表明周围的人群是支持本项目建设。
建设单位应加强管理,使环境影响评价中提出的各项措施得到落实和实施。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上分析,本建设项目是可行的。
目录概述 (2)1总则 (2)1.1评价目的及指导思想 (2)1.2编制依据 (2)1.3评价因子 (4)1.4评价标准 (6)1.5评价等级和评价重点 (10)1.6评价范围及环境保护目标 (12)1.7评价技术路线 (15)2建设项目概况 (16)2.1建设项目基本概况 (16)2.2产品方案 (16)2.3项目建设内容 (16)2.4项目与资阳市富友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公辅设施依托关系 (17)2.5主要原辅材料消耗及贮运 (19)2.6主要生产设备 (21)2.7公用工程 (22)2.8劳动定员和工作制度 (23)2.9总平面布置及占地情况 (23)3工程分析 (24)3.1施工期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措施 (24)3.2项目工艺流程及产排污环节分析 (27)3.3项目物料平衡及水平衡 (30)3.4污染源分析 (32)3.5污染物产排量汇总 (43)4项目拟建地环境概况 (44)4.1自然环境概况 (44)4.2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46)5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 (50)5.1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 (50)5.2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 (56)5.3噪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57)5.4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60)5.5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62)6环境风险评价 (65)6.1风险识别 (65)6.2评价等级的确定及评价范围 (65)6.3风险事故影响分析 (66)6.4风险防范措施 (67)6.5突发事故应急预案 (71)7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75)7.1废气治理措施分析 (75)7.2废水治理措施分析 (79)7.3噪声防治措施分析 (81)7.4固废处置措施分析 (81)7.5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 (84)7.6环保投资措施 (86)8清洁生产与总量控制 (87)8.1清洁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分析 (87)8.2污染物总量控制 (92)9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 (94)9.1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94)9.2选址合理性分析 (99)10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103)10.1经济效益分析 (103)10.2社会效益分析 (103)10.3项目环境损益分析 (104)10.4小结 (105)11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计划 (106)11.1环境管理计划 (106)11.2环境监测计划 (107)11.3排污口规范化 (109)11.4项目竣工环保设施验收清单 (110)11.5环境管理与监测建议 (111)12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 (112)12.1结论 (112)12.2建议 (117)附件:附件1:备案文件附件2: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委托书附件3:雁江区环保局关于项目执行标准的函附件4:土地租赁协议附件5:供水证明附件6:规划证明附件7:建设项目环境现状监测报告附件8:公众参与调查例表附件9:被调查人员统计表附表:1、环境监理一览表2、环保措施一览表3、环保投资一览表4、环保设施验收一览表5、审批登记表1总则1.1评价目的及指导思想1.1.1评价目的(1)根据环境调查及监测结果,查清项目周边环境质量现状;(2)通过工程分析,剖析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污染源分布及其污染物排放情况,分析项目拟采取的污染控制措施的可行性与可靠性;(3)结合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特征,预测与评价项目建设对该区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其程度;(4)分析项目在将来的生产中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提出进一步减轻或避免不利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而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项目的可行性,为项目决策、设计及其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1.1.2指导思想(1)依据国家及地方有关环保法规产业政策、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以及环评执行标准,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清洁生产,全过程控制的现代环境管理思想和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结合本项目的特征和环境特点,力求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工作。
(2)该项目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项目,环评以贯彻清洁生产、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为重点,对拟建项目环境保护措施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并分析论证开发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预防和减缓生态环境破坏的措施及建议。
(3)根据本项目的特点,评价以工程分析为龙头,以控制污染排放、生态保护和废水资源化研究为重点,对工程在建设期、生产营运期各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评价,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现状评价以环境现状监测数据为依据,预测模式选取实用可行,治理措施可操作性强,结论准确。
报告书编写力求简洁、明了、重点突出。
1.2编制依据1.2.1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8]第87号;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5修订),2016.1.1施行;4、《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1996]第77号公布;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15修订),2015.4.24施行;6、《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12]第54号公布,2012.7.1施行;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16]第48号,2016年9月1日起施行;8、《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2015年3月19日修订通过,2016年6月1日起施行,国家环境保护部令第33号;9、《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10、《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11月29日,国务院第253号令;11、《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12〕77号文,2012.7.3);12、《关于切实加强风险防范严格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发〔2012〕98号);1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试行)》,环办[2013]103号14、《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环保部35号令,2015年9月1日起施行);15、《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37号);16、《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17、《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18、《关于发布<废塑料加工利用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的公告》(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公告2012年第55号);19、《废塑料回收与再生利用污染控制技术规范(试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2007-12-01实施;20、《塑料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21、《废塑料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部公告2015年第81号)22、《四川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川府发【2014】4号)23、《四川省灰霾污染防治办法》(四川省人民政府令第288号)1.2.2技术依据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6);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7、《建设项目风险环境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