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林数和自然数前m 项n 次方的求和公式将 n 个元素,分成 k 个非空子集,不同的分配方法种数,称为斯特林数(Stirling Number ),记为),(k n S ,n k ≤≤1。
例如,将4个物体d c b a ,,,分成3个非空子集,有下列6种方法:)}(),(),,{(d c b a ,)}(),(),,{(d b c a ,)}(),(),,{(c b d a , )}(),(),,{(d a c b ,)}(),(),,{(c a d b ,)}(),(),,{(b a d c 。
所以,6)3,4(=S 。
斯特林数),(k n S 的值列表如下:容易看出,有 1),()1,(==n n S n S ,12)2,(1-=-n n S ,2)1,(2==-C n n S n 。
定理1 当 n k ≤≤2 时,有 ),()1,(),1(k n kS k n S k n S +-=+ 。
证 把1+n 个元素分成k 个非空子集,有),1(k n S +种不同分法。
把1+n 个元素分成k 个非空子集,也可以这样考虑:或者将第1+n 个元素单独作为1个子集,其余n 个元素分成1-k 个非空子集,这种情况下有)1,(-k n S 种不同做法;或者先将前n 个元素分成k 个非空子集,有),(k n S 种分法,再将第1+n 个元素插入这k 个子集,有k 种选择,这种情况下有k ),(k n S 种不同做法。
所以共有),()1,(k n kS k n S +-种分法。
两种考虑,结果应该是一样的,因此有 ),()1,(),1(k n kS k n S k n S +-=+ 。
如果规定当1<k 或n k >时,0),(=k n S ,则公式 ),()1,(),1(k n kS k n S k n S +-=+对 任何正整数n 和任何整数k 都成立。
定理2 对任何整数 n 1≥ 和 0≥k ,有∑-=--=1)()1(!1),(k i n i k i i k C k k n S 。
证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当 1=n 时,∑-=--10)()1(!1k i i k i i k C k ∑-=---=101)1(!)1(1k i ik i C k ),1(1011)1(!01000k S k k C =⎪⎩⎪⎨⎧≠==-= , 公式成立。
(2)设已知对某个正整数 n ,公式成立,下面看 1+n 时的情形:),()1,(),1(k n kS k n S k n S +-=+∑-=-----=201)1()1()!1(1k i ni k i i k C k ∑-=--+10)()1(!k i n i k i i k C k k ∑-=------=1111)()1(!)1(1k i ni k i i k C k ∑-=---+10)()1(!)1(1k i n i k i i k C k ∑-=----=101)()1()!1(1k i n i k i i k C k ∑-=+--=101)()1(!1k i n i k i i k C k , 可见 1+n 时公式也成立。
(3)所以,对任何正整数 n ,公式都成立。
例如,有12!2122)2,(1-=⋅-=-n nn n S ,!21223!313233)3,(11+⋅-=⋅+⋅-=--n n n n n n S , !3123334!41426344)4,(111-⋅+⋅-=⋅-⋅+⋅-=---n n n n n n n n S , !412436445!515210310455)5,(1111+⋅-⋅+⋅-=⋅+⋅-⋅+⋅-=----n n n n n n n n n n S 。
定理3 当 n k ≤≤1m ≤ 时,有nm ∑==nk k m k n S P 1),(),()2,()1,(21n n S P n S P n S P nm m m +++= 。
证 将n 个元素分配到m 个不同的格子中,每个格子可以有多个元素,也可以没有元素,共有nm 种不同分配方法。
将n 个元素分配到m 个不同的格子中,也可以这样考虑:先将n 个元素分成k 个非空子集,有),(k n S 种不同分法,再将这k 个子集分配到m 个格子中,每个格子最多只能放一个子集,不同的子集分配在不同的格子中,有k m P 种不同分法,共有),(k n S k m P 种不同做法。
这里k 可取n ,,2,1 中每一个值,所以有nm n mm m P n n S P n S P n S ),()2,()1,(21+++= ∑==nk km P k n S 1),( 。
定理4 对任何正整数 1≥m ,1≥k ,有 1111+=++=∑k P P k m mj k j。
证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当 1=m 时,11110111111+⎩⎨⎧==>==++=∑k P k k P P k k j kj时当时当 ,定理显然成立。
(2)设已知对某个正整数 m ,定理成立,下面看 1+m 时的情形:=∑+=11m j k jPk m k m k m mj k j P k P PP 111111++++=++=+∑k m k m P P k k m 1111+++++-=k m P k m 112+++=112+=++k P k m , 可见当 1+m 时,定理也成立。
(3)所以,对任何正整数 m ,定理都成立。
定理5 对任何整数 1≥m 和 1≥n ,有∑==++++mj n nnnnj m 1321∑=+++=nk k m k P k n S 1111),(∑∑=++-=+⎥⎦⎤⎢⎣⎡--=n k k m k i n i k i C i k C 111101)()1( 。
证 由定理3可知 nj ∑==nk kjP k n S 1),(,由定理4可知 1111+=++=∑k P P k m mj k j,所以∑==++++mj nnnnnj m 1321 ∑∑===mj nk kjP k n S 11),(∑∑===nk mj k jP k n S 11),(∑=+++=nk k mk P k n S 1111),(∑∑=++-=+⎥⎦⎤⎢⎣⎡--=nk k m k i n i k i k P i k C k 111101)()1(!1∑∑=++-=⎥⎦⎤⎢⎣⎡--=nk k m k i n i k i C i k C 11110)()1( 。
例如,有211+==∑m mj C j 2)1(+=m m , ∑=m j j 1231212+++=m m C C 6)12)(1(++=m m m ,∑=mj j1341312166+++++=m m m CCC4)1(22+=m m ,∑=mj j1451413121243614+++++++=m m m m CCCC30)196)(1(23-+++=m m m m m ,∑=mj j15615141312112024015030+++++++++=m m m m m CCCCC12)142)(1(232-+++=m m m m m 。
举例:∑==++++nj jn1100100100100100321∑=+++=1001111),100(k k n k P k S 101)100,100(4)3,100(3)2,100(2)1,100(1011413121++++++++=n n n n P S P S P S P S1014212233)12(21011419999319921++++++⋅+⋅-+-+=n n n n P P P P⎥⎦⎤⎢⎣⎡++--+⋅-+--++=-101)2)(1(81223)1(31221)1(991999999n P n n n n n 。
一.第一类Stirling 数 s(p,k)s(p,k)的一个的组合学解释是:将p 个物体排成k 个非空循环排列的方法数。
s(p,k)的递推公式:s(p,k) = (p-1)*s(p-1,k) + s(p-1,k-1) ,1<=k<=p-1边界条件:s(p,0) = 0 ,p>=1s(p,p) = 1 ,p>=0递推关系的说明:考虑第p个物品,p可以单独构成一个非空循环排列,这样前p-1种物品构成k-1个非空循环排列,方法数为s(p-1,k-1);也可以前p-1种物品构成k个非空循环排列,而第p个物品插入第i个物品的左边,这有(p-1)*s(p-1,k)种方法。
二.第二类Stirling数S(p,k)S(p,k)的一个组合学解释是:将p个物体划分成k个非空的不可辨别的(可以理解为盒子没有编号)集合的方法数。
S(p,k)的递推公式是:S(p,k) = k*S(p-1,k) + S(p-1,k-1) ,1<= k <=p-1边界条件:S(p,p) = 1 ,p>=0S(p,0) = 0 ,p>=1递推关系的说明:考虑第p个物品,p可以单独构成一个非空集合,此时前p-1个物品构成k-1个非空的不可辨别的集合,方法数为S(p-1,k-1);也可以前p-1种物品构成k个非空的不可辨别的集合,第p个物品放入任意一个中,这样有k*S(p-1,k)种方法。
第一类斯特林数和第二类斯特林数有相同的初始条件,但递推关系不同。
引用Brualdi《组合数学》里的一段注释“对于熟悉线性代数的读者,解释如下:具有(比如)实系数,最多为p次的那些各项式形成一个p+1维的向量空间。
组1,n,n^2,...。
n^p和组A(n, 0),A(n,1),A(n,2),... ,A(n,p)都是该空间的基。
第一类Stirling数和第二类Stirling数告诉我们如何用其中的一组基表示另一组基。
”。